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語,凝聚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在文化歷史發(fā)展的浩瀚長河中顯得絢爛多姿,光彩奪目。本文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認識成語翻譯的重要性,通過成語的漢譯英來對比分析其與中華文化傳播的相互包容、共存和互動的關(guān)系。主要以《四世同堂》英譯本The Yellow Storm(《黃色風暴》)中的翻譯為例進行中英對比分析。從對成語翻譯進行直譯和意譯的技巧處理,以及文化差異產(chǎn)生的成語“誤譯”這三個方面來探討成語翻譯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
【關(guān)鍵詞】成語翻譯;文化傳播;《四世同堂》;《黃色風暴》
【作者簡介】李楊惠子(1988.07- ), 女,漢族,陜西寶雞人,貴州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專業(yè):英語筆譯。
【基金項目】貴州大學引進人才科研項目“翻譯中的社會學研究——以《四世同堂》英譯本為例”(編號貴大人基合字2015號)階段性研究成果。
成語,凝集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華,用最精煉的語言表達了最深厚的含義,是漢語中最具有代表特色的語言詞匯。不計其數(shù)的名家名篇中都擅長引用成語來為其增添文學色彩,可見其中蘊含的中華文化??梢舱且驗槿绱?,在翻譯的過程中也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對于文章中所出現(xiàn)成語的翻譯采取直譯、意譯得翻譯技巧,以及文化差異所產(chǎn)生的“誤譯”,筆者將簡單的做一些分析。而這些成語翻譯以后所帶來的文化傳播是否能夠讓讀者真正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是筆者想要簡單進行探究的。
《新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定義成語為:“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詞組或短句?!背烧Z是漢語文化的一大特色,發(fā)展至今,有固定的結(jié)構(gòu)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yīng)用的。因為成語概括性強、比喻生動形象、意義含蓄,其內(nèi)涵實為其附加或隱含意義,所以不能僅對成語各部分單詞意義的疊加,還需結(jié)合上下文、融會貫通地對成語意義進行解釋。
成語有三字成語,五字成語,六字成語等,一直到十三字,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則不達”、“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本文中的成語主要是以四字成語為代表來進行分析。
文化是人們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并積累下來的產(chǎn)物,反映了特定的社會現(xiàn)狀。而語言是工具,是文化的產(chǎn)物。文化傳播是指文化從一個社會傳到另一個社會,從一區(qū)域傳到另一區(qū)域以及從一群體到另一群體的互動現(xiàn)象。這樣的文化傳播不僅僅止步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需要依靠語言的力量將文化發(fā)揚光大。而成語作為民族語言的凝練和結(jié)晶,是語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集中體現(xiàn)了民族語言的文化,全方位反映民族的文化特色,生活習慣,社會結(jié)構(gòu),風土人情等內(nèi)容,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特征。成語翻譯背后所體現(xiàn)的的文化傳播更能突出體現(xiàn)我國語言文化的特色。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是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shù)家”的稱號。代表作有《四世同堂》、《駱駝祥子》、《茶館》。《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國現(xiàn)代長篇小說名著,其創(chuàng)意來自一種特殊的啟發(fā),是根據(jù)其夫人胡絜青生活在陷落數(shù)年的北平的真實經(jīng)歷改編完成的,是老舍先生正面描寫抗日戰(zhàn)爭,揭露、控訴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罪行,謳歌,弘揚中國人民偉大愛國精神的不朽之作。
