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光 金秀坊 宋寧遠
[摘 要] iSchool作為新興的信息職業(yè)高等教育機構聯盟,其內部的出版?zhèn)髅筋悓I(yè)教育具有顯著的領域特色,對我國出版?zhèn)髅筋悓I(yè)改革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通過對16所iSchool院校的出版?zhèn)髅筋悓I(yè)網絡調查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iSchool院校出版?zhèn)髅筋悓I(yè)普遍注重信息素養(yǎng)和多媒體技能教育,專業(yè)課程的學科交叉性突出,與非iSchool院校的出版?zhèn)髅筋悓I(yè)存在較明顯差別。
[關鍵詞] iSchool 出版?zhèn)髅筋悓I(yè) 課程體系 統(tǒng)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 G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8) 02-0009-07
[Abstract] ISchool is a kind of emerging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league, whose publishing and media education has significant features in the field.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publishing and media majors set up by iSchool colleges, we found these majors generally focus on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multimedia skills education,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prominent, which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other ordinary publishing and media majors.
[Key words] iSchool Publishing and media Curriculum system Statistic analysis
1 引 言
進入數字時代以來,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推動下,出版?zhèn)髅綐I(yè)變革劇烈,媒體融合漸成趨勢,傳統(tǒng)意義上出版?zhèn)髅叫袠I(yè)邊界逐漸消融,以“全媒體”為代表的新型媒體產業(yè)呼之欲出,愈發(fā)凸顯了復合型人才對出版行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這就要求出版?zhèn)髅筋悓I(yè)需在傳統(tǒng)課程體系基礎上,融合多種學科優(yōu)勢[1],重視提高學生技術水平,關注業(yè)界發(fā)展,保持良好的人才培養(yǎng)前瞻性[2]。目前,國內多數出版?zhèn)髅浇逃嬖谶^于強調理論教學、課程體系單一[3][4]、培養(yǎng)目標不夠清晰的問題,忽略了對學生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對媒體融合環(huán)境下出版?zhèn)髅叫袠I(yè)的新變化關注不夠,無法較好地滿足行業(yè)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iSchool作為新興的信息職業(yè)高等教育機構聯盟,側重于培養(yǎng)跨學科、復合型信息職業(yè)人才。出版?zhèn)髅筋悓I(yè)在iSchool院校中占有重要位置,是iSchool學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受iSchool理念影響,iSchool內的出版?zhèn)髅筋悓I(yè)更加強調能力導向和未來導向[5],具有顯著的時代和領域特色,更加符合媒體融合的未來發(fā)展趨勢。分析iSchool院校出版?zhèn)髅筋悓I(yè)結構與課程體系的特點,能夠為進一步優(yōu)化我國的出版?zhèn)髅筋悓I(yè)結構、調整人才培養(yǎng)目標、豐富專業(yè)課程體系提供借鑒。
