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寶寶的皮膚一點一點由透明變得紅潤,看著他從不會睜開眼睛到慢慢睜開;從不會吸吮到逐漸有一點點的吸吮能力;看著他的體重每天5克、10克地增長……都會讓我們有一種成就感?!闭f這些話的不是新生寶寶的媽媽,而是“臨時媽媽”。當新生兒因為某些原因需要暫時住院、不在爸爸媽媽身邊的時候,醫(yī)院有這樣一群“臨時媽媽”,她們在替媽媽履行著照顧職責,在給寶寶傳遞著愛。且聽一聽她們的故事吧。
新生兒有準確定義嗎?哪種情況下,新生兒需要住院?
新生兒的定義,是說孩子從出生斷臍到滿28天。在此期間,只要孩子不能正常生長發(fā)育,比如說吃奶不夠量,體溫、血糖不正常,或者有感染、黃疸等問題,就需要在新生兒科就診,嚴重的需要住院。還有一部分是從新生兒期起病,一直延續(xù)到兩三個月,體重還是比較低,這部分也在新生兒科收治的范圍。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早產兒,另有一部分是感染的孩子,還有黃疸的孩子也比較多,再有就是畸形、出生缺陷等,還有的需要外科手術干預住院治療。
你們接受的早產兒最早的有多大?
我們的新生兒ICU是三四年前成立的,目前接診的最早一例是27周的孩子,體重是900多克,到目前為止,國內有一些新生兒中心還接過700克、800克的早產兒,國外有接診300多克存活的。雖然能存活,但是他將來完全健康的概率比較小。出生體重、孕周越大,將來成為正常孩子的概率越大。一般來說在醫(yī)療條件比較好的地方,80%的在32—34周出生的孩子,其未來追趕上正常孩子的可能性非常大。
你們護理過的最小的寶寶有多?。?/p>
920克的早產兒。他的小手就像我的大拇指這么大,我們一只手掌就可以把他托起來,感受不到抱的感覺。
他的抵抗力特別低,為了防止感染,我們都是從暖箱側孔把手伸進去做操作。但是他的護理特別給人成就感。可以看著他的皮膚一點一點由透明變得紅潤,看著他從不會睜開眼睛,到會睜開眼睛;從不會吸吮,到逐漸有一點點的吸吮能力;看著他的體重每天5克、10克地增長……都讓我們有一種成就感。逐漸地,他能長得非??欤踔烈惶炷苓_到50克。
他如此嬌嫩,醫(yī)生也不是神,有沒有擔心過萬一有風險呢?
這種孩子出生以后,需要度過一道一道的風險,首先是他肺不成熟,不能建立正常呼吸;其次,還要面臨有可能發(fā)生的感染問題、喂養(yǎng)問題等,都要格外精心。
剛出生的時候他不能吃奶,我們需要通過靜脈輸液給他營養(yǎng)。這么小的孩子血管幾乎看不到,這時也就是體現護士們技術的時候了,有時候真的是完全憑著經驗穿刺成功。而且我們會比較注重對孩子疼痛的管理,雖然孩子小、不會表達,但他會對疼痛有感覺。我們要盡可能減少疼痛刺激,密切觀察他心率和呼吸的變化。
之前提到這項工作給你們帶來的巨大成就感,那么成功背后的風險帶來的壓力是不是也特別大?
的確會有壓力?,F在有很多高齡產婦,還有很多人工生殖技術,出生問題可能會多一些,而孩子又特別珍貴,這種情況下,醫(yī)護人員壓力非常大,必須加倍細心,努力做到萬無一失。
另一方面,我們也會注意跟家長溝通,孩子交到我們手上,我們就是孩子的親人。孩子的爸爸媽媽不在身邊,我們所有的治療和護理都應該出于對孩子的愛。不管多辛苦,有愛心,我們就有支撐。上班的時候大家狀態(tài)都非常積極,看到孩子會很高興,辛苦就被忽略了。
作為醫(yī)生,在工作中有沒有無力感?
無力感確實存在,因為有些疾病不是現在的醫(yī)療水平能夠救治的。這種情況下,家長確實很需要心理支持。有時我們也會從孩子的角度勸慰家長:孩子雖然是不幸的,但是家長盡力了,孩子會非常感謝你們。我們也會告訴家長,孩子最需要的是關愛、撫愛,我們也會希望家長去抱抱孩子、安撫他。
我們一方面確實會有挫敗感,因為我們不能克服所有的疑難疾病;另一方面,我們會不放棄地跟家長、孩子一起努力。作為家長、作為醫(yī)護人員,我們都竭盡了全力,孩子得到了關愛,即使走了,也沒留任何遺憾。
往往家長會對孩子的疾病更加難以釋懷,甚至會自責:“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所以孩子才這樣?”這個疙瘩,我們身為醫(yī)護人員愿意用我們的專業(yè)知識幫家長做一些疏解。多說幾句話,多安慰幾句,也許可以幫助家長理解得多一些,更釋然一些。
臨時媽媽的心里話:
孩子交到我們手里,家長不在身邊,我們自然就是他們最可依賴的人。我們會帶著對小生命的尊重與敬畏做好我們的工作,贏得家長的信賴。也希望家長們更加了解和支持我們的工作,我們會用我們的專業(yè)與用心,和家長一起,共同呵護孩子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