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友 李建平
摘 要:結合近年來對蒙子廟地段花崗巖內蝕變帶礦體的勘探、開采實踐,總結蒙子廟花崗巖內蝕變帶礦體成礦規(guī)律,提出下一步找礦方向,圈定找礦靶區(qū)。
關鍵詞:礦床地質特征 找礦標志 成礦規(guī)律
前 言
蒙子廟花崗巖內蝕帶位于喂牛塘斷裂帶至老熊硐斷裂之間。老廠礦田西南端,竹林礦段西側,面積約3.5km2。自2007年加大地質找礦力度,至今,探獲了大量的蝕變花崗巖含礦礦體,主要分布在17W-4Ⅰ、Ⅱ、Ⅲ礦體、13-1-8、13-1-9礦體。成為分公司新增儲量的主要增長區(qū)域。因此,有必要系統(tǒng)地對以往的找礦勘探工作和揭露的地質情況進行分析總結,明確下一步的找礦方向。
1、礦段地質概況
該區(qū)域位于個舊東區(qū)一級控礦構造——五指復式背斜中段老廠礦田西南端,竹林礦段以西,近東西向喂牛塘斷裂、老熊硐斷裂夾持地帶。地層出露個舊組卡房段(T2g12、T2g13-1、T2g13-2)燕山晚期花崗巖侵入形成巖漿巖多期次熱液疊加形成礦床,圍巖蝕變強烈。
1.1地層
礦段位于老廠礦田南部的老熊洞斷裂與蒙子廟斷裂之間。礦段內出露地層為中三疊統(tǒng)個舊組下部卡房T2g16~ T2g11,層巖性由上至下簡述如下:
T2g16:灰色、褐灰色中至厚層狀白云質灰?guī)r、含灰質白云巖與深灰色石灰?guī)r互層。具紋理、條帶狀構造,巖相側向變化大,白云巖局部呈透鏡狀、不規(guī)則狀產出,厚110~200米。
T2g15 :灰色、淺灰色中厚層狀石灰?guī)r,含泥質,具波紋狀、竹葉狀構造,其間夾六層灰質白云巖,上部及下部含少量海百合莖化石。厚190~580米。
T2g14:灰色、淺灰色中厚層灰?guī)r與粉紅色中厚層狀灰質白云巖,鐵質白云質灰?guī)r互層。厚110~200米。
T2g13: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層狀灰?guī)r、泥質灰?guī)r。波紋狀、條帶狀構造較為發(fā)育,中上部有2~3層海百合莖化石層。巖石中普遍見黃鐵礦星點分布,厚70~150米。
本次主要地層主要為T2g14 和T2g13
1.2構造
1.2.1褶皺
竹林背斜:位于中竹林及大坪子一帶,軸向北東20~45°,長約兩公里,該背斜之軸向北呈北北東、南段在中竹林一帶轉向北東,構成一條向東稍微突出的弧形背斜、背斜兩翼對稱、平緩,巖層傾角10~20°。竹林背斜之上發(fā)育著橫向次級褶皺、撓曲,由大至平行的一組小背斜、小向斜、撓曲帶組成。
1.2.2斷裂
礦體斷裂構造極為發(fā)育與成礦密切相關主要有:
坳頭山斷裂帶長約2500米,寬2~20米走向北西局部向南傾,傾角70~80°斷裂帶要由碎塊巖和碎斑巖組成斷裂北盤東移,南盤西移水平斷裂斷距約60~200米,為上盤上升,下盤下降為壓扭性斷裂具有多期活動特征。
蒙子廟斷裂:走向近東西:由F1和F2組成,斷裂帶寬0.5-10余米,由白云巖,大理巖角礫組成,鈣質,泥質膠結,局部有氧化礦充填,旁側羽狀斷裂發(fā)育,并常有脈狀氧化礦充填。為壓扭性斷裂,北盤東移,南盤西移,水平斷距大于500m,斷裂帶中鉛,錫礦化強烈,斷裂與花崗巖截交部位常有硫化礦體和氧化礦產出。
喂牛塘斷裂:走向近東西,以坳頭山斷裂為界,地表東段向南傾斜,西段向北傾斜,傾角75~83°,長約3千米,為北盤東移,南盤西移,具多期活動的斷裂,主要顯示為早期壓扭性,后期張扭性。
老熊硐斷裂:走向近東西,傾向北或南,傾角65~87°,延伸長大于8公里。斷面光滑平直或成舒緩波狀,普遍具水平擦痕,為壓扭性斷裂。北盤東移,垂直斷距20~100米,水平斷距亦較大,斷裂與花崗巖交截部位,花崗巖呈一明顯陡坎和東西向凹槽,說明該斷裂在巖漿侵入之前就已形成。
1.3巖漿巖