為了充分挖掘iSchool院校出版?zhèn)髅筋悓I(yè)及其課程結構的特色,本文采用網絡調查法,對iSchool聯盟中開設出版?zhèn)髅筋悓I(yè)的16所院校進行調查、統(tǒng)計和比較分析。
2 數據獲取
全球iSchool聯盟院校共有77所。通過對這些iSchool院校公開信息的網絡調查,發(fā)現共有16所院校在本碩階段明確開設了出版?zhèn)髅筋悓I(yè),具體設置情況如表1所示。我們以這16所iSchool院校為樣本,在2017年6月至2017年8月間,通過訪問這些學院的網站,獲取其專業(yè)課程體系信息。
如表1所示,在專業(yè)設置方面,只在本科階段開設出版?zhèn)髅筋悓I(yè)的院校有5所,只在碩士階段開設出版?zhèn)髅筋悓I(yè)的院校有4所,另外有7所院校在本科與碩士階段都開設了出版?zhèn)髅筋悓I(yè)。此外,部分專業(yè)為院際合作開設,佐治亞理工學院的計算媒體專業(yè)是由該學校的計算機學院和文學、媒體與傳播學系合作開設;波爾圖大學的出版?zhèn)髅筋悓I(yè)由文學院、美術學院、經濟學院和工學院在2007年合作開設。
專業(yè)名稱反映了該專業(yè)的基本定位和內涵[7]。從表1的專業(yè)名稱來看,歐美的13所iSchool院校的出版?zhèn)髅筋悓I(yè)更側重媒體傳播,部分與公共關系、信息科學等其他學科相結合。中國的3所iSchool院校則以出版為主導,同時強調數字化轉型的趨勢,開設專業(yè)包括數字新聞與傳播學、數字出版等。從開設院系來看,iSchool出版?zhèn)髅筋悓I(yè)主要分布在信息學院,常與新聞傳播、人文、計算機等學科專業(yè)合作,呈現出iSchool跨學科的特點。
3 課程類型與結構
課程類型與結構揭示了課程體系的完善程度以及課程設置的重點,體現了專業(yè)定位。為了更好地分析iSchool出版?zhèn)髅筋悓I(yè)課程設置情況,本文在圖書情報領域對iSchool課程體系研究[8][9][10]的基礎上,結合出版?zhèn)髅筋悓I(yè)課程特點,將所有課程分為4個大類11個小類,分別為:基礎理論與方法(研究方法、信息管理基礎、媒介與傳播、出版學基礎);基本能力(能力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行業(yè)(政策法規(guī)與版權、行業(yè)與產業(yè)、經濟與管理);技術(多媒體技術、數據與信息技術)。具體解釋見表2。
從課程數量來看,密歇根州立大學、肯塔基大學、謝菲爾德大學、武漢大學等10所高校的開設課程數量均超過30門,表明iSchool對出版?zhèn)髅筋悓I(yè)的教育較為重視,開設了充足的專業(yè)課程。
不同類別課程的占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院校對課程設置的側重。如表3所示,基礎理論與方法、基本能力、行業(yè)、技術四大類課程占比分別為27.90%、20.58%、18.19%及33.33%。反映了iSchool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基礎理論方法與技術應用能力并重的特點。
3.1 基礎理論與方法類課程
基礎理論與方法類課程主要指的是研究方法、信息管理基礎、媒介與傳播和出版學基礎相關課程,涉及定性研究、信息組織、傳播理論、出版研究等主題。圖1反映了不同高校基礎理論與方法類課程的設置情況,從總體上看,有12所高校的基礎理論與方法類課程占比超過20%,剩下的4所學校均超過15%。其中,臺灣師范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的基礎理論與方法類課程比例占據前三位,分別為53.85%、44.44%和42.86%。說明iSchool出版?zhèn)髅浇逃w上對基礎理論與方法類課程較為重視,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培養(yǎng)。
為了更加明確iSchool對出版?zhèn)髅筋悓I(yè)基礎知識方面的教育目標,本文對基礎理論與方法類課程的名稱進行詞頻分析,統(tǒng)計結果如圖2所示。
據圖2所示,“media(媒體)”“information(信息)”“introduction(導論)”“communication(傳播)”“digital(數字)”“publishing(出版)”是位居前6位的高頻詞,所對應的課程包括信息組織、知識組織、信息系統(tǒng)工程、大眾傳播理論及其效果、新媒體研究、圖書學、數字出版研究、編輯出版等,說明iSchool院校在設置出版?zhèn)髅筋惢A理論課程之外,還有針對性地開設了信息管理基礎課程。值得關注的還有加泰羅尼亞開放大學、謝菲爾德大學等開設的新敘事形式、數字敘事、數據新聞等課程,表明iSchool院校開始在課程設置中體現多類型內容敘事方式,重視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對信息傳播理念及方式發(fā)展的推動,突出了iSchool院校的傳統(tǒng)優(yōu)勢,更加符合時代發(fā)展的特點。同時,也表明iSchool院校開始將敘事學作為出版?zhèn)髅降幕A理論課程,是對出版學基礎理論體系的豐富與完善。
