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碑刻作為我國文字發(fā)展與演變的書刻載體,自從秦漢以來,碑刻藝術就自成體系,其不斷完備的發(fā)展與演化構成了獨特的審美類型。文字通過碑刻的形式幾千年來呈現在人們面前供我們學習漢字文化、了解史實以及閱讀史料文獻。碑刻的實用性、典范性決定了它對文字有強烈的美化與加工的作用,為表現漢字提供了多樣性。碑刻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特征,其自身的審美追求、表現方式、實用功能以及美學價值都表現出相當高的價值。碑刻賦予了我國文字發(fā)展新的樣式,在我國從古至今文字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地地位。
關鍵詞:漢碑;起源與發(fā)展;形制及演化
1碑的起源與發(fā)展
對于“碑”這個詞的稱呼和來源,古代有三種器物都被稱為“碑”。第一個就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時鐘——日晷。第二個就是以前拴住牲口的一種柱子,第三個就是古代用來引棺下葬的豎石。然而前面第三種“碑”的說法,就是后來“追述君父之功美”的墓碑。
漢碑是我國歷史上碑刻藝術發(fā)展的至高點?,F在考古發(fā)現的傳世西漢碑刻數量很少,具有代表意義的僅僅有《五鳳二年刻石》《萊子候刻石》等十余件作品。西漢時期隸書的書寫載體基本都是簡牘和帛書,當時在石頭上書寫篆刻并不怎么流行。
2.漢碑的形制
漢碑的形制一般分為碑座、碑身和碑首三部分。碑座也稱"碑趺",為長方形的石塊,形制上有龜趺和方趺等,在碑趺中間有一條長形的趺眼用于結合碑身。碑身則為長方形豎石,碑的正面刊刻碑文稱為“陽”,碑的反面刻題名稱為“陰”,碑的左右兩面稱為“側”,一般也會用以刻寫題名。碑首稱為“額”,用來刊刻標題,刊刻的文字一般為篆體,碑額的形制有半圓形,圭形和方形三種類型。前漢墓地石碑的上部開始鑿有一個圓孔,叫作“穿”,這是來供懸棺下葬用時留下的痕跡。這是漢碑的一個特有的形制表現?!按钡闹睆揭话阍?0cm以上。圓首碑的“穿”四周一般還刻有三圈弧形紋,稱為“暈”。
漢碑中“穿”沒有固定位置格式,一般多在碑額的額題之下和碑身的碑文之上,起到分界碑額與碑身的作用。發(fā)展到后來,也有一些穿的位置位于碑身的中間。然而魏晉以后,沿襲數百年的“穿”和“暈”逐漸消失,從此“額題”都是居中位置,而碑文也是布滿碑身。
2.1 碑、碣
對于殘碑斷碣這個成語我們都很熟悉,碑、碣一般都是不分家的,然而在漢碑的形制上,碑和碣還是被區(qū)別出來。
《說文》:碑,豎石也。直面上可以看出,碑是一塊長方形并且立著的刻石。碣,與碑區(qū)別上說,它是刻石中的一類形制。《后漢書·竇憲傳》注:“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碣?!卑褕A首形的或形在方圓之間,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然而后世碑碣名稱往往混用,沒有太多的講究方碑圓碣。
2.2 墓志
墓志也稱作“埋銘”、“葬志”等,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貴族入葬時重要的的附葬品。其作用用于記載死者的生平事跡、卒年、葬期等等,在漢早期一般使用石、磚,而漢以后也會把其制作成鐵鑄品、陶瓷品。
東漢末年分三國,魏王曹操執(zhí)政時,立法嚴禁人們實行厚葬。后來西晉時期的武帝又詔禁立表。于是把刻石改為埋于地下,而成為墓志??梢姖h代時期,墓志其實與碑碣有著不謀而合的相同性,在漢以后才發(fā)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墓志,與碑碣作用和使用形式上區(qū)別開來。
2.3 摩崖
