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徐海霞, 陳 蘭, 劉 敏, 姜許健, 鐘 婷, 劉迎斌, 張 博
(1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油氣工程研究院 2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開發(fā)事業(yè)部)
哈拉哈塘油田碳酸鹽巖油藏埋深6 500~7 200 m,油藏溫度155℃~170℃,地層水平均礦化度20×104mg/L。部分縫洞單元存在稠油分布,原油密度為1.01~1.10 g/cm3,具有中等含蠟、高含瀝青質特點,現(xiàn)均采用反摻稀降黏方式開采。目前生產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稀油需求量大,且向單井運輸稀油成本高,經濟效益相對較差;②部分井在含水率達到一定值時,出現(xiàn)反相乳化,混液黏度增大,導致地面管線堵塞。為有效解決以上問題,結合哈拉哈塘井身結構及管柱特點,在加熱降黏、改質降黏及化學降黏三類稠油降黏方法中[1-3],優(yōu)選采用化學降黏法輔助摻稀降黏。該方法既能夠降低稀油用量,又能夠避免反相乳化問題。
在哈拉哈塘油田開展稠油化學降黏工藝研究主要存在以下技術難點:①油藏溫度高、地層水礦化度高,要求降黏劑具有優(yōu)良的耐高溫、耐鹽性能,且價格低廉;②降黏劑與地層產出液在井筒中的混合時間短,要求降黏劑能夠在流動狀態(tài)下快速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乳狀液;③碳酸鹽巖油藏產出液含水波動大,且無特定規(guī)律可循,要求降黏劑在較大的含水范圍內有效;④與絮凝劑及破乳劑配伍性良好,對聯(lián)合站水處理無影響。針對以上技術難點,結合哈拉哈塘油田原油物性特點,進行了乳化降黏劑配方的篩選與性能評價實驗,并在此基礎上成功進行了先導性現(xiàn)場試驗。
1.1 原油物性分析
從哈拉哈塘油田某井原油組分分析結果表明,哈拉哈塘稠油組分中膠質、瀝青質含量較高(39.77%),蠟含量為3.488%,屬中等含蠟、高含瀝青質普通稠油。圖1為該油樣黏溫曲線。
圖1 哈拉哈塘原油黏溫曲線
1.2 地層水水質分析
從哈拉哈塘油田某井產出地層水水質分析數(shù)據可以看出,哈拉哈塘稠油區(qū)塊水中鈣、鎂離子以及礦化度都較高,總礦化度為217 365.4 mg/L,Ca2+、Mg2+、Na+含量分別為13 245.6 mg/L、798.3 mg/L、73 211.21 mg/L。。一方面,水中鈣、鎂、鈉等金屬離子的存在會對表面活性劑的某些活性組分產生破壞;另一方面,礦化度的高低將直接影響乳化水的相對密度及乳化劑的作用效果,礦化度越高,水的相對密度差就越大,對乳化劑作用效果的抑制作用也越大[4-7]。
根據乳化降黏的要求,選用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作為主劑,與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進行復配篩選。實驗所用的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ST-CN-2、ST-CN-3、ST-CN-4、ST-CN-5、ST-CN-6、ST-CN-7、ST-CN-8、ST-CN-9、ST-CN-10;所用的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ST-AN-1、ST-AN-2;所用稠油油樣50℃,黏度為25 321 mPa·s;所用地層水樣為某井產出地層水。
2.1 主劑篩選
2.1.1 根據降黏率篩選
各實驗組數(shù)據均在6 000 mg/L降黏劑濃度、30%含水率、50℃條件下測定,表1為不同表面活性劑單劑降黏率對比表。根據降黏率對比結果,初步選取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ST-CN-9、ST-CN-10作為主劑。
表1 不同表面活性劑單劑降黏率對比表
