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東
盡管我所喜愛的詩篇的數(shù)量不是在隨著閱讀的廣泛而增長,卻也依然數(shù)不勝數(shù),并且,其中有一些詩未必被更多的讀者所重視,比如小說家托馬斯·哈代的《噢,你在掘我的墳》,柳法的《瓷》。而在我所重視的詩作中,原先《鄉(xiāng)愁》并不占有特別的地位,覺得它不錯,但嫌來得過于直接。有上述想法的時候,我正被那些復雜、奇異的作品所左右,非常看重有可破譯性的詩,看重詩人探索的過程和導讀者的分析。讀那樣的詩讀多了,也累了,又想起那些憑直覺就能認定它而不是可以認為它如何如何的詩來,比如《鄉(xiāng)愁》。
重讀《鄉(xiāng)愁》,仿佛突然間發(fā)現(xiàn)了黃金——它的典麗雅致,它的經(jīng)久而深刻。正是這“突然間”的感覺,使我認識到一個讀者在不同的閱讀狀態(tài)下對同一部作品可能會有的不同的評價,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評價,認識到給一個活的作品蓋棺是多么可怕。為了這個“突然間”的感覺,我很投入地重讀了一大堆作品,還在我參與編輯的《文論報》上開了一個專門欄目——“重讀經(jīng)典”。
重讀《鄉(xiāng)愁》的結果是—在我提筆要為它寫點什么時,我已經(jīng)很是擔心它可不可以接受界說和哪怕暫時的限制了。它的不太容易被時間所左右的真性情,讓我不得不放棄對它的具體分析,而只是簡要談論我愛上“這一個”的緣由——它提供了怎樣有益的可資借鑒的東西。
緣由之一是《鄉(xiāng)愁》使我更清楚地看到,詩,是在尋找、處理真實的事物,但最終它超越了它所關注的真實。
熟悉余光中的讀者知道,余先生有著太多的稱謂——江南人、南京人、常州人、川娃兒,臺北人、中國人……兒時他生長在鄉(xiāng)間和常州,十歲隨母親從上海到安南,又上昆明、入川,在四川鄉(xiāng)間度過中學時代,考入南京金陵大學之后,又轉入廈門大學,再后來去了臺灣,去美國讀書、講學……余的一生,總是在路上,在與家人的聚散離合中,在與故鄉(xiāng)的相互眺望中。
沒有這個背景會有他的《鄉(xiāng)愁》嗎?也許會有,但不是“這一個”,不會如此叫人驚心。
不知是受了什么影響,我曾一度以為《鄉(xiāng)愁》所傳達的是共性的社會信息,如今看來是我錯了。詩人有什么必要與誰去配合呢,詩人所傾心的完全可以是個體深層經(jīng)驗的把握和捕捉。如果說《鄉(xiāng)愁》在客觀上已經(jīng)是—個社會信息的載體,那么它的到處受歡迎,則正好表明了詩的超越意識形態(tài)的力量。
《鄉(xiāng)愁》四節(jié),先寫母子別,再寫新婚別、生死別,而后寫故鄉(xiāng)別,暗示著強烈而活躍的記憶力(也有人說是歷史記憶力)和立刻的整合力。
為了證實我的說法,請看看余光中與新婚別、生死別和故鄉(xiāng)別有關的別外兩首詩。
當渡船解纜
當渡船解纜
風笛催客
只等你前來相送
在茫茫的渡頭
看我漸漸地離岸
水闊,天長
對我揮手
我會在對岸
苦苦守候
接你的下一班船
在荒荒的渡頭
看你漸漸地近岸
水盡,天回
對你招手紅燭
三十五年前有一對紅燭
曾經(jīng)照耀年輕的洞房
——且用這么古典的名字
追念廈門街那間斗室
迄今仍然并排地燒著
仍然相互眷顧地照著
照著我們的來路,去路
燭啊愈燒愈短
夜啊愈熬愈長
最后的一陣黑風吹過
哪一根會先熄呢,曳著白煙?
剩下另一根流著熱淚
獨自去抵抗四周的夜寒
最好是一口氣同時吹熄
讓兩股輕煙綢繆成一股
同時化入夜色的空無
那自然是求之不得,我說
但誰啊又能夠隨心支配
無端的風勢該如何吹?
