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有人喜歡在書店里看書,有人喜歡在書桌前看書,有人喜歡在山坡上看書,那本文作者喜歡在哪里看書呢?為什么作者會選擇這樣的方式看書?
童年的讀書經歷,真有點兒打仗的味道。前有伏兵,后有追兵,我只能選擇游擊戰(zhàn)。在學校,班主任老師一雙陰沉的眼睛總盯著我;在家里,父親一雙尖銳的眼睛總盯著我。學校和家里都不是我讀書的環(huán)境。拿一本文學書,心神總是游移不定。后來,我找到了一個讀書的好去處:去河邊。
如果專門抱一本書去河邊,那會遭到父親訓斥的。這個樣子,容易讓人誤認為是游手好閑。在父親眼里,我讀的本來就是閑書。要是我打豬草,那就不一樣了。既幫家里干了活,自己又滿足了讀書的愿望,可謂一舉兩得。
故鄉(xiāng)有一條稍大一點兒的河,叫青龍河。
我喜歡在青龍河邊打豬草。這里的空氣很清新,樹碧綠,草青青。河的兩邊長滿了白楊樹和柳樹。到了這里,我把草筐往身邊一放,倚著大柳樹就開始讀書了。草叢中偶爾會有青蛙的叫聲,但更多的是樹上的蟬聲。當太陽還沒有完全蒞臨大地,天氣還沒有完全熱起來,蟬聲還沒有開始悠揚起來,這一刻,是讀書的最佳時機了。讀著讀著,第一聲蟬鳴慢悠悠地響起來之后,緊接著四周的蟬聲都開始比賽似的響成一片了。
這個時候,我便合上書,開始打豬草了。
也許是因為喜歡讀書的緣故吧,我真正的兒時伙伴很少,差不多都是獨來獨往,就算打豬草,也很少結伴而來。如果有伴,就無法讀書了。
我出去打豬草,弟弟也會去打豬草。奇怪的是,我們從來都沒有相遇過。只有到了家里,我們才像是約好似的一前一后進了家門。父親看見我們進了家門,總是喜上眉梢,尤其是見了弟弟,開心得不得了。從小,弟弟就很受寵,機靈,長得虎頭虎腦的,有眼色,干活也比我強很多。所以,弟弟的話在父親那里是很有分量的,而我——父親見了總是皺眉頭的——就像是一團晦氣一樣。
父親總是表揚弟弟:“打得不少啊,把我娃累壞了吧,快去洗洗,歇歇!”
而我,遭到的是訓斥和白眼,因為我沒有弟弟打的豬草多。
我不分辯,但心里很不服氣。不過這也有好處,父親不注意我,我就能悄悄地把藏在草筐底下的書取出來,趕緊藏好。
但我對弟弟很不服氣的,他怎么每一次打的豬草都比我多呢?有一次我實在忍不住了,就去檢查他打的豬草。這一檢查不要緊,嚴重的欺瞞行為呀。原來,弟弟是把草徐徐地散開,就像一個膨脹的面包一樣。而我打豬草,總是把草壓得實實的,像一塊石頭。一虛一實,就是我和弟弟打豬草的區(qū)別。
我揭發(fā)了弟弟弄虛作假的行為,沒想到父親袒護弟弟,他訓斥我:“你弟弟那么小,這已經很不錯啦?!痹诟赣H的心里,弟弟的做法是聰明,有出息。
整個童年,差不多就是這樣過來的。我就像一棵山谷里的小樹一樣,自由生長。自己去爭取陽光,自己去汲取水分,藏著無數(shù)無法向人傾訴的秘密。
可能是童年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多年以后,我每看到綠油油的青草,就會情不自禁地想:“這個豬草真好,豬吃了肯定上膘!”回到家鄉(xiāng),說給父親聽,他苦笑著說:“哎呀,多少年的老皇歷啦。你離開農村太久了,你不知道吧,現(xiàn)在的豬都不吃草了,吃糧食啦!”
我惘然若失,無限感慨,這豬,有一天也會進化成人吧?
賞析
這篇散文,作者用幾段樸實的文字,向我們道出了童年時借由草筐一邊打豬草,一邊讀書的回憶。結尾句一語雙關,趣味無窮,不僅描述豬由吃草到吃糧食的進化過程,還向我們詮釋了作者人生的進化過程:不用再躲藏著讀書,不用再打豬草,父母也不再用老眼光束縛讀書人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