2.1.2 根據乳化效率篩選
降黏劑的乳化效率為分散相(稠油)質量W1與形成穩(wěn)定乳狀液時所需乳化劑質量W2之比。為滿足經濟效益需求,對各單劑進行了乳化效率對比實驗,各實驗組均在30%含水率、50℃條件下進行,表2為實驗結果,由表2中可以看出,當形成穩(wěn)定的O/W型乳狀液時,ST-CN-9與ST-CN-10的乳化效率最高,這與降黏率的分析結果相吻合,因此最終選取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ST-CN-9、ST-CN-10作為主劑。
表2 不同表面活性劑單劑乳化效率對比表
2.2 復配篩選
陰離子型與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復配使用可產生協(xié)同效應,從而能夠降低臨界膠束濃度、增強藥劑的耐溫耐鹽性能,提高表面活性劑體系的乳化降黏效果及適用范圍[8-10]。
為獲得更好的降黏效果,選取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ST-CN-9、ST-CN-10作為主劑分別與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ST-AN-1、ST-AN-2進行復配。各表面活性劑加量均為1 500 mg/L,復配實驗結果可知,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ST-AN-1與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ST-CN-10復配效果最好,降黏率達到96.32%。據此確定降黏劑配方由ST-CN-10與ST-AN-1復配而成。圖2為單劑與復配體系降黏效果對比情況,其中復配體系為ST-CN-10與 ST-AN-1按照1 ∶1比例復配而成。據圖2中對比可知,相同濃度下,復配體系降黏效果優(yōu)于單劑,綜合以上篩選結果,確定降黏劑配方由ST-CN-10與ST-AN-1按照1 ∶1的比例復配而成,并命名為PPH。
圖2 單劑與復配體系降黏效果對比
根據現(xiàn)場實際需求,需將日摻稀量降低50%。為確定最優(yōu)的降黏劑濃度,結合試驗井生產數(shù)據,每組實驗稱取8 g稠油油樣(取自HA10-2C井,未脫水處理),加入不同量的PPH降黏劑,乳化后加入12.5 g稀油,然后測定50℃的黏度,實驗結果如圖3所示(取稠油與稀油混液原始黏度205.5 mPa·s作為降黏率計算基值)。由圖3可知,隨著降黏劑濃度的增大,降黏率首先快速升高,而當濃度達到0.1%時,降黏率達到90.51%,繼續(xù)增大降黏劑濃度,對降黏率提高幅度較小。因此,PPH降黏劑的最優(yōu)濃度為0.1%。
圖3 降黏劑濃度對降黏效果的影響
4.1 含水率對降黏效果的影響評價
保持PPH降黏劑濃度0.1%及加入稀油量不變,使用地層水配制不同含水率的混液,評價含水率對降黏效果的影響,結果如圖4(取稠油與稀油混液原始黏度205.5 mPa·s作為降黏率計算基值)。由圖4可知,隨著含水率的增加,降黏率呈首先升高而后逐漸下降的趨勢。在含水率30% ~ 70%范圍內,降黏率均在70%以上,表明PPH降黏劑適用的含水率范圍較廣,能夠滿足現(xiàn)場實際需求。
圖4 含水率對降黏效果的影響
4.2 溫度對降黏效果的影響評價
保持PPH降黏劑濃度0.1%、含水率40%不變,考察不同溫度對稠油降黏的影響,實驗結果如圖5所示(取稠油與稀油混液原始黏度205.5 mPa·s作為降黏率計算基值)。由圖5可知,隨著溫度的升高,降黏率呈首先升高而后緩慢降低的變化規(guī)律,在30 ℃~ 160℃范圍內,降黏率均在88%以上,表明PPH降黏劑耐溫性能較好,能夠滿足實際井筒溫度條件要求。
圖5 溫度對降黏效果的影響
5.1 降黏劑與絮凝劑配伍性
取聯(lián)合站所用絮凝劑及未處理污水,通過室內實驗評價PPH降黏劑對絮凝劑絮凝效果的影響(含懸量參照SY/T 5329-94標準測定),實驗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PPH降黏劑的加入對絮凝劑絮凝效果無影響,表明降黏劑與絮凝劑配伍性良好。