以上二首通達幽遠,皆為上品,但比之《鄉(xiāng)愁》,差別也還是有的?!懂敹纱饫|》和《紅燭》中追憶的成分多,調(diào)動個人的記憶多,詩人獨自在紙上散步,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實”,而遠離人類共同的記憶。《鄉(xiāng)愁》則不然,它是將具體生活充分轉化為內(nèi)心生活之后的產(chǎn)物,它讓實際事件的深意保持在想象里,“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作為一種基本姿勢和基本形象而存在。它們不再是純?nèi)坏耐庠谑挛铮枪嘧⒘嗽娙松鼉?nèi)部的深層體驗。僅僅幾個詩節(jié),擁有了實際上需要若干歲月方能結束的故事,充滿了現(xiàn)實世界的氣味,但又超越了詩人所關注的真實。
作為一直專注于鄉(xiāng)土的我,正是從余先生這里看到了自身的出路——詩,一定會從詩人自我專注的世界中走來。于是我開始固執(zhí)于貨真價實的本土寫作,努力將自己的精神向一個總體上的大境界歸攏,凝視那種端坐于血脈上游的被稱作“鄉(xiāng)音”的物質(zhì)。我的類似“一個人獨自向遠方/背負整片故土的體溫/我們的腳步,是母親的針腳/我們的話語,是自己的碑文”這樣的詩行,就是在重讀《鄉(xiāng)愁》之后才有的。
我喜愛《鄉(xiāng)愁》的另一個重要緣由,說得大些,是它讓我對古典詩詞有了新的進一步的省認,說得小些再小些,是它使我看到模仿也是新詩出新的一冬途徑。
余先生善于繼承傳統(tǒng)詩詞,他的詩作,大多與繼承傳統(tǒng)有關,以《鄉(xiāng)愁》最為典型。據(jù)吳奔星教授??甲C,《鄉(xiāng)愁》是在體裁風格上模擬南宋蔣捷的《虞美人》:“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借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p>
細細讀來,余對蔣的承繼、借鑒是顯而易見的,但我確信,這種承繼與借鑒實在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而是新的思維與智力空間中的自覺地對一種文化精神與理想的體察。一個詩人,怎么可能不受以往詩歌傳統(tǒng)的影響,又怎么可能不依靠業(yè)已取得的藝術經(jīng)驗和成就呢?搬著典籍往前翻,詩篇一層摞著一層,青出于藍勝于藍的例子隨處可見。
如果我冒昧地把余先生這樣的承繼與借鑒也叫作“模仿”,我想對余先生也不會有什么傷害的,因為誰也不能傷害《鄉(xiāng)愁》這樣出色的詩篇。學著在體裁風格上模古人一把再模今人一把,有什么可臉紅耳熱的呢,只要能像余先生那樣干得好!
附:余光中《鄉(xiāng)愁》
小時候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xiàn)在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吾弟福君詩集《母親》問世,作為家里人,我先睹為快,最早被感動,并以參與操持河北省詩歌藝術委員會之便,回鄉(xiāng)張羅這個詩集首發(fā)式,但原定的首發(fā)式因故延期,只好先寫了幾句話給他:
不管是誰,都有母親。
但不是所有的母親都有一個好兒子,更不是所有的母親都有一個充滿愛心并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表達的詩人兒子,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一個充滿強大生命力、充滿詩意的母親。你詩中的母親是有福的,你是有福的,母子相得益彰,若有神助。你們娘兒倆是我的親人,我覺得非常幸運,我常常暗暗祝福你們,今天,讓我再次深深地祝福你們。
寫母親看似簡單,事實上很難,寫好更難。我也有一個好母親,也曾經(jīng)多次寫到母親,希望自己寫出母親喚我回家的那種聲音,寫出母親心疼我的那種眼神,可是我至今沒有做到?!澳赣H”,自古以來作為詩的母題,題材不新,不但不新,甚至可以說被人寫爛了。立意呢,按習慣的看法,也很難再高起來。鼓舞我的是,與眾多寫母親的詩歌比較,你的這些詩,具有突出的特點。第一,詩中的情感真摯動人。一方面,是你對母親極至的愛心,另一方面,是母親的至善、至純、至關,兩者缺一不可,互為支撐。第二,感情的表現(xiàn)取得了情境、想象、詩意和意義的有力支持,具有鮮明的個性和時代特征,突出的例證是這樣一些詩篇:《母親的手機》《母親的上午》《山桃花的對面住著媽媽》《給喜鵲喝杏仁露的母親》《母親把帶“?!弊值奶O果藏起來》《母親的七個沒有棉襖的冬天》《母親的預言》《欺負劉肝兒這樣老實的人有罪》《母親,讓王保慶生前吃了五頓餃子》《母親的遺憾》《讓母親想了三十年的知青》《撿栗子的母親》《母親說給病重的父親》《母親與姚明》《母親夸吳儀》《聽母親唱歌》《高速路邊的母親》《母親對“神藥”夸個不停》《母親看到了她永遠的家》,我之所以如數(shù)家珍,把這些詩篇一一記錄在案,是因為這樣的詩,古人望塵莫及,令人望詩興嘆,你們娘兒倆已經(jīng)分享了這些詩歌專利,擁有獨立知識產(chǎn)權……