3.2 基本能力類課程
基本能力類課程主要涉及能力培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包括寫作、溝通、文化、性別等主題。從統(tǒng)計結果來看,謝菲爾德大學、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基本能力類課程比例位居前三位,分別為47.06%、46.38%、39.29%。相較于基礎理論與方法類課程,基本能力類課程占比有所減少,有10所高校的基本能力類課程占比不到20%。佐治亞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等3所高校未開設相關課程。表明部分iSchool院校已經開始重視能力培養(yǎng)和人文素質教育,但也有部分院校尚未對此予以足夠重視。
為了分析iSchool院校對出版?zhèn)髅筋悓I(yè)所需基本能力的認識,本文對基本能力類課程的名稱進行了詞頻分析,統(tǒng)計結果如圖4所示。
據圖4所示,“media(媒體)”“digital(數字)”“news(新聞)”“writing(寫作)”“reporting(報道)”“social(社交)”“culture(文化)”“society(社會)”是位居前列的高頻詞,所對應的課程如公開演講、電子媒體寫作、新聞報道、職業(yè)規(guī)劃、全球視角、傳媒與政治、數字媒體與社會等。此外,謝菲爾德大學開設了統(tǒng)計數字會說謊(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統(tǒng)計數字與謊言(Lies, Damn Lies & Statistics)兩門關于數據闡釋和數據真?zhèn)涡耘袛嗟恼n程,培養(yǎng)學生對統(tǒng)計數據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表明iSchool除了重視對寫作、報道、編輯等出版?zhèn)髅叫袠I(yè)從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外,還注重提升學生溝通交流、協(xié)調分析、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等綜合能力,并開始重視培養(yǎng)學生數據思維與數據分析能力,體現了iSchool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
3.3 行業(yè)類課程
行業(yè)類課程主要指的是政策與法規(guī)版權相關、行業(yè)與產業(yè)相關、經濟與管理相關的課程,涉及法規(guī)、政策、市場、企業(yè)、管理等主題。出版?zhèn)髅阶鳛橐婚T應用型學科,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對其課程設置產生直接影響。從統(tǒng)計來看,行業(yè)類課程比基本能力類課程分布得更均勻,但是總體占比有所減少。其中,倫敦大學學院、武漢大學、南京大學的行業(yè)類課程比例位居前三位,分別達50%、40%、28.57%。
為了分析iSchool出版?zhèn)髅筋悓I(yè)與行業(yè)間的聯系,本文對行業(yè)類課程的名稱進行詞頻分析,統(tǒng)計結果如圖6所示。
據圖6所示, “media(媒體)” “publishing
(出版)”“marketing(市場)”“digital(數字)”
“management(管理)”是位居前5的高頻詞,所對應的課程如新聞法、出版法律問題、信息政策、兒童出版、出版經濟、數字營銷、出版企業(yè)管理等。從課程來看,iSchool院校普遍關注法規(guī)政策、企業(yè)管理經營、行業(yè)市場情況,深入透視出版?zhèn)髅叫袠I(yè)特征和運作模式,培養(yǎng)學生適應行業(yè)需求的知識及技能。
3.4 技術類課程
技術類課程占比最高,包括多媒體技術和數據信息技術課程,涉及音視頻制作、游戲設計、計算機技術、信息檢索等主題,是iSchool出版?zhèn)髅浇逃闹攸c。據統(tǒng)計結果,佐治亞理工學院、密歇根州立大學以及印第安納大學-普渡大學印第安娜波利斯分校的技術類課程比例位居前三位,分別達84.62%、65.79%和60.76%。雖然各院校技術類課程占比有所差異,但仍突顯了iSchool院校對技術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
