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民以食為天,地球上數百年的經驗表明,適宜的飲食對科學探索非常關鍵。目前,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的飲食問題基本已得到解決,但未來在遙遠的火星以及更深邃的星空,需要長時間執(zhí)行飛行任務的宇航員們,應如何解決飲食問題呢?
載人航天雖然已經過去50年,這一問題仍未有明確答案。但困難永遠無法攔住科學家探索、嘗試的野心和步伐,他們大開腦洞,想出了諸多方法。
在制定長時間太空旅行計劃時,食物供應是首當其沖需要考慮的問題,在宇宙飛船上種植農作物需要很多能源和水,而從地球上攜帶食物會占據空間、增加飛船重量,從而消耗更多燃料并增加發(fā)射成本。因此,回收廢物并使之成為有營養(yǎng)的食品就成為錦囊妙計之一。
據報道,美國科學家開發(fā)出一種新方法,可快速分解固體和液體廢物,將宇航員的排泄物轉化為潛在的食物來源。
在最新研究中,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微生物學家克里斯托弗·豪斯團隊,利用微生物分解宇航員的排泄物,制造出了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物質。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楊宇光博士則對新方法持謹慎態(tài)度,他說:“這一方法對未來的月球基地或火星基地可能作用更大一些,但并不適合宇航員在飛行過程中使用?!?/p>
與上述“自產自銷”的重口味辦法相比,另一種方法——在火星種植農作物可謂小清新一枚。
在暢銷科幻小說《火星救援》改編的電影中,植物學家馬克·沃特尼能在火星上生存一年多,最主要源自于他獨具創(chuàng)意的土豆種植——他使用人類糞便為土豆施肥,并借助火箭燃料獲得液態(tài)水。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對沃特尼的創(chuàng)意表示了肯定。事實上,NASA已經在實驗室中進行了火星模擬作物種植,他們所用土壤的pH值和化學構成與火星土壤一模一樣,且已在模擬土壤中種植了數十種作物。針對這一方法,楊宇光說:“這種閉環(huán)的生態(tài)循環(huán)方法技術上非常復雜,成本也非常高,盡管科學家們也進行了諸多嘗試,最后多以失敗告終?!?/p>
盡管上述方法目前還只是紙上談兵,但等到人類真正開啟火星或其他深空旅程,科學家們一定會提出并敲定更實用的辦法,為宇航員提供營養(yǎng)與美味兼具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