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星
【摘要】本文基于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這一前提,論述科學課作為一門注重實踐探究的課程,需要教師變革教學行為,促進學生開展自主學習,以促進學生通過獨立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chuàng)造等方法實現學習目標。
【關鍵詞】兒童 自主學習 教學行為 科學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2A-0029-02
自主學習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是一種現代化的學習方式,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鼓勵學生自己做主,通過獨立地觀察、探索、研究、實踐等方法使個體得到持續(xù)變化,從而實現學習目標?!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論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時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被诖四繕?,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變革教學行為,做學生自主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科學課程是一門注重實踐探究的課程,不適用傳統的接受學習方式。筆者通過自身的課堂實踐,從豐富生活資源、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求異思維、鼓勵同伴對話、引領自我反思五個方面變革教學行為,讓學生在體驗中、在實踐中、在探究中學會自主學習。
一、豐富生活資源
生活是知識的源泉,成功的課堂總是力求貼近生活,教師應充分挖掘除課本以外的生活資源,帶領學生走進社會,親密接觸生活,讓生活中的資源服務于課堂教學?,F實生活中存在著豐富的課程資源,只要教師善于觀察,勤于思考,身邊那些被忽略的教育資源就有可能進入課堂。當然,教師還要做一個有心人,尋找生活與課本內容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生動教材。
例如,教學《我們周圍的土壤》這一課時,考慮到學生對于土壤這一名詞很熟悉,但不一定都真正接觸過土壤,于是,筆者就鼓勵學生到戶外尋找土壤,如到操場、花壇、樹下,或者利用周末到公園、植物園采集土壤樣本,讓學生從親身實踐中汲取知識。事實證明,學生不僅知道了哪些地方有土壤,更能區(qū)分出土壤的不同特點,真正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是指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 讓學生質疑問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在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之間制造一種“認知沖突”,把學生引入問題情境,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認識固體》這一課時,筆者拋出“牙膏是固體還是液體”這一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激烈討論。有的說是液體,有的說是固體,誰都有理。最終,筆者引導學生動手做水和面粉攪拌的實驗,讓學生得出了“牙膏是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體”的結論。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經歷了“認知沖突—討論—探究—驗證—解決問題”的過程,所獲得的認識是深刻的。
三、培養(yǎng)求異思維
課堂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重要場所,而求異思維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核心,它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形成尤為重要。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教師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使學生敢于“求異”,讓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個性得到發(fā)展。
例如,教學《果實和種子》這一課時,筆者讓學生用圖畫的方式表示“種子里有什么”。大部分學生回答的是胚芽、仔、水分等中規(guī)中矩的答案,但有一位小朋友是這樣描述的:“我覺得種子里面有腸子、有胃、有嘴巴,應該和人一樣。嘴巴吸收了營養(yǎng),種子就會慢慢長大?!睂Υ耍P者并沒有否定他,而是予以肯定和表揚,因為這是學生自主認識科學現象的聲音,是一種新奇的想法。
四、鼓勵同伴對話
同伴對話就是生生、師生之間進行交流互動,強調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展開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采用多種方法,鼓勵學生與同伴對話。如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教師要做學生的忠實聽眾,讓其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將心中的疑問、想法毫無保留地向老師、同伴傾訴。此外,對話也離不開合作。同伴合作往往會產生智慧的火花,作為教師要教給學生合作的技巧,讓學生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碰到問題與分歧,要學會“求同存異”,從而提煉出更科學的觀點。
例如,每次正式上課的前兩分鐘,筆者都會讓學生舉辦一個“小小科學家論壇”發(fā)布會,讓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或個人演講,或多人合作,介紹與科學有關的小常識、小知識。全班學生就是聽眾,聽完可質疑、可交流、可評價。這樣,學生在對話中既學到了科學知識,又提升了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可以采用小組為單位的自學模式,把個人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起來,小組成員之間先互相交流,借鑒別人的經驗,再完善自己的方法,彌補自身的不足,從而讓學生品嘗到合作學習的快樂,在合作中不斷成長。
五、引領自我反思
新課標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的學習方法、認知方式、思維過程等方面進行再認識的檢驗過程。自我反思體現了學生主體意識的發(fā)展,教師必須予以關注。
比如,在日常的科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新知后,筆者都會讓學生對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和學習方法、學習收獲、不足之處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反思:這節(jié)課有哪些收獲?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會做相關實驗嗎?這節(jié)課的知識和哪些知識有關聯?我還想知道什么知識?此外,筆者還幫助學生建立科學成長記錄袋,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習慣。成長記錄袋一般收錄:最滿意的作業(y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的有趣的科學問題,解決某些問題的策略,學完一課后的反思等。同時,筆者還注意引導學生結合成長記錄袋及時反思自己的階段性成果:實現了哪些學習目標,取得了哪些進步,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并鼓勵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活動。通過教師的引領,學生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科學探究,也樂于在新課結束后進行自我反思和經驗總結。
總之,教師教學行為的變革對于提升兒童的自主學習能力有著巨大的推進作用,是引導兒童自主學習科學的有效路徑??茖W課堂不應該只是了解科學知識的課堂,也不是讀科學、聽科學、記科學、看科學的課堂,而是學科學、用科學、懂科學、愛科學的課堂!我們期待,兒童能夠通過自主學習,實現從“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的轉變,把學習當成一種興趣、一種自身發(fā)展的內在需求、一種愉快的體驗。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