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我們身邊的世界并無二致,但每個人對身邊世界的感受卻可能大不相同。
我的心里有兩位常駐的朋友,一位喜歡遠行。對他來說感受世界的方式就是看到與日常不同的景致,懷抱著“生活除了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信念,將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放在路上。高山、大川、異族、風情,他所有的分享都是如此強烈,自然也賺取了無數(shù)人艷羨的目光。另一位則沉靜于當下,每一次花開,每一聲蟬鳴。幾乎每年的春天都是他第一個發(fā)出驚嘆,在我們匆匆忙忙的腳步聲中,提示我們看見第一片新綠。但他的每一次驚嘆同樣讓我們駐足,引領我們?nèi)リP注那些日常得不能再日常,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東西,并且同樣會在彼時彼刻讓我們擁有一份不可名狀的感動??梢姳M管世界多彩,但想要看到什么,或者說能看到什么,并不取決于外界,而是取決于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正如亨利·戴維·梭羅所寫:“大部分自然現(xiàn)象……是我們畢生無法見到的。我們所能看到的自然之美,只是我們愿意欣賞的那一部分,分毫不差……人們只能看到我們關心的事物?!?/p>
我們用照相機面對世界時同樣如此。
相機就像我們看世界的眼睛,照片的邊框則定義了我們希望自己看到什么。于是即便是面對相同的世界,有的照片毫無驚喜,有的照片則充滿懸念。而能看到什么,或者說希望看到什么,則得益于每個人的心智、視野和感受力的不同。正如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成風,目遇之而成色,然風、色之間,不同經(jīng)歷的人,又會有多少不同層面的感受呢!所以一幅照片所能傳達的意向,其實并不在于它用了多少技巧,有著怎樣的形式,而是在于創(chuàng)作者的人生閱歷、生活積淀、對事事的感悟與洞察,甚至是歷經(jīng)挫折與苦難之后的柔韌與通達, 所謂“功夫在詩外”就是這個意思了。拍照片久的人,大都會有這樣的認知,拍照到最后,比拼的并不是攝影者擁有什么樣的技術,而是你具有什么樣的感知世界的能力,是你看待世界的角度、視野,是你心靈的格局。
拍照的人如是,讀照片的人亦如是。你所看到的,同樣是你所關心的,所以只有當兩個閱歷相同的人通過畫面相遇時,才會有相識滿天下、相知能幾人的感慨。這又是另一個話題。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你所拍攝的,只能是你所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