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要:語言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個體身份構(gòu)建密切相關(guān)。本文選取《休吉》中的會話為語料,以會話策略為分析手段,探討《休吉》中澳大利亞土著少年休吉(Hughie)的身份構(gòu)建。研究發(fā)現(xiàn):Hughie在與他人互動中使用了語碼轉(zhuǎn)換策略、最少回答策略,恭維語策略及沉默策略,通過這些策略構(gòu)建了Hughie澳洲土著民族、傾聽者、弱勢者、旁觀者及抗議者身份。本研究驗證了會話策略在分析兒童文學中身份構(gòu)建的適用性。
關(guān)鍵詞:身份構(gòu)建;會話策略;《休吉》;澳大利亞兒童文學
語言與身份的關(guān)系是當前社會語言學、語用學及會話分析領(lǐng)域的研究熱點。建構(gòu)主義身份觀認為話語具有身份構(gòu)建的功能。因此,人們在交際中常常通過語言選擇和轉(zhuǎn)換實現(xiàn)多重身份的構(gòu)建[1],這些語言的選擇和轉(zhuǎn)換便是會話策略的運用。目前,國內(nèi)以會話策略分析身份構(gòu)建的研究主要應用于跨文化身份構(gòu)建[2],機構(gòu)身份構(gòu)建[3],及職業(yè)身份構(gòu)建如:教師身份[4],主持人身份[5]等,鮮有研究將其應用于兒童小說中人物身份構(gòu)建。
近年來,澳大利業(yè)文學研究在國內(nèi)掀起熱潮,但大多關(guān)注成人文學。此外,關(guān)于身份的討論集中于澳大利亞土著女性。兒童文學作為澳洲文學不可或缺的部分,其研究仍處于邊緣地帶。藉此,本文選取澳大利亞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戴維·馬丁的代表作品《休吉》為研究對象,選取文中的會話為語料,以會話策略為分析手段,旨在回答以下兩個問題:一、休吉與他人互動中使用了哪些會話策略?二、這些會話策略構(gòu)建出休吉怎樣的身份?
一、會話策略概述
會話策略是在互動社會語言學之下結(jié)合會話分析理論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研究方法[6],指會話參與者維持會話持續(xù)進行,并且使雙方增進相互理解的能力[7]。會話策略也稱為語境化暗示,用來指話語的一系列表面特征或標記,這些標記構(gòu)筑情景化語境框架,有助于發(fā)話者的信息得到受話者的理解[8]。語境化暗示包括語言線索和非語言線索,如開始、繼續(xù)、結(jié)束會話的策略,語體或語碼轉(zhuǎn)換、超新段標記(如:語音、語調(diào)、節(jié)奏、語速等)、程式化表達和副語符號(手勢、體態(tài)、面部表情)及語言選擇等。在互動過程中,會話參與者依據(jù)具體語境及交際目的對其進行選擇。
二、《休吉》中的身份構(gòu)建
(一)《休吉》內(nèi)容簡介
《休吉》是澳大利亞作家戴衛(wèi)·馬丁的代表作品,創(chuàng)作于20世紀70年代,此時的澳大利亞出現(xiàn)了“移民潮”,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與紛爭,所以戴衛(wèi)·馬丁的小說大多描寫各類不同移民所感受到的種族和文化隔閡[9]。這部小說正講述了土著少年Hughie同種族歧視做斗陣的故事:因為當?shù)氐恼?guī)泳池只對白人開放,土著女孩Crissy只得在野地水潭游泳而不幸溺水身亡。去搶救女孩的休吉也險些遇難,幸虧他的白人好友Clancy及時趕回,Hughie才得以脫險。Clancy的父親以這一事故為借口,強迫Clancy與Hughie斷絕來往。Hughie對泳池不對土著人開放感到不平,并四處尋求幫助。最終這次事故發(fā)展成了一場反對種族隔離的政治運動。雖然這場斗爭以失敗收場,但贏得了許多白人民眾的同情與支持,最終Hughie與Clancy也重拾友誼。
(二)《休吉》中會話策略分析及其身份構(gòu)建
1.語碼轉(zhuǎn)換策略
場景1:Hughie被告知白人好友Clancy的父親禁止Clancy同他一起去野地的水潭游泳,Hughie感到十分難過,向叔祖父Nelson傾訴并詢問土著人只能在水潭游泳的原因。
Nelson:“Snake.You dont know,Hughie”
Hughie:“Tell us”
Nelson:“Our snake”
Hughie:“Sacred,like”
Nelson:“Eh?”
Hughie:“Belonga tribe?Big snake belonga tribe belong us fellers?”
Nelson:“Belong we,belong father,father,father”[10]
語碼轉(zhuǎn)換指在一次語言交際中出現(xiàn)了兩個不同的語法體系或亞體系的言語片段[7]。在這一段對話中,Hughie想要得到Nelson準確回答,而Nelson卻一直閃爍其詞。在這樣的情況下,Hughie從使用標準英語轉(zhuǎn)向土著部落使用的舊英語(一種間于北方英語和標準英語的英語變體),如Hughie 使用的“Belonga”,“us fellers”。通過語言的選擇和轉(zhuǎn)換,人們可以在交際中實現(xiàn)“群內(nèi)”或“群外”的身份特征[7]。Hughie采取語碼轉(zhuǎn)換的策略是為了同Nelson建立起“群內(nèi)”關(guān)系,拉近他們之間的距離,以得到回復。而Nelson卻忽視了Hughie采取的措施,繼續(xù)使用標準英語,只做含糊的回答。該例中,Hughie通過語碼轉(zhuǎn)換策略向舊部落土著代表Nelson靠攏,表明自己的民族身份,構(gòu)建了自己的澳洲土著民族身份。
2.最少回答策略和恭維語策略:
場景2:Hughie向泳池前所有人及贈與人Kaufman 先生求助
Kaufman:“I have a good notion what you are after,laddie.Ive been told about your pranks,but dont you worry,I shant let on.And of course I know your mother.A nice woman.I also know about the picture that won you a prize.Very nice too,very nice.You must bring it round some time.