《四世同堂》的英文節(jié)譯版The Yellow Storm與原著最為貼切,是最為大家熟知,且是迄今為止唯一由老舍先生親自指導(dǎo)翻譯的版本。此英譯本被美國《星期六文學評論》評價為二戰(zhàn)以來中國最好的小說,還譽為當時美國出版的最佳譯作。這個評價不僅是對老舍深厚藝術(shù)創(chuàng)作實力的肯定,也是在中國生長的譯者浦愛德對 “母國”的眷戀以及對文化霸權(quán)的批判。他在翻譯的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直譯,讓作品顯示出諸多另類和奇異的成分,這是因為蒲愛德將原著作者的生命體驗也融入了其中,使得漢語的特色也盡量的保留了,同時最大程度上表達了原著想要表達的思想。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不是簡單的語言變換,而是文化內(nèi)涵的跨文化轉(zhuǎn)移。同樣,《四世同堂》的英譯也是一次關(guān)系到文化、歷史以及民族特色的跨文化旅行。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從這樣的故事或者典故中給予人們以啟發(fā)和告誡。所以在翻譯的時候,一些成語直譯并不會影響成語原意的表達,一些成語意譯出其深層含義會更貼切,可是有一些成語翻譯的不恰當會產(chǎn)生錯誤的意思,影響讀者對原作的理解。但本文中的“誤譯”取恰恰體現(xiàn)了中國時代的特色文化。
1.直譯。這里所謂的直譯是指將意思直白的成語按照字面意思翻譯。這樣不僅能夠保留其原本的語言形式,還能準確表達出其確切的內(nèi)容。直譯法生動質(zhì)樸,可保留漢語成語本意、模式及其蘊含的濃厚中華文化色彩。
例1. 他在午前十點便到戲園外去等,他的嘴張著,心跳的很快,兩眼東張西望。
譯:Rey Feng was outside the theatre by ten in the morning. His mouth hung open and his heart beat fast. His two eyes searched east and searched west.
東張西望,指向四處張望。形容心神不安地到處看。這里對于人物瑞豐的動作描述是非常形象的,描寫出了瑞豐激動地去戲園子聽戲的神態(tài)。那么要突出人物此時的心情,對于這一句的動作描述需要生動質(zhì)樸。蒲愛德將“東張西望”選擇直譯的翻譯手法,恰恰突出了人物的生動質(zhì)樸,更加保留了原語的語言形式和文化底蘊。
例2. “我就看不下去!”老人斬釘截鐵的說。
譯:“I cannot consider that to be right.” The old man to “cut a nail in two or to split iron” said.
斬釘截鐵,形容說話或行動堅決果斷,毫不猶豫。蒲愛德對于這個成語的處理還原了其字面的意思,保留了文化底蘊,同時用引號表示強調(diào),用這種形式示意讀者此處的文化差異,引起讀者的興趣,這種呼喚性更加深了文化對讀者的吸引力。
2.意譯。這里的意譯指成語翻譯時留存源語言的意義而非強調(diào)形式表現(xiàn)的翻譯方法。翻譯的重點則放在成語的內(nèi)涵,即引申義上。
例3. 就不如干脆一刀兩斷,省得將來再出麻煩。
譯:If that is so it would be better to separate at once and cut yourselves clearly apart and so avoid troubles in the future.
一刀兩斷,指一刀斬為兩段。比喻堅決斷絕關(guān)系。句子中的“一刀兩斷”是指要切斷小說中瑞豐與其妻子的婚姻關(guān)系。由于其妻子紅杏出墻,所以瑞豐的大哥勸其要斬斷過去重新開始。而蒲愛德很形象的翻譯出這個成語的引申義,為讀者更好的解釋了這個成語自帶的文化內(nèi)涵。
例4. 咱們慢慢想十全十美的辦法吧!
譯:Together we must think up the best thing to do.
十全十美,指十分完美,毫無欠缺??墒廊私灾郎媳緹o十全十美的事物,更不存在完美的辦法。原文中的十全十美是一種夸張的修辭手法,若用the perfect thing來形容,會給讀者一種牽強的感覺。原句中想要表明的是找到一種恰當方法,如若過于追求字面意思,反而會適得其反,背離了原意。所以蒲愛德做出了十分貼切的翻譯,用最高級來表示,一方面不會以偏概全的生搬硬套,一方面更加貼合當時的場景。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直譯與意譯之間本就沒有特別明顯的區(qū)別,只是兩者之間恰當?shù)霓D(zhuǎn)化會使得翻譯更加貼切。而恰當?shù)霓D(zhuǎn)換使得翻譯不僅能夠傳達原作者的思想,更能夠最大程度上保持文化的傳播。
3.中國特色的“誤譯”。由于中外文化的差異,對于成語的理解也是不盡相同的,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也是會有一些誤譯存在的。而本文中所探討的誤譯,卻是看似翻譯錯誤,其實更加貼近文化的翻譯。
例5. 她是咱們明媒正娶的媳婦,活著是祁家的人,死了是祁家的鬼!
