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威
家風本身就是一種家族文化,它既是家族歷史的積淀,又是家族文化的傳承。瑯琊王氏自漢代步入歷史舞臺,歷經(jīng)兩晉的興盛,流風余韻延續(xù)至隋唐之世,數(shù)百年冠冕不絕,固然與外在之社會政治、經(jīng)濟財力有關,但像他們一樣能保持門戶不衰的并不多見,這與其良好家風有莫大關系。
有人根據(jù)二十四史中的記載統(tǒng)計,從漢代到明清,瑯琊王氏家族共培養(yǎng)出了王導、王睿、王摶等92位宰輔和王融、王羲之、王獻之等600余位名士,任何一個中古家族都難以望其項背,這種家族成就無疑得益于王氏家風中“與時推遷”的應世態(tài)度。這與王氏家風初創(chuàng)階段的魏晉社會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當時正值國家分裂之際,政權更迭頻仍,國勢衰落,個人與家族的命運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與時推遷”的應世態(tài)度是一種積極入世,建立事功,不落窠臼,不盡愚忠的處世哲學。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是王氏家風的奠定者,王導則是王氏走向極盛的引領者。晉室衣冠南渡,王導與堂兄王敦一內一外協(xié)助司馬睿建立東晉。王導安撫南渡的北方士族,聯(lián)絡南方士族,極力調和二者之間的矛盾,為穩(wěn)定江東局面,立下汗馬功勞,時人言“王與馬,共天下”,道出了王導對晉朝的再造之功。
身為近臣有時刻規(guī)勸皇帝的職責,王導成功勸諫晉元帝司馬睿戒酒、放棄隨意改變儲君等行為。
后來,晉明帝當著王導的面,詢問中書令溫嶠晉朝得天下的原因。溫尚未回答,王導上前一步,說:“溫嶠年輕不熟悉本朝舊事,我來為陛下陳述?!蓖鯇П阍敿毜刂v述了司馬懿創(chuàng)業(yè)初始,誅殺名門望族,寵信培植親近之人,一直講到司馬昭除掉魏帝高貴鄉(xiāng)公曹髦等不光彩的事情。王導以此來規(guī)勸晉明帝要遠小人,行德政。明帝聽后很內疚,掩面伏于坐榻之上說:“如公所言,晉室皇祚安得長久!”
歷史進入南朝,瑯琊王氏子弟王弘、王曇先后輔助劉裕、劉義隆父子建國稱帝,將王氏家族再次推向鼎盛;齊代宋,王儉對蕭道成的功業(yè)立有大功。雖然這種“與時推遷,為新朝佐命,以自保其家世,雖朝市革易,而我之門第如故”的做法,為一些人所詬病,但是放眼整個封建社會的歷史,也不過是一部帝王易代的周期律而已,只要順應歷史發(fā)展,不為腐朽王朝盡愚忠,維護安定大局,盡可能減少戰(zhàn)亂,讓百姓少受亂離之苦,就是對歷史有功。不為一家一姓盡忠,而為國為民建立事功,是瑯琊王氏家風的成功之處。
作為個人,若缺少文化知識的熏陶滋潤,便難有君子之風,所謂“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同樣,一個家族若缺少學識文化底蘊,其家風層次也不會太高,更難持久。因此,家風的高下不在于家族中出過多少大官、多少大款,而在于文化之高下。除了立德、立功,瑯琊王氏家族的另一個治家之道便是立言,注重家學養(yǎng)成,做文化世家,家學與家風互為促進。當然,其成功的訣竅不全在此,而是家族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和多元性,每每能夠走在時代前列,引領社會文化風尚。王家注重名士集會,作為熏陶培養(yǎng)子弟的機會,最著名的當屬王羲之召集的蘭亭雅集,就連年僅九歲的小兒子王獻之也在列,可見其對子弟的培養(yǎng)是不遺余力的。
家風是家族的精神文化傳統(tǒng),關乎家族文化的底色和基調,瑯琊王氏家風的底色便是立德、立功、立言。為國為民建立功績,培養(yǎng)家族文化底蘊,保持了王氏家族的長盛不衰,這便是祖德家風帶來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