圖 7 技術類課程占比
為進一步了解當前iSchool院校對學生技術能力的要求,我們對技術類課程的名稱進行詞頻分析,結果如圖8所示。
據圖8所示,“digital(數字)”“design(設計)”“production(產品)”“media(媒體)”“video(視頻)”“3D”是位居前5位的高頻詞,所對應的課程如視頻后期制作、三維動畫、游戲設計、數字媒體音效設計等。其中,數字產品設計與開發(fā)是iSchool技術類課程培養(yǎng)的重點。此外,“數據”“信息”“編程”等出現頻次較高,說明iSchool院校更加側重自身優(yōu)勢學科,開始在出版?zhèn)髅秸n程體系中增設數據科學及相關技術的具體課程。例如,佐治亞理工學院、加泰羅尼亞開放大學、格拉斯哥大學等開設了數據結構、信息可視化等13門數據分析、信息技術類課程,將數據挖掘、數據分析技術應用到出版?zhèn)髅筋I域的實踐中,表明iSchool院校重視數據在出版?zhèn)髅叫袠I(yè)發(fā)展的推動作用。
4 iSchool出版?zhèn)髅筋悓I(yè)課程特點
信息、技術、人是iSchool理念的核心要素,這也體現在出版?zhèn)髅秸n程體系結構與課程設置上,通過對iSchool出版?zhèn)髅筋悓I(yè)課程體系及課程設置的分析,可以發(fā)現iSchool出版?zhèn)髅筋悓I(yè)課程呈現出學科交叉融合、注重人的全面發(fā)展、重視培養(yǎng)學生信息技能和設計思維的特點。
4.1 緊跟時代前沿,培養(yǎng)數字信息技能
iSchool院校出版?zhèn)髅筋悓I(yè)尤其重視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行業(yè)問題的能力。從課程比例來看,技術類課程的核心是多媒體技術類課程,占比高達23.98%,高于一般歐洲院校(12.5%)[11]。從具體課程設置來看,iSchool院校在傳統(tǒng)信息科學的基礎上,面向出版?zhèn)髅叫袠I(yè)特點,構建了從理論到技術的課程體系與培養(yǎng)方式,具體課程包括信息管理基礎(如信息組織原理、知識組織、知識表示、信息檢索等)、程序設計(如數據庫、高級程序語言設計、數據結構、算法設計等)、信息可視化(如數據可視化、計算機圖像學等)。這些充分表明,iSchool院校重視數字信息在出版?zhèn)髅綐I(yè)中的作用,注重將信息獲取、信息組織等基本理念融入出版?zhèn)髅綄I(yè)教學中,重視學生信息素養(yǎng)與技術能力的提高,著力培養(yǎng)具備較強數字信息技能的出版?zhèn)髅饺瞬?,體現了iSchool將信息與技術作為核心的辦學理念。
此外,為了順應大數據時期的新特點與新環(huán)境,iSchool出版?zhèn)髅筋悓I(yè)也開設了數據科學范疇內課程,如密歇根州立大學的數據推理(Reasoning with Data)、臺灣師范大學的數據科學程序設計、加泰羅尼亞大學的高級數據分析與可視化(Advanced Data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等,以提升學生信息與數據分析能力,符合大數據環(huán)境主導下出版?zhèn)髅疆a業(yè)融合發(fā)展的新趨勢及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
4.2 強調媒體素養(yǎng),注重培養(yǎng)設計思維
從課程分類統(tǒng)計結果來看,在iSchool院校出版?zhèn)髅秸n程體系中,媒介和傳播類課程占比達17.18%。從高頻詞統(tǒng)計分析結果來看,媒體、產品、數字、市場等主題詞出現頻次較高,居于核心地位。以上分析結果表明,iSchool院校出版?zhèn)髅筋悓I(yè)課程設置普遍以媒介傳播理論為基礎,圍繞出版?zhèn)髅叫袠I(yè)特點,重點培養(yǎng)相關從業(yè)技能,具體課程包括傳播學基礎理論(如大眾傳媒導論、傳播學理論分析、媒介歷史)、多媒體產品制作(如視頻產品制作、游戲產品開發(fā)、紀錄片制作)、編輯與寫作能力培養(yǎng)(如期刊寫作、數字編輯、寫作與報道高級課程)等。所設課程普遍具有較強應用性,側重培養(yǎng)學生策劃、設計、開發(fā)不同類型多媒體數字內容產品的能力。
在培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的同時,iSchool院校出版?zhèn)髅筋悓I(yè)尤其強調設計思維的重要性,開設了多門提高設計能力的課程,諸如佐治亞理工學院的游戲設計與編程(Video Game Design and Programming)、波爾圖大學的多媒體傳播設計(Design of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臺灣師范大學的多媒體設計(Multimedia Design)等。這些課程的開設充分表明iSchool院校對設計能力及設計思維的重視,尤其體現在對數字內容產品的開發(fā)上,這更加符合媒介融合的時代趨勢。