摩崖與漢代碑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碑碣在使用性上更加的便捷,可以放置于任何需要的地方,而摩崖則只能固定在大自然的特定部分。
摩崖石刻,就是在自然的山崖石上刮摩巖石,然后在其之上雕刻所需要的相關內容。
3.漢碑形制的演化
3.1 西漢
現代考古發(fā)現及文獻記載,西漢時期的石刻并不是很多。歐陽修:“至后漢以后,始有碑文,欲求前漢時碑碣,卒不可得?!比A人德先生也說過:西漢的刻石種類很雜亂,而且形制不統(tǒng)一,字數也很少,刻石的質地粗糲。由于西漢時期刻石風氣還沒有形成,所以也沒有產生具有高超技藝的石刻工匠。新莽時期,厚葬的風氣盛行起來,貴族開始用畫像石來裝飾墓室,因而促就了石刻工藝的高度發(fā)展,很多刻石開始注意其形式的整齊。然而當時的碑刻形制影響雖然不明確,但其板式的布置,為東漢時期碑刻形制的成熟發(fā)展做了鋪墊。
3.2 東漢
東漢時期,碑的形制及功能逐漸走向獨立。當時樹碑立傳的風氣開始興起,漢碑的典型形制基本確立(碑首、碑身、碑座、穿、暈等等)??脊虐l(fā)現,漢碑的碑側一般并無紋飾,碑座也大多是沒有紋飾的方形基石,龜趺已經出現。而碑文一般都是八分隸書,只有題額部分大多采用篆書。
東漢中晚期,漢碑的發(fā)展進入鼎盛。厚葬文化的發(fā)展為漢代碑刻藝術形式確立了“碑首、碑身、碑座”的基本形制。圭首形碑、半圓形碑以及少數的方首形碑等形制已經發(fā)展完備,并且碑首和碑身一般都是整塊石料制成。穿的位置也不斷的上移,東漢晚期一般位于題額之下。而碑身都制作有榫,以便安裝在碑座的長形卯中。漢靈帝時期,龜趺開始出現。同時穿周圍的暈紋也有三至五道。暈紋發(fā)展到后來逐漸變成了螭紋。后來蟠螭首碑的出現與發(fā)展,開始成為了我國古代權利與地位的象征。
3.3 魏晉
至三國時期,由于魏王曹操立法禁碑,導致碑刻藝術的發(fā)展收到阻滯,所以這一時期碑的形制很少。《魯孔子廟碑》《受禪碑》《曹真碑》《三體石經》等成為當時最具代表性的碑。晉朝受之前禁碑的影響,碑刻的版式也并不多?!稄V武將軍碑》則是當時最具代表意義的碑刻藝術作品。
結語
從漢碑的發(fā)展歷程上看,漢碑具有多種文化的綜合性以及與一些外來優(yōu)秀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質,碑刻藝術的發(fā)展是我國古代書法、雕刻、繪畫與周邊自然、人文環(huán)境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性文化發(fā)展系統(tǒng),也是“天時、地氣、材美、工巧”的有機結合。漢碑的制作工藝是我國碑刻藝術魅力體現的核心要素,其雕刻工藝清晰地對應了各時代雕刻技法、風格的特征。同時古代并不發(fā)達的工具要素,也成為匠人在雕刻過程中實現“得心應手”的必備條件,也是實現漢碑在形制上體現出多樣化的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
[1]葉昌熾.語石[M].北京:中華書局.1994
[2]徐自強.石刻敘錄[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2
[3]高文.漢碑集釋[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4]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5]衛(wèi)恒.四體書勢[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6]施安昌.漢熹平石經與八分書[M].北京:見:故宮博物院院刊[J].1989
作者簡介:黃家洋(1993.6.16)男,籍貫:安徽省六安市,學校:武漢紡織大學,學歷:2015級碩士,研究方向:裝飾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