前幾天,我的老師、詩歌.批評家陳超教授讀過《母親》,欣然寫了一篇讀后感,其中有“看似尋常實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母親》是一部從內(nèi)容到技藝都頗有魅力的詩集……是中國詩壇親情詩的重要收獲”這樣的話。能夠得到又一位專家好評,為福君,甚至為我自個兒,我都打心眼兒里高興。
福君卻因此不安,來電話問,如果拿去發(fā)表,類似“這樣的詩,古人望塵莫及,今人望詩興嘆”和“是中國詩壇親情詩的重要收獲”這樣的話是否言重了?我說陳老師是由衷的,你見他無原則地夸過誰???至于我說過的話,當然也有依據(jù)。
福君詩中的“母親”原型,是我八十多歲的“大娘”,“娘”而且“大”,對我,雖不能說比我的生母重要,也并不次要。我是親眼看著我大娘生活親眼看著君弟寫詩的。
詩人雷抒雁在《詩刊》上讀到福君一個寫母親的組詩,曾經(jīng)夸獎說:“劉福君寫母親,用的全是‘真材實料。他既不虛構母親形象,編織離奇故事;也非理性闡發(fā),寫母親的善與美,高大與非凡。他的母親是一位質(zhì)樸的農(nóng)村小腳老太太,在她身上體現(xiàn)的精神,是每個農(nóng)村孩子幾乎都經(jīng)歷過的母親的寬大與深厚。而這一切,劉福君都以真切的細節(jié)和故事表達出來。讓我們面對他的母親,如同站在自己母親面前.眼里潮濕著,直想喊一聲:娘!”
是的,全是真材實料,包括細節(jié)和故事。我核對了一下,詩行中出現(xiàn)的那些名字,除了“王保慶”不姓王,其他都和吳儀、姚明一樣是真名實姓;福君買了手機,放在母親枕邊,幾乎天天和她通話,于是就有了這個詩集中的第一首詩《母親的手機》,老太太只會接聽,不會撥打不會發(fā)送,拿著手機對我們說“我是管接不管送啊”,本來這已經(jīng)是詩句了,可惜在福君參加一個詩會時被大家討論掉了;因為年年把帶“?!弊值奶O果帶回家,因為我的堂兄弟的名字中都有一個“福”字,才有了《母親把帶“福”字的蘋果藏起來》;為了供劉陽老叔和大哥福堂念書,我大娘的確有過七個沒有穿棉襖的冬天;類似給喜鵲喝杏仁露這樣的情節(jié),編是編不出來的,就連桃花,就連栗子樹,也確有,而今在原生地和詩中同時生長;至于“神藥”,是福君買的,叫“人血白蛋白”,我大病中的大伯,今年春天幾次就是靠此活過來的……
我之所以說一部《母親》,“古人望塵莫及,今人望詩興嘆”,理由就在這里:這些詩篇,是在特定的生存背景和精神背景下由娘兒倆用人格共同完成的,對于母親,是靈魂的分娩,對于兒子,是生命的重鑄。他們的所作所為,把這些詩和其他人的詩從根兒上區(qū)別開來,換個人,無論多么技藝高超,也無法復制這樣的生活和心靈;單從個體創(chuàng)作角度上看,或許可以說是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成就了一位詩人,但這位詩人,是在取得了—個合格的兒子的資格之后才上崗的。
所以我說,從一定意義上,這部《母親》,是一部詩體母親史,同時是一部深情孝子史。
但請不要誤會,雖然《母親》是具體的,詩行是具體的,但它并非“本事”,也不是關于母親的小型紀實。私下我拿福君的《母親》與捷克詩人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的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稱為“感動了一個民族的赤子詩篇”的著名詩集《媽媽》進行粗略比較,發(fā)現(xiàn)許多東西是共同的。比如寫的都是具體的、個別的母親,都以“如其本然所是”的方式呈現(xiàn),但在詩的本質(zhì)上,終歸是一種思考性的行動。看似直接的、原來就在詩人身邊的“母親”,同樣經(jīng)過了感、覺、悟,經(jīng)過了提煉,經(jīng)過了主體心靈的滲透和想象力激活。我格外偏愛塞弗爾特的《媽媽的鏡子》,就像喜歡福君的《母親的上午》《母親把帶“?!弊值奶O果藏起來》和《高速路邊的母親》,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比較一番。附:劉福君《母親的上午》
上午十點
大地一片安靜
陽光把露珠提升到天空
母親走出老屋
看看遠方
遠方山脈起伏
她,不推也不敲
而是慢慢地打開柴門
左手拎著荊條籃
右手一根一根地摘著
籬笆上的豆角
一條青蟲爬在豆角的尖上
她小心地捏起來
彎著老腰把它輕輕放在地上
看它
歡快地爬向大地的深處
知了在樹上歌唱
陽光在母親身邊一根根生長
天地間生命擁擠
可在母親眼里
沒有什么不是生命
看風中彎折的草
母親說
那是給大地磕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