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綺
1978年10月,李志祥出生于云南墨江一個哈尼族村寨。他曾經(jīng)是一所學校的公辦老師,有一次出差,他遇到一個在街頭乞討的小孩,他掏出錢蹲下來把錢放到孩子的手里:“你多大了?怎么不去上學?”孩子低著頭:“9歲。家里只有我一個人?!崩钪鞠榉路鹂吹疆斈甑淖约海嘭?,看不到希望。好在自己有親戚朋友資助,順利完成學業(yè)。李志祥拉著孩子的手:“我?guī)湍闵蠈W!”
送孩子上學的時候,李志祥發(fā)現(xiàn),在學校的周邊,有那么多八九歲的孩子,因為家境貧寒上不起學。他覺得自己應(yīng)該為這些孩子做點什么,能不能辦一所貧民學校,讓所有的適齡兒童都能接受正規(guī)教育,
這個想法不是頭腦發(fā)熱一時的夢想,李志祥要把這個想法變成現(xiàn)實。2001年,21歲的他拿出所有積蓄,又向親戚朋友們借貸,共投資100萬在昆明市盤龍區(qū)城郊投入創(chuàng)辦一所民辦學校,建校之初,租賃的是磚砌的老舊平房。面對簡陋的校舍,李志祥想到《陋室銘》中的名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彼哪繕耸窃谶@樣簡陋的校舍培養(yǎng)出德行高尚懂得感恩的莘莘學子,他給這個學校取名“德馨學校”。
學校創(chuàng)辦之初,招收了260多個學生,他們中有孤兒,有與家庭失聯(lián)的孩子,有棄嬰,有殘疾兒,還有一部分孩子來自拾荒家庭。沒有父母管,吃喝拉撒睡全程都要李志祥解決的孩子有217個。
李志祥用來開辦學校的資金很快就用完了,217個孩子的生計無法延續(xù)。他的房子賣了,車賣了,還是負擔不起這217個孩子的一日三餐。2007年春節(jié),在萬家放鞭炮慶團圓的時候,3天沒吃飯的李志祥領(lǐng)著他的孩子們走上了街頭,撿廢品維持生計。每天撿的廢品只能賣30元錢。買米買不起,他們就買面條,買點鹽,掐點野菜充饑。
德馨娃吳青對這最無助的三天記憶猶新,孩子們看出李志祥的愁苦,年齡大一點的孩子自發(fā)去撿礦泉水瓶賣錢,再買一點吃的回來,甚至還把得來不易的面條煮好放到他床頭。小一點的孩子爬到他身上,給他捶捶背、捏捏手,喊他起來。李志祥心里暖暖的,孩子們的鼓勵讓他振作了起來,他決定扛起做父親的責任。他到附近村子幫人拆房子、打零工掙錢,度過了辦學以來最艱難的時光。
2009年起,李志祥帶著孩子們在學校周邊養(yǎng)豬,養(yǎng)雞,種菜,自力更生,自給自足。
2010年到2012年,德馨學校的學生數(shù)激增,最多達到了820個。
在德馨學校,李志祥的角色很多,他是校長,是老師,是后勤工作人員,更重要的角色是孩子們的爸爸。李志祥認為:“他們也沒有家,我的家就是他們的家。過年包括清明節(jié),我基本都把他們帶回我的老家去,每次回去至少要帶十幾個到二十個。”
李志祥的辦公桌上方,掛著一張字帖,上書四個大字:“任重道遠?!边@四個字是李志祥肩扛重任在奮斗的路上奔跑的寫照,是李志祥無數(shù)個不眠之夜為德馨學校琢磨出路的見證。
德馨學校最頭疼的就是辦學場地。2016年1月德馨學校仍然面臨迫在眉睫的急事:學校面臨遷址,重機廠校區(qū)和小麥溪校區(qū)都要搬遷。
2001年辦校以來,德馨學校在離現(xiàn)校址不遠處租用過一塊空地,但是之后,因為原址要建廉租房,而不得不搬到現(xiàn)址,兩個校區(qū)都用著原單位留下來的老舊房子和閑置操場。
2010年,他們開始租用重機廠校區(qū),面積8畝多,年租金23萬元;2009年租用的小麥溪校區(qū)面積3畝多,年租金14萬余元。至今兩個校區(qū)的租金一直未漲。但是,場地出租方和校方并非一直和氣,這兩年來,因為辦學場地租用一事,雙方曾發(fā)生過幾次小紛爭。
2015年9月的一個工作日,小麥溪校區(qū)的場地出租方派了幾名電焊工人,試圖封鎖教學樓的兩個通道口,而當時學生還在上課,校方不得已報了警,派出所和街道辦趕來協(xié)調(diào),才保證了教學樓通道當天的通暢。
李志祥說,如果不是得到多方關(guān)注和支持,學校早就沒了。雖然問題很棘手,但是他覺得是有希望的,畢竟“政府認可我們學校這種公益模式”。
留住教師也是德馨學校的一大難題。2004年,德馨學校還處于初創(chuàng)時期,社會知名度遠沒有現(xiàn)在高,學校得到的社會支持很小,日子過得異常艱難。當時只有七八名老師,400元的工資有時還發(fā)不出來,“一個月拖一個月”:老師和學生用柴火煮大鍋飯,老師的待遇不高,造成流動性大,李志祥很清楚這個情況。15年里,至少有130人在學校當過老師,這些老師大部分都跟學生一樣,也是來自農(nóng)村家庭。
