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鋼
我是一名兒童精神科醫(yī)生,在一家三級甲等綜合醫(yī)院出兒童青少年心理??崎T診。
一日,診室來了一位四十多歲的A女士,落座后她說最近令她困惑的問題是“自己與女兒的關系”。女兒今年14歲了,是一名中學生。身在異地工作的A女士每次在回家團聚時,孩子都要堅持睡在他們夫妻倆中間,A女士和女兒與丈夫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張。
面對這位母親的困惑,我可以感受到她的焦慮。按照心理咨詢的流程,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后,又漸漸打開了進一步的探索。在這個過程中,A女士講述:他們夫妻二人本來都在北京工作。在孩子三歲以后,自己被調到河北工作,自此,她便和丈夫兩地分居,每周回京一次,其丈夫在北京邊工作邊照顧孩子。開始的幾年自己跑來跑去也都相安無事,可是近幾年她發(fā)現孩子和自己不那么親近了。本來女兒在8歲以后,平時睡覺就已經和父親分屋睡了,可是近幾年每到周末作為母親的A女士一回家,孩子就要和他們夫妻二人睡在一張床上,并且每次都要睡在兩個人的中間。開始以為是孩子小不懂事,可是隨著孩子的長大,她發(fā)現孩子和自己爭吵的次數越來越多。作文中的家長只有父親出現,根本就不提媽媽這個人。在每次爭吵時,丈夫都是偏向女兒;遇有家庭矛盾的時候,父女倆都是同一陣線、孤立母親。她怎么哄孩子、給孩子做好吃的都不行。她也曾懷疑丈夫的孤立是不是有了“小三”,但是經她調查并不存在。A女士很迷茫,所以今天來咨詢。
根據她所說的情況,按照弗洛伊德心理發(fā)展理論分析,其女兒是在性器期出現了戀父情結。所謂性器期即是3-6歲的兒童,開始注意兩性之間的差別并產生好奇,對性器官發(fā)生興趣,對異性父母產生了本能的性興趣,而與同性家長形成競爭的態(tài)勢。分析本案例,母親恰是在女兒三歲時離開了她,給了戀父情結產生的時間和空間,由原來一元化的母女關系逐漸變成了一元化的父女關系。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對母親的介入和防范進一步加深,導致母女關系緊張,同時也影響了夫妻關系。
其中的一次咨詢中,我邀請夫妻倆一起來,當我把問題跟夫妻倆談過后,他們倆認同了我的分析結果,并期待開展下一步工作。
要接受父女、母女及夫妻關系的問題;
不要再因這些問題而爭吵,因為這樣做適得其反;
增加母女相處的時間,從三人過渡到母女倆相處;
母親創(chuàng)造條件調回北京工作。
一起成長的歷程結束了,來訪者內心有了方向和力量。
半年后A女士打來電話,訴說母女二人現在的關系緩和多了:她自己學會了開車,周末丈夫去“上班”時,她就開車帶著女兒去補課、郊游等;孩子的作文里也出現了“好媽媽”的字眼,更欣喜的是,現在孩子不再睡在他們中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