翟慎曄
五月,循著麥香,循著紫羅蘭的芳香,一夢江南,走進震澤古鎮(zhèn)。震澤,一如我夢中的樣子,小橋、流水、家;粉墻、黛瓦、青石板路……
位于絲綢之鄉(xiāng)盛澤西部的震澤古鎮(zhèn),歷史上名勝古跡甚多。最有名的當(dāng)屬禹跡橋與慈云寺塔。
清晨的震澤,洗盡鉛華,水一般寧靜?;蛟S是來的太早的緣故,寧靜的小鎮(zhèn),被突然而來的我們給吵醒了!
走進震澤,猶如行走在畫中。顧不得解決早餐,便直奔禹跡橋而去。站在橋上,遠(yuǎn)眺頔塘河兩岸錯落的民居,就會使人想起了卞之琳的《斷章》。
有人說,江南的古鎮(zhèn),是江南文化最后的標(biāo)本。要想了解江南的文化歷史,就不能不讀江南的古鎮(zhèn)。前些年,曾去過烏鎮(zhèn),去過西塘,去過魯迅的故鄉(xiāng)——紹興。雖說,江南古鎮(zhèn)僅去過這幾個,但是,那些看不明虛實,分不清究竟的江南水鄉(xiāng),如同一幅朦朧的水墨畫,疊印在了腦海中。品讀江南,凌波水韻,翰墨流芳。
在中國版圖上,與浙江毗鄰的震澤,可謂小之又小。但它卻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鎮(zhèn),古稱“吳頭越尾”,是吳江的“西大門”。
走下禹跡橋,不遠(yuǎn)處是慈云寺塔。慈云寺塔始建于三國赤烏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七百五十年歷史。舊名為廣濟寺,明代更名慈云,是吳江歷史上規(guī)模較大的佛寺之一。
在震澤,禹跡橋與慈云寺塔,是小鎮(zhèn)上的兩大標(biāo)志性建筑。一橋一塔,相互輝映,橋如臥虹,塔映碧波,構(gòu)成了震澤水鄉(xiāng)特有的景觀。到過震澤的都知道,震澤有八景,而慈云夕照則是震澤八景之最。震澤的主要景點,大都集中在頔塘河兩岸的寶塔街上。寶塔街,舊名東大街,東起禹跡橋,西至斜橋,全長不過幾百米,用腳步來丈量,也就二十多分鐘。資料上說,晚清時期,震澤商業(yè)鼎盛,沿街米行、絲行,林林總總……1958年,電影《林家鋪子》,就是在寶塔老街取景拍攝。
漫步在寶塔街,尋到了咖啡屋、裁縫店、四碗茶樓;也找到了絲綢店、舊式理發(fā)店、大順米行。來到這兒,可以想象到昔日在這河埠起卸貨物上下商客的繁榮景象。
老房子是江南人民的生活史,生活的場所,生活的痕跡,生活的殼。震澤寶塔街兩側(cè)的老房子,明顯地帶著修繕過的痕跡,缺失了歷史煙云留下的那種滄桑感與厚重感。由于震澤沒有周莊、烏鎮(zhèn)、西塘那么有名氣,來這觀光的游客不是很多,因此,小鎮(zhèn)也便多了一份清雅與幽靜,這也正是我喜歡它的原因所在。
曾在微信朋友圈說過:在震澤,好想就這樣停下來,擇一處閑房,鄰水而居。晨來,一杯淡茶,一卷詩書,看小橋流水,賞花開四季。晚歸,一抹炊煙,一縷夕陽,細(xì)數(shù)歲月流年,靜觀船來船往!
行走在震澤,似水流年,時光住處,任陽光灑在水面,任詩意蕩漾于心間。
在震澤,如若做一回枕河人家,還要什么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人青草山坡在他的《江南筆記》中寫道:回過頭來看在震澤古鎮(zhèn)的照片,每個人都帶著光芒,每個人的笑都隨處流淌——我特別留意,古鎮(zhèn)流水的水位,在我們走之前上漲了一個臺階。
何止一個臺階,在我們對山歌那一刻,河面炸開,河水沸騰。河這邊的帥鍋說:“對岸的女孩看過來,這邊的哥哥要對山歌……”河那邊的靚妹們答:“對岸的帥鍋快過來,妹妹這邊要過河……”頓時,歌聲飛揚,呼聲一片,引的過往游客,駐足觀看,把央視CCTV的攝像也給招惹過來,把我們一行對歌的場景拍攝進了鏡頭。
一夢江南。震澤,婉約秀美中的水鄉(xiāng)古鎮(zhèn),流水潺潺,雨巷深深,泛著青苔的石板小路,是我走也走不出的夢境……
——選自作者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