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楠
每天門診一開門,就如同打仗一般。
女子說:“教授,可算把你等來了!我上周專程去住院部找你,你沒在?!?/p>
我的導師說:“你好,請坐,檢查單帶了嗎?”女子的男友趕緊把化驗單遞過去。
導師看后笑了笑,說:“你媽肝功能有些異常,沒什么大礙,拿點藥就回去吧?!?/p>
“大夫,話不能這么說。我媽沒病,你給我們開了這么多檢查,這不是過度醫(yī)療嗎?”女子不依不饒。
其實這還真不是過度醫(yī)療。
一個簡單的腹痛在外科看來有可能是本身器官有炎癥,可能是臨近的器官有炎癥,也可能是缺血或者穿孔。心臟和肝臟雖然位于不同平面,但是通往它們的電線都要經過脊髓整合。如果脊髓的電路發(fā)生漏電,讓來自心臟的痛覺搭在了去往腹部或者肩部的線路上,那么心梗的表現(xiàn)就是肩部疼或者腹疼,有時候甚至表現(xiàn)為牙疼。以防萬一,醫(yī)生往往會開全套檢查,防止誤診。
雖然女子咄咄逼人,可上次導師開的檢查并不是很多,我有點奇怪。等翻開同事開的單子,我一下就全明白了。鑒于女子之前飛揚跋扈的表現(xiàn),同事開出了“防御性診療”的化驗單。
所謂防御性診療,就是說從實際病情出發(fā),醫(yī)生開了非常嚴謹、全面的各項化驗和檢查,以回避診治高危病人過多的轉診和會診。也就是說查個全套,規(guī)避風險。幾乎所有的醫(yī)生在碰到難纏的患者時都會提高警惕,唯恐成為被告。
除了門診,住院部也是患者口中過度醫(yī)療的東宮。
我大哥作為急診一哥,長年戰(zhàn)斗在急診一線,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病人在急診做簡單處理后,分流到其他科室進一步處理。
前不久,一個一過性暈厥、劇烈頭疼嘔吐、伴有血容量降低的大爺來急診看病。
大爺看樣子病得不輕,而且病情比較具有迷惑性。大哥在排除了食物中毒和外傷之后,很難第一時間做出判斷。
按照常理,這需要請內科、神經內科、消化內科的大夫過來會診,綜合意見之后才能確定患者應該分到哪個科室。出現(xiàn)頭疼、嘔吐的癥狀,有可能是因為顱內壓升高導致的,就要去神經內科;也有可能是因為先嘔吐,吐的量大,導致體液丟失過多,酸堿不平衡,引起頭疼,這就要去消化內科;對于一過性暈厥,還要考慮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鑒于病房緊缺,大哥又想讓患者盡快住上院,不耽誤救治,所以他分別給消化內科、神經內科和心血管內科的住院部打了電話,結果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的病房都滿了,只有消化內科有病房。
大哥毫不猶豫地把病人分到消化內科,想著讓他先進一個科室,然后再請大夫會診,患者就能快速得到救治。
本以為事情就這么處理好了,結果大爺把消化內科的檢查做了一圈,顯示消化系統(tǒng)良好,沒什么問題,成功排除了消化系統(tǒng)的疾病。
大爺在消化內科住院的那三天,神經內科空出了病床,大爺又轉診到神經內科,一查就查出問題。大爺血糖、血脂、血壓都高,常年的三高導致腦部的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了血栓栓塞,引起頭部脹痛,惡心想嘔吐。而一過性的暈厥跟腦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腦缺血有關。
這么一圈下來,大爺花的檢查費真不少。
大爺有三個子女,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故事就在這幾個子女間上演了。吵到最后,他們開始狀告醫(yī)院過度醫(yī)療。
這算是過度醫(yī)療嗎?真的很難界定。
(摘自《不就是看個病嗎》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