區(qū)內巖漿巖主要是隱伏的花崗巖,巖株侵入于T2g14層下部,屬老卡巖體的一部分,是燕山晚期的產物?;◢弾r主要黑云母花崗巖、含斑黑云母花崗巖、淺灰色-灰白色中-粗?;◢弾r、斜長石等組成。花崗巖呈巖株狀產出,其上部為北東向曬魚壩-05突起,南北向竹林突起及東西向姚家硐突起形態(tài)因受侵入部位的圍巖性質差異或沿層間剝離空隙、斷裂選擇充填交代,形成巖脊狀、巖枝狀、巖脈等。為礦體形成提供有利的條件。
1.4圍巖蝕變
礦體賦存于蝕變帶中成礦作用與斷裂節(jié)理密切相關和蝕變有關的是綠簾石、鉀長石化伴黃鐵礦化;鉀長石化、含螢石(電氣石化)的鉀長石化。多種蝕變組合對成礦富集有利,典型蝕變組合為鉀長石化與綠簾石化或者綠簾石化與黃鐵礦化,含螢石(或電氣石化)與鉀長石化。
2、礦床地質特征
蒙子廟花崗巖內蝕變帶錫、銅共生礦床。目前揭露的主要產出花崗巖內的東西向斷裂發(fā)育及花崗巖蝕變帶中。礦床成因類型為早期巖漿侵入冷凝分解的氣液成礦作用加后期巖漿侵入熱液疊加充填改造中高溫巖漿熱液礦床?;◢弾r凝固后,在地應力力作用下,產生節(jié)理裂隙,由于氣水熱液的析出產生容礦空間,礦液聚集其中,形成硫化礦脈。主要與燕山中晚期花崗巖的侵入有關。
礦體內圍巖蝕變強烈?;◢弾r蝕變有鉀長石化、鈉長石化、石英化、絹云母化、螢石化、硅化及硫化礦物礦化等;其長石化、石英化、絹云母化、螢石化常與錫礦化相伴生。硅化及硫化礦物化、電氣石及硫化物化是錫銅硫化礦礦床形成的主要場所。
3成礦規(guī)律
3.1構造控礦特征
礦群處于北部的曬魚壩背斜,東部的竹林背斜與南面姚家硐小背斜之間,在空間上形成一個大花崗巖轉折,構造活動是近東西向斷裂的形成,給既是礦液通道和蓄礦提供良好場所。而近南北向、北東向或次一級的斷裂花崗巖花崗巖的侵入提供了條件,斷裂構造裂隙帶熱液充填改造型具有礦化界面相對清晰,品位變化具有突變性,蝕變分帶明顯,嚴格受斷裂控制,礦體多呈脈狀、似層狀、不規(guī)則透鏡狀等產出,一般規(guī)模小而富,礦石具有碎裂結構等,礦床生成與斷裂密切相關。
3.2花崗巖控礦特征
花崗巖是成礦的母巖,為成礦作用提供物質來源和熱動力,內蝕變帶礦體主要產于花崗巖接觸帶和花崗巖蝕變帶0-150米花崗巖蝕變帶中,礦體產出形態(tài)和賦存規(guī)律與斷裂構造有著密切聯系,花崗巖蝕變強烈。礦體形態(tài)復雜,一般斷裂構造越發(fā)育,越有利于成礦。礦體走向基本與斷裂走向一致近東西向,傾向S,傾角40-85°。脈寬從0.1米到5米不等,在斷裂內錫銅品位相對較好,斷裂外礦化較差。礦體厚度不穩(wěn)定,變化較大,厚度從0.1米到30米變化。
4、找礦前景分析及預測
今后花崗巖內蝕變帶含礦找礦靶區(qū)如下:
(1)北部花崗巖含礦找礦主要在喂牛塘及蒙子廟斷裂之間114線—109線對巖體含礦性評價。
(2)中部花崗巖含礦成礦地質條件較好下一步圍繞現在開采的17w-4礦群作適當加密升級提高資源級別,采探結合繼續(xù)沿礦體走向勘探擴大資源量。
(3)南部找礦找礦已經有進展今后要圍繞黑螞井斷裂與長寶硐斷裂之間111線-105線加大勘查力度增加資源儲量,擴大找礦范圍。
5、總結與體會
花崗巖蝕變帶找礦相對于接觸帶礦床而言,發(fā)現的比較晚,研究程度低,礦體隱伏較大大,屬于難發(fā)現、難勘探。經過這幾年對蝕變花崗巖含礦評價,初步確定蝕變花崗巖含礦成礦與構造斷裂發(fā)育的程度、東西向構造多期活動及巖漿巖的性質有密切關系。
參考文獻:
[1]《個舊及云南含錫礦帶深部成礦特征與找礦指示劑研究內部交流》2015年8月21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陳守余
[2]《個舊西凹錫-銅多金屬礦床花崗巖蝕變帶稀土特征及意義》2014年廖時理等
[3]《蒙子廟內蝕變帶礦體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2016年李成偉 楊海云 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