隨著德馨學校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和了解,政府部門給予了諸多的支持和幫扶,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也不再觀望,紛紛走進校園,通過捐款、捐物、支教等方式,幫助學校繼續(xù)走下去。
從2007年12月開始,4位退休老教師每個月都給學校送來10多袋大米,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叭绻麤]有他們的這些物資,可能我們沒有能力挺到現(xiàn)在!”提起這件事,李志祥的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德馨的捐助越來越多,現(xiàn)金方面每年能收到10多萬元,愛心人士的幫助,為學校減輕了不少負擔,李志祥也摸索出了一些方法,通過在家鄉(xiāng)墨江等地從事種植、養(yǎng)殖等“副業(yè)”,來掙錢貼補學校的開支,讓德馨能夠運轉(zhuǎn)下去。
李志祥也遇到過不少流言蜚語,說他辦學是為了圖名圖利。關(guān)鍵時刻,德馨學校的老師和愛心人士給李志祥溫暖助力。
蔣橋梅等教師十分支持李志祥校長,為了學生接受正規(guī)教育,將來有個好歸宿,他們盡心盡力地教書育人,把德馨學校的發(fā)展看得比自己的工資待遇重要,愛心人士劉洪這樣看待李志祥和他的德馨學校:“一個人做好事,一天兩天,一件兩件容易,但是,十年如一日去做,確實不容易。這是個公益事業(yè),不是個生意。只要這個學校還存在,它將來所有的筆墨這一塊,我們都無償提供。”
德馨學校的孩子們見到對面來人,不管認不認識,擦身而過時都會鞠躬問好。老師們特別注重教孩子們做人的道理:“就像我們德馨學校的名字一樣,一定要有‘德,先把人做好,再做事!”
從2001年辦學到現(xiàn)在,一共有近2500名學生從德馨學校畢業(yè),讓李志祥倍感自豪的是,絕大部分學生都把“德”記在了心中,李志祥的愿望是,德馨學校幫助的小朋友,長大了不會去偷偷摸摸,更不會給這個社會帶來負擔,他們不一定有多厲害,但至少通過自己的雙手好樣地活著!
2018年上六年級的吳瑞涵,就是德馨學校眾多寒門學子中的一個,父親早在6年前就癱瘓在床,母親見家中生計日趨艱難,便悄悄撇下兩人不知所蹤。幾年來,德馨學校不僅免除了小瑞涵的學費,還給她提供了免費的午餐,學校還將愛心人士捐贈到學校的米、油等物資勻出一部分來,接濟著她和父親的生活。吳瑞涵很懂事,從七八歲開始就一直照顧她的爸爸,現(xiàn)在十三四歲,家務(wù)活樣樣都會做。
21歲半的小伙子李旭,是一個曾經(jīng)在社會上流浪乞討的“壞孩子”。2000年一個巧遇,李志祥把他從街頭角落帶到學校,從此他不僅有了屬于他的家,還有一個疼他愛他的干爹李志祥。
李旭剛剛來到德馨學校的時候特別煩。他在學校不受紀律約束。同學們都不敢出校門,他卻經(jīng)常趁著李志祥不在學校,就偷偷地跑出去玩。李志祥發(fā)現(xiàn)之后,耐心地做他的思想教育工作,李旭表面上好像接受了李志祥的教育,實際上他把這些道理都當成了耳旁風。
那究竟是什么最終感化了這個孩子,讓他安心地呆在這里,一呆就是幾年?
那是一個很尋常的晚上,李旭溜出校門,像出籠的小鳥一樣到處游逛。7點鐘左右,李旭突然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在街邊撿瓶子。那個高大的身影正是他干爹李志祥。李旭一時間愣住了,他想起德馨學校的一日三餐和免費住宿。錢就是干爹辛辛苦苦一分一毫地掙來的。李旭的臉“騰”地紅了,他不知道上前幫干爹好,還是遠遠地離開好。站了一會兒,李旭悄悄地回到學校,再也沒私自從學校出去過。
學生李俊琴小時候就在德馨學校,把這兒當成自己溫暖的家。從小就把李志祥當成爸爸。因為她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當初李志祥見到李俊琴的時候,她才七八個月大,她是德馨學校30幾個無依無靠的孤兒之一,李志祥在車子駕駛位掛一個小兜兜,帶著她,搖來搖去,她就不哭,就把她養(yǎng)大。李俊琴像其他孩子一樣,穿過李志祥縫補過的衣服,去過李志祥的家里度過許多節(jié)日。
今年9月份李俊琴即將進入新的學校,開始初中階段的學習。小姑娘對未來的設(shè)想是:“想當老師!想回到德馨來當老師!”
而最讓李志祥欣慰的是,曾經(jīng)的學生心懷感恩,盡自己的能力在“反哺”母校,學校一名叫朱海梅的語文老師,就曾經(jīng)是德馨的學生,師范大學畢業(yè)后,又選擇回到母校來當老師,一些畢業(yè)后打工開店、做小生意的“德馨娃”,也常常送來米、油、菜、肉等物資,為學校的運轉(zhuǎn)出一份力。有了這些懂事的孩子,李志祥覺得自己沒有理由不堅持下去。
(編輯·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