表3 PPH降黏劑對絮凝劑作用效果的影響
5.2 降黏劑與破乳劑配伍性
取聯(lián)合站所用破乳劑及某井產出油樣,通過室內實驗評價PPH降黏劑對破乳劑脫水效果的影響(脫水量參照Q/SYLY 0115-2008標準測定),實驗結果見表4。由表4可知,PPH降黏劑的加入對破乳劑脫水效果無影響,表明降黏劑與破乳劑配伍性良好。
表4 PPH降黏劑對破乳劑脫水效果的影響
為驗證PPH型降黏劑的現(xiàn)場應用效果,選取X井進行了先導性現(xiàn)場試驗。X井井底溫度141℃,采取反摻稀方式生產,摻稀閥深度6 387.31 m。試驗前日摻稀量78 t,日產液43 t,含水率41.93%,存在摻稀量大、能耗高等問題,現(xiàn)場試驗目標為將日摻稀量降低至39 t。
現(xiàn)場加藥工藝流程圖如圖6所示,試驗采用在線連續(xù)加藥方式,加藥點設在喂油泵與摻稀泵之間,降黏劑由加藥泵注入摻稀管線與稀油混合,經過摻稀泵增壓后進入油套環(huán)空。該加藥工藝流程具有施工風險低、藥劑與稀油混合均勻的特點。
圖6 現(xiàn)場加藥工藝流程圖
X井于2017年4月25日開始加藥,7月30日試驗結束,施工效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加藥前井口產出液黏度為42.5 mPa·s(井口溫度35℃下測量),日摻稀量為78 t;試驗結束時,日摻稀量已降低至38 t,而產出液黏度降低至30.2 mPa·s,表明PPH型降黏在該井應用效果較好,對稠油起到了良好的降黏作用,有效降低了摻稀量,達到了試驗目的。
表5 現(xiàn)場試驗前后參數(shù)對比表
(1)通過室內實驗進行單劑篩選,最終確定選用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ST-CN-10與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ST-AN-1按照1 ∶1比例進行復配,制成PPH乳化降黏劑,兩種類型的表面活性劑可起到協(xié)同降黏作用。
(2)PPH乳化降黏劑耐溫160℃,耐礦化度21.74×104mg/L,最優(yōu)使用濃度為0.1%,該濃度下降黏率可達90.51%;在含水率30%~70%范圍內均可起到較好的降黏作用;并與現(xiàn)場所用絮凝劑、破乳劑及脫硫劑配伍性良好。
(3)現(xiàn)場試驗結果表明,PPH乳化降黏劑能夠滿足哈拉哈塘油田井況要求,對稠油起到良好的乳化降黏作用,有效降低了摻稀量。
[1]周風山,吳瑾光. 稠油化學降粘技術研究進展[J]. 油田化學, 2001 (3):269-272.
[2]宋向華,蒲春生,肖曾利,等. 稠油熱/化學采油技術概述[J]. 特種油氣藏, 2004 (1):2-4.
[3]柳榮偉,陳俠玲,周寧. 稠油降粘技術及降粘機理研究進展[J]. 精細石油化工進展,2008,9(4):20-25,30.
[4]張志慶,徐桂英,吳濤,等. 礦化水對稠油乳化降粘劑SDGD降粘效果的影響[J]. 油田化學, 2001(4):303-305.
[5]范維玉,劉興玉,南國枝. GL系列特稠油乳化降粘劑及其O/W型乳狀液流變性研究[J].石油大學學報,1998, 22(2): 48-113.
[6]李明忠,趙國景,張喬良,等.耐鹽稠油降粘劑的研制[J].精細化工, 2004, 21(5): 380-391.
[7]譚晶,曹緒龍,李英,等. 油/水界面表面活性劑的復配協(xié)同機制[J]. 高等學?;瘜W學報,2009,30(5):949-953.
[8]朱靜,李傳憲,辛培剛. 降粘劑結構對稠油降粘效果的影響[J]. 石油化工高等學校學報,2011,24(3):39-42.
[9]肖進新,趙振國.表面活性劑應用原理[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2:344-347.
[10]王顯光.陰-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的合成與理化性能研究[D].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