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勝群
《雜文月刊》原創(chuàng)版(2018·3·上)刊登了張力平先生《人生如棋》一文,由棋理感悟人生道理,讀來受益匪淺。
張力平先生談的是中國象棋。筆者雖然對中國象棋略知一二,但并不博弈,而是喜歡下圍棋。雖然都是棋,而且都是國人所發(fā)明,但兩者具象不同,規(guī)則不同,故引發(fā)的棋理思考亦不同。西漢“天下第一棋手”杜文子在談到圍棋時說:“精其理者,足以大裨圣教。”把圍棋棋理提到“圣教”高度,與儒家經(jīng)典相提并論,圍棋奧秘之博大,可見一斑。筆者下圍棋只是業(yè)余愛好,興趣使然,精深棋理不敢說,體會還是有的。
體會一,要有鮮明的立場,保持清醒的頭腦。
圍棋分為黑白兩種顏色的棋子,故又稱“黑白”。博弈者對壘,各執(zhí)一色。小小棋盤,黑白分明,博弈者你來我往,一目了然,有利于判斷局勢。其實,人生一世,經(jīng)歷無數(shù),總結(jié)起來,無非兩個字———對錯。細(xì)想起來,貧賤不可怕,位卑不可怕,不明是非,黑白顛倒才可怕。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分得清黑白,保持清醒的頭腦。如果黑白不分,是非顛倒,渾渾噩噩,豈不悲莫大焉!
體會二,做人要堂堂正正,有君子風(fēng)范。
圍棋又稱“手談”,博弈雙方,默不作聲,動手不動口。以手之中指、食指,調(diào)動棋子。運(yùn)籌帷幄,計算于心,布局于腦,落子于盤。常言道:“君子動口不動手”,因為君子明事理,有自信,以理服人。不秀肌肉,不靠權(quán)勢,不喧嘩,不造勢。大智大勇,胸有成竹。沉著老練,處事不驚。動手不動口,乃是“君子動口不動手”的一種升華,堂堂正正,瀟瀟灑灑,君子風(fēng)范!
體會三,人,生而平等,要活出自己,體現(xiàn)自身價值。
國際象棋有“王”“后”,中國象棋有“將”“帥”。圍棋不同,無論黑子白子,統(tǒng)統(tǒng)為一樣的棋子。決定圍棋勝負(fù)的,不是將帥之死,而是地盤之多少。而計算地盤之多少,取決于活下來的棋子有多少。故每一個棋子都關(guān)乎最后的勝負(fù)。由此想到,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是平等的人。男女老少,蕓蕓眾生,崗位不同,能力不同,但只要盡力盡責(zé)了,便問心無愧。因此,每個人只要活好自己,活得有自信,有朝氣,便有價值,有意義!
體會四,要有“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的大無畏犧牲精神。
圍棋不計較暫時的一子一目得失。相反,有時為了“破”對手之“眼”,致對方于死地,故意將自己的棋子打入對方要害處,即使被對方“吃掉”,也在所不惜,圍棋上叫做“倒撲”。甚至有時還要多次“倒撲”,直到對手“凈死”。由“倒撲”想到舍生取義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繼,拋頭顱,灑熱血,獻(xiàn)出生命在所不惜,歷史,不正是用無數(shù)仁人志士的鮮血寫成的嗎?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體會五,眾人拾柴火焰高,團(tuán)結(jié)就是力量!
象棋中,車馬炮甚至小小的兵卒,皆可獨自出擊殺敵。但圍棋不同,圍棋中任何單獨一子,如果落到棋盤上成為孤子,既保護(hù)不住自己,也斬殺不了對方。
圍棋必須多子合作,方可自己做眼成活,圍剿對方奪地?!氨娙耸安窕鹧娓摺薄皥F(tuán)結(jié)就是力量”,如此深刻的道理,在簡樸的棋盤上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圍棋的團(tuán)隊精神,不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提倡和需要的嗎?
圍棋博弈雙方殺到要緊處,比的便是“氣”。多一氣則活,少一氣則死。人生之氣,貴在骨氣———“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只喘氣而無骨氣,茍且偷生,雖生猶死。小小棋子,尚可在方圓棋盤瀟灑博弈,吾等堂堂大寫之人,豈能趨炎附勢,碌碌無為?要以甘當(dāng)革命軍中馬卒的精神,在人生舞臺大展身手,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