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左至右為本文作者丁光海、本刊主編尤傳楷、張東來和李瑞坤,四人是大學同窗,2017年10月18日相聚在上海嘉定。
我們居住在上海的老同學李瑞坤、張東來和我,于2017年10月18日早晨四點多鐘起床,分別于浦東、上海南站和松江九亭,前往嘉定上海中茂世紀假日酒店,會見在那里參加中國花卉協(xié)會桂花分會2017年會暨桂花產業(yè)研討會副會長的尤傳楷老同學。
當我們興致勃勃地到達他下榻的酒店樓下,他早已在樓上向我們招手致意。他把我們引進他的臥室,高興之余,分別暢敘以往在讀書、工作以及退休后的生活,無不感到相互之間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別一番感受(大學畢業(yè)李瑞坤和我均被分配在教育部門,尤傳楷和張和東來仍然從事所學的林學專業(yè)部門。
我們在深層次交流之后,使得我對傳楷有了一個質的轉變,那就是他自從擔任安徽園林主編后,所出版的刊物分別贈送我們原來在全國各地的老同學,雖然每期我都認真拜讀,認為好像是在宣傳自己。但是當我認真閱讀他所編輯的“圓不完的綠色之夢”后,方才如夢初醒,深切感受到他是在不停地圓他青年時代的一個夢想,那就是在他高中畢業(yè)時,他的班主任蘇平凡老師(蘇是我在馬鞍山市教育局工作期間的同事,共事三年。后來他擔任馬鞍山市委書記,后又調任安徽省人大副主任)。蘇語重心長地對尤傳楷說:“有志青年應該一顆紅心兩種準備,考上大學,繼續(xù)深造;考不上就上山下鄉(xiāng)。你有體育天賦,有登山的能耐,可以選擇林業(yè)這是最好的上山下山”。這一番諄諄教導,就此讓尤傳楷同學結下了終身熱愛綠化的不解之緣。
尤傳楷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但又是一個不尋常的家庭,他的祖父年輕時就開錢莊,伯父留學美國,更為重要的原因,他自小就在知識分子成堆的高等學府的環(huán)境下長大(安徽農學院),家庭及環(huán)境的影響,無疑為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圓不完的綠色之夢”基礎,同時也是他圓夢的開始。
為了求學一個專業(yè)——林學專業(yè),我們安徽四面八方的同學,共同來到安徽農學院。當時大多數(shù)同學因沒有能夠考上理想大學,走進這所學校迫于無奈,當時的我也是其中之一。所以,學習目的不是很明確,學習動力嚴重不足,尤其是到校不久,就是全國的文化革命,停課鬧革命,絕大多數(shù)同學成為逍遙派,即使在復課鬧革命時期,也是如此。但是,尤傳楷同學與別的同學不一樣,他如饑似渴的追隨授課老師(無論課堂還是室外樹林現(xiàn)場),不斷地提問和認真記錄,那是他對專業(yè)的夢想與追求。他認為:園林是人造自然,是人類理想的一種物質載體,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理想境界。
有了夢就有理想,為了實現(xiàn)這個夢想,他從軍墾農場再次被分配到肥西縣林業(yè)局時,他牢記原來中學班主任的諄諄教導,以及立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人類美化優(yōu)化環(huán)境,造福于天下的誓言。他玩命地工作,三天的工作量一天完成,三人的工作任務一人去實現(xiàn)。從訂購苗木、運輸?shù)街矘湓炝?,樣樣自己動手,多年基層磨煉,使得他成為獨當一面的林業(yè)工作者。改革開放之初,組織上為了解決他長期家庭分居的困難,調入合肥市苗圃,不久提拔為單位負責人給他的工作帶來新的課題,一切又從頭開始學習。
在眾多育苗高手的面前,他是以一個小學生的身份,虛心學習,查閱資料,自己動手實驗,碩果不斷創(chuàng)新。不久尤傳楷就被上調到合肥市園林管理局擔任副局長、局長,負責合肥市所有園林綠化,責任重大,同時也給他施展雄心壯志帶來機遇。
在“圓不完綠色之夢”諸多論文中,有一篇讓我感觸最為深刻,那就是“翡翠項鏈”,那是合肥人的驕傲,讓我思緒萬千,因為那里是我印象最為深刻之地。當年我的小學階段,就讀于合肥工業(yè)大學附設小學,距離環(huán)城馬路比較近,是我最為熟悉的地方,我們經(jīng)常在包河游玩、劃船;初中階段,我就讀于合肥市第七中學,包河就在學校的后門,我們經(jīng)常在那里玩耍;高中階段,我就讀于合肥市第四中學,從合工大到學校,每天上學行走,都要經(jīng)過包河那段的環(huán)城馬路。那時的環(huán)城馬路是很一般的沙石公路,綠樹稀少,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將倒塌的城墻拆除后修建的馬路。
現(xiàn)在的合肥市環(huán)城公路,今非昔比,已經(jīng)串聯(lián)起老城區(qū)四周的園林綠化,堪稱“翡翠項鏈”,可以與美國波士頓的“寶石項鏈”相比。在馬路兩側植樹,最寬處達到九十余米,提高了環(huán)城馬路環(huán)境質量,成為方便人們游玩和休閑的好去處。由于公園建設突出植物營造,環(huán)城公園每年至少可以吸收有害氣體300噸,滯留灰塵1400—2800噸,還可以為城市每年提供1.3萬噸以上氧氣,吸收1.7萬噸二氧化碳。尤其在環(huán)城公園西南角的稻香樓賓館區(qū),由于公園水面環(huán)繞、綠樹成蔭、大樹蒼天,引來20余種候鳥,樹梢上常常停留無數(shù)只白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稻香樓賓館就曾被美稱為“都市鳥島”。后來,每當我閑暇時,刻意騎著自行車繞著環(huán)城馬路,從少年時期熟知的包河那段的環(huán)城公路開始,到安徽省建設廳,再到稻香樓賓館,穿過號稱合肥第一街的長江路,經(jīng)過杏花村公園,到了北門原安徽工學院,路過壽春路、合肥原三中、逍遙津公園、小東門、大東門,最后回到出發(fā)點包河。一路走來,輕松愉快,風景美不勝收,心曠神怡。
現(xiàn)在回想起這一切的一切,其中就有我們的老同學尤傳楷同志,用他辛勤汗水,不忘初心,用自己對事業(yè)執(zhí)著的愛,對合肥市人民的愛,與廣大園林工作者共同留下這一片讓后人盡情享受的景點。我想合肥市的人們要感謝他,我們所有老同學也為此感到無上光榮與驕傲,因為尤傳楷同志是我們的老同學。所以,我非常誠心誠意地建議,我們所有老同學,抽時間認真閱讀尤傳楷同學撰寫的“圓不完的綠色之夢”這篇文集匯編,因為它折射出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引導人們美化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啟發(fā)人們熱愛生活、珍惜生命;它讓我們從中學到意志、愛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