譯:She was brought a bride to this house. As long she lives she is a member of the Chi family.
明媒正娶,指正式通過媒妁之言、納聘贏取而得到妻子。此處的明媒正娶也是指正式結(jié)婚的意思。這里的她指的是瑞豐之妻。此處蒲愛德翻譯為was brought(“被帶來的”的妻子),雖然初看似是對原意的翻譯有所曲解,但其實不然。根據(jù)原著中的描述,當年瑞豐之妻被瑞豐直接帶回家,礙于當時的社會風氣,為保全彼此二人的名聲,不得已做出了“明媒正娶”之姿態(tài)。因此蒲愛德這樣的翻譯卻是更加貼切,用明媒正娶這個成語暗諷當時的婚姻制度。
例6. 假若母女之間為桐芳而發(fā)生了沖突,女兒一氣而嫁個不三不四的,長相漂亮而家里沒有一斗白米的兔蛋,豈不是自己打碎了自己的瑪瑙盤子翡翠碗么?
譯:If there should be fighting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over Peach Blossom, and the daughter should marry some person of no special account—a handsome rabbit with not a catty of rice in the house—would Big Red Pepper not have broken her own agate plate and jade cup?
不三不四,指不倫不類,不像樣子的。也指行為不端,不正派。這句話是“媽媽”想通過嫁“女兒”而攀上高枝。蒲愛德在這里翻譯為一些沒有特定收入的人。筆者認為這里的“不三不四”主要是用來形容那些即沒有一官半職的人,也沒有豐厚資產(chǎn)的人。如此擇婿的雙重標準若是不滿足,就是“媽媽”所謂“不三不四”的人。筆者覺得這里的翻譯貼切原文,對原作者的意思理解充分,把此類勢利眼的人刻畫的很傳神。
因此,看似錯誤、偏頗的翻譯,也需要仔細研讀,切不可第一印象就妄下判斷。這樣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看似錯誤矛盾,實則更加地道的傳達了當時社會的風氣、民俗、環(huán)境以及文化。
回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的形成過程,它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各個民族文化,經(jīng)過接觸、混雜、聯(lián)合和融合,形成了多元統(tǒng)一的文化體系。而文化在統(tǒng)一的過程中將其精華凝練融入到成語中,使成語以四兩撥千斤之勢成為中華文化中的中流砥柱。中華文化歷史來強調(diào)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正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反映出中華文化的厚重,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把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成語的翻譯與文化傳播之間相輔相成,相互存在著包容、共存和互動的關(guān)系。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關(guān)系,才能促進中華文化在世界中進一步的交流和傳播。在翻譯的過程中,盡可能減少中華文化的丟失是譯者們的期望,最大程度上將中華文化原汁原味的呈現(xiàn)出來是譯者們的努力,讓世界都能被中華文化所吸引則是譯者們終身為之而奮斗的。那么我們需要向更高的層次出發(fā),從更廣的文化層面來進行思考和翻譯研究,使翻譯在中華文化傳播中扮演好這不可或缺的角色。
參考文獻:
[1]Pruitt,Ida.The Yellow Storm[M].Harcourt,Brace&Co.However;, 1951.
[2]老舍.四世同堂[M].北京出版社,1980.
[3]鄧睿.小說《四世同堂》英譯本研究[J].評說作家與作品,2014.
[4]羅選民.文化傳播與翻譯研究[J].中國外語,2008.7.
[5]解宏乾.《四世同堂》得坎坷命運[J].讀書文摘,2014.5.
[6]郭倩倩.漢英成語文化差異及翻譯應(yīng)對方法探究[D].蘇州大學, 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