4.3 學科交叉融合,注重全面發(fā)展
完善合理的課程體系有助于學生形成合理全面的知識結構,提升學生綜合能力[12]。從被調查的16所高校來看,iSchool院校的課程體系普遍較為完善,均覆蓋了基礎理論與方法、基本能力培養(yǎng)、行業(yè)、技術四大類別,課程數量充足。
媒體融合生態(tài)環(huán)境要求出版?zhèn)髅饺瞬挪荒芫窒抻诒緦I(yè)知識,還必須具備相關專業(yè)和相關學科知識[13],具備較為全面的綜合素質。iSchool院校重視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質及人文素養(yǎng),注重學生全面發(fā)展與綜合思維能力的提高,開設了一定數量的跨學科人文素養(yǎng)類課程,諸如性別研究、文化學、美學等跨學科課程。這意味著iSchool院校力求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全方位、批判性思考問題的意識與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5 總 結
本文以16所iSchool聯盟院校的出版?zhèn)髅筋悓I(yè)課程為對象,采用網絡調查法,對課程設置、課程體系結構等多個方面進行調查、統(tǒng)計和比較分析,探討了iSchool出版?zhèn)髅浇逃恼n程特點,為媒體融合背景下我國iSchool出版?zhèn)髅筋悓I(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調整和方案改革提供借鑒。通過對課程體系的分析,可以發(fā)現各iSchool院校以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在信息管理、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通過開設大量諸如行業(yè)政策、法律法規(guī)、企業(yè)管理等方面的課程,深入透視出版?zhèn)髅叫袠I(yè)特征與運作模式,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數字環(huán)境下,利用先進技術手段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與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數據獲取方法存在一些問題,數據搜尋局限于學院官網公開信息,因此部分院校課程非該院校出版?zhèn)髅筋悓I(yè)全部開設課程。
注 釋
[1]韓叢耀.大數據下的新聞出版業(yè)態(tài)與傳媒教育[J].中國出版,2015(22):3-7
[2][13]張文紅.對媒體融合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J].出版廣角,2016(15):12-14
[3]蔣麗芬.媒介融合時代傳媒教育的現狀與改革路徑[J].文史博覽(理論),2015(11):52-54
[4]王偉榮.數字出版技術對現代出版教育的挑戰(zhàn)[J].中國出版,2012(22):64-65
[5]沙勇忠,牛春華.iSchool聯盟院校的課程改革及其啟示[J].圖書情報知識,2008(6):26-35
[6]“學分學程”則是結合不同專業(yè)領域的不同教師,整合各自優(yōu)勢教學資源而開設的一系列課程,以讓學生自由地學習,可頒發(fā)學程證明書
[7][11]王曉光,劉磊.歐洲高校出版專業(yè)課程體系調查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6(11):38-43
[8][12]司莉,王思敏.美國iSchools課程設置與能力培養(yǎng)的調查與分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4(1):102-109
[9]丁蔚,倪波.中美圖書情報學研究生專業(yè)課程比較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0(5):81-86
[10]陳傳夫,于媛.美國iSchool的趨勢與啟示[J].圖書情報工作,2007(4):20-24
(收稿日期:201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