Hughie:“Yes.Sir”
Kaufman:“You dont have to sir me.Easy now,relax and just tell me in a few well chosen words whats crawling over your liver.I am a good listener,even if I say to myself”
Hughie:“Yes.Sir”[10]
最少回答指的是mm,yeah,yes,well 這類一個字的回答,一般用于意群或句子結(jié)尾,這樣的表達不會傳遞新信息,但是可以保障會話順暢的進行[11]。這個例子中Hughie并沒有急于提出自己的請求,而是等待Kaufman先生話語的結(jié)束。Hughie使用最少回答“yes”做為反饋表示自己在注意聽,目的是支持Kaufman先生說話的同時不打斷他。Hughie在“yes”后使用了sir來稱呼Kaufman先生。Sir是對男性長者的尊稱,此處有恭維Kaufman先生的含義。從權(quán)勢關(guān)系的角度看,Kaufman先生是強勢者而Hughie是弱勢者,“sir”的使用強化了Kaufman先生的強勢者身份和Hughie弱勢者身份。上述對話中,Hughie使用最小回答策略構(gòu)建了傾聽者的身份,使用恭維策略構(gòu)建了弱勢者身份。
3.沉默策略
場景3:Hughie張貼了他和Clancy共同創(chuàng)作的倡議允許土著居民同白人一樣享有泳池使用權(quán)的海報,而Clancy的父親禁止Clancy參與這件事,因此Clancy想要撕掉有他署名的拐角,此時Hughie擋在了海報前。
Clancy:“Idiot!I only want to tear off the corner where my name is”
Hughie:...
Clancy:“Dont blame me.When I counted to to three”
Hughie:...
Clancy:“One,two”
Hughie:...
Clancy:“Hughie?”
Hughie:...[10]
沉默是無聲的言語行為[12]。面對Clancy要撕海報的舉動,Hughie有三個選擇:同意、反對或沉默。第一個選擇違背Hughie的意愿,第二個選擇可能會與Clancy產(chǎn)生沖突。Brown 和Levinson 認為,沉默是一種對面子威脅程度最小的行為,天然具備規(guī)避沖突的特質(zhì)[13]??紤]到明確的話語或行為對抗可能加劇同Clancy之間沖突,使彼此受到更大的傷害,Hughie選擇置身事外,在接下來的幾個話輪中都保持沉默,試圖通過沉默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對Clancy想要采取的行動進行無聲的抗議。Clancy的第四個話輪詢問“Hughie?”,但此處的目的不是提問,而是用提問來間接引起Hughie的注意,但Hughie仍保持沉默,加強了無視Clancy的程度和抗議的力度,強化了自己旁觀者和抗議者的身份。該例中Hughie通過沉默策略塑造了旁觀者和抗議者的身份。
三、結(jié)論
本文通過分析小說《休吉》中主人公使用的會話策略,得出Hughie在與他人互動中使用了語碼轉(zhuǎn)換策略、最少回答策略、恭維語策略及沉默策略,通過這些策略構(gòu)建了Hughie澳洲土著民族、傾聽者、弱勢者、旁觀者及抗議者身份。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個會話策略構(gòu)建的身份不是一成不變的,要視會話策略實施的具體語境及會話雙方的社會關(guān)系而定。研究發(fā)現(xiàn)會話策略適用于分析兒童文學中人物身份構(gòu)建。
參考文獻:
[1]李茹.語碼轉(zhuǎn)換與社會身份構(gòu)建[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1(2).
[2]閆佩佩.雙重文化身份的話語建構(gòu)[J]——以Up-Close大山訪談為例[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1.
[3]段李敏.基于機構(gòu)話語的身份構(gòu)建語用方式研究[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17.
[4]蘭良平,韓剛.教師身份構(gòu)建——課堂提問遭遇沉默的會話分析[J].外語界2013(2).
[5]鄧麗麗.電視訪談節(jié)目主持人會話幽默與職業(yè)身份構(gòu)建[D].浙江:浙江工商大學,2014.
[6]王杰.國內(nèi)會話策略研究綜述[J].語文學刊,2014(6).
[7]約翰·甘柏茲(著).會話策略[M].徐大明,高海洋(譯).北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8]甘柏茲(著).互動社會語言學的發(fā)展[J].高一虹(譯).中國社會語言學,2003(1).
[9]吳慶宏.澳大利亞兒童文學的崛起[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6).
[10]David,M.Hughie[M].Melbourne:Thomas Nelson,1972.
[11]張朝宜.論會話模式及策略上的不同性別差異[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6.
[12]蔣景陽,曹玉米.從面子理論看沉默的語用功能[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5(12).
[13]Brown,P.&Levinson;,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作者單位: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