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燕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唐)張祜《正月十五夜燈》
此詩描寫了家家出門,萬人空巷,盡情而來,盡興方歸鬧上元夜(元宵節(jié))的情景,使上元燈節(jié)成為極具詩意的時刻。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的尾聲,也是過年的又一個高潮。元宵節(jié)的重頭戲當然是賞花燈,故而元宵節(jié)也稱“燈節(jié)”。在賞花燈的過程中,人們逐漸想出許多益趣活動,例如猜燈謎。國學大師顧頡剛曾指出:燈謎是民眾“智慧的鑰匙”。燈謎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到了明清時期,猜燈謎更是已經(jīng)成為元宵節(jié)中不可少的活動。近些年,這種傳統(tǒng)文化娛樂形式已經(jīng)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年味也變得寡淡起來。
逝去的不僅僅只是猜燈謎這一傳統(tǒng)文化活動?,F(xiàn)如今,“西風”漸進,現(xiàn)在的學生不愿意過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卻對“洋節(jié)”非常上心;天天唱著意境淺顯的流行歌曲,卻背不出字字珠璣的古詩文;捧著漫畫卡通手不釋卷,卻對中國古典名著敬而遠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傳承傳統(tǒng)文化,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時,我就在想:我該設計一些什么活動去跟學生講字謎呢?如何將語文教學和傳統(tǒng)文化聯(lián)系起來?猜燈謎這種形式最先閃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對古人元宵節(jié)逛燈會、猜燈謎的盛會,我雖不能至,但心向往之,于是我設計了如下活動。
我先布置學生們于周末制作一個燈籠,再精心準備5則燈謎掛在燈籠下方,還準備5份小獎品作為給猜出者的小禮物。周一上學時,學生們提著自己的燈籠得意洋洋地走進校園,一路引來無數(shù)人的觀望與詢問,而他們捂著自己的燈謎一臉警惕,生怕“泄露天機”。我將學生們的燈籠掛在教室里、窗戶上。有憨態(tài)可掬的動物燈籠,有喜慶的大紅燈籠,甚至連孔明燈也被搬出來湊熱鬧。下面用線垂著或長條形、或樹葉形的紙箋,正面寫著謎面,反面寫著出謎人的姓名,要是你猜出了這則謎語,就可以去他(她)那兒“索要”獎品。不知哪位有心人,在謎箋下點綴上一片片潔白的羽毛,晃晃悠悠,撩人心思。一陣陣風吹過,謎箋翻飛,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箋”?還是把機會留給這些學生們吧!
我們班的窗戶上掛滿了燈籠之后,路過的外班學生總是趴在窗戶上,想從燈籠的縫隙里一探究竟,班里的學生也急切地盼望著活動的開始。好不容易等到了語文課,在我簡短的說明之后,學生們聚集在一盞盞花燈下,手執(zhí)謎箋,或念念有詞,或冥思苦想,得出答案者,撕下謎箋,兌獎品去了,那興趣勁兒不亞于揭皇榜呢!不得者,只得忍痛放棄,去尋找下一個目標。教室里熱鬧非凡,讓我仿佛窺見了上元燈會的盛況。這期間,也有學生來求助于我,我秉持公正,并不透露答案,還有一個原因是有的我也一下想不出來。當然,活動進行到后面,也會有一些謎語任人想破腦袋也想不出來,有些是出謎人水平太高超了,有的是這些自創(chuàng)的謎語角度太獨特了。記得最后有個謎語是“好大一條臭水溝——(打班上一同學姓名)”,大家都快猜了個遍,才知道是“袁墨洋”,弄得該同學臉都氣黑了:“這么有內涵的名字,你整出個臭水溝來,也太損了吧!”學生們都覺得還挺形象的,都被逗樂了。不過我很嚴肅地向他們指出,出謎也需要注意用詞的文雅。
班上的活動完畢后,看學生們意猶未盡,我又號召大家選出十個制作得最精美的燈籠,下面各懸掛十條大家認為最好的燈謎,懸掛到教室外的窗戶上,供外班的學生競猜,從而將這一項活動擴展開來。一時之間,學生們的創(chuàng)作、參與熱情高漲,而我們的教室外也人頭攢動,好不熱鬧。后來五(4)班、五(2)班也開展了類似活動,讓更多學生了解了猜燈謎這一傳統(tǒng)文化形式,掀起了一股猜燈謎的熱潮。
燈謎活動,無論是制還是猜,無疑都是學生進行語文實踐的極好機會和用武之地。因為在燈謎法則中,無論是漢字形變還是音變,抑或是其綜合運用,都是在漢字本身上下功夫、做文章,較之于遣詞造句的語文實踐更具娛樂性,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得到潛移默化的陶冶。充分利用語文課堂這一平臺,多多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會使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將越來越深厚,對祖國的文字將更加了解,對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更加珍視,并愿意去傳承、弘揚開去,這是民族之幸、文化之福。
[1]肖 川,吳亞西.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錢南揚.謎史[M].廣州: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