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舉
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使得社會公眾對公共設施的建設要求和標準越來越高,國家政府對該項設施的建設投入也愈加的力不從心,但是PPP建設模式作為一種新穎的融資模式被我國引入并在實踐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并有效的解決了這一難題。在此文章就此問題展開了論述。
PPP模式 應用 必要性和可行性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原有的基礎公共設施建設的模式已經不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要求和標準,人們對其的要求和標準也逐漸提高,增加了國家政府的建設壓力,無論是在資金的運轉上,還是工程項目的實施效率和質量保障上都顯得力不從心,由此國家采用了PPP建設模式,通過結合社會團體的力量,引入民間的資本,共同實施項目的建設,不僅減小了政府的壓力,提高了項目的運營效率,也使各社會團體取得了收益,并為社會做出了貢獻,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實現(xiàn)了雙贏。無疑PPP模式作為一種方便和快捷的新興合作模式,更加適應現(xiàn)代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趨勢。
PPP模式及其發(fā)展
(1)基本概念。PPP模式是一種新型的項目融資模式,具體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xié)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并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既能夠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也能減少社會主體的金融風險。
(2)發(fā)展情況。首先是在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期,這被稱之為PPP模式的探索階段。它被作為一種新興的項目融資方式進入我國,與我國對外商投資的需求不謀而合,多個大型企業(yè)也開始嘗試運用此種模式,雖然最后的成果不如人意,但它給我國經濟留下的影響是十分久遠和深刻的。其次,2004年至2013年期間,國家建設部首次將該模式以文件的形式公布,并首次運用在市政公用事業(yè)上,成效良好。與此同時,各地方政府也紛紛的予以效仿,引導和規(guī)范本區(qū)域內的各項經營項目。此階段,參與的主體發(fā)生了變化,呈現(xiàn)多樣性。另外PPP理論體系也得以形成、深化和發(fā)展,理論與實踐達成共識。再次,規(guī)范化階段。十八大落實了該項模式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從組織、立法和項目試點三方面予以大力全面的推廣,涉及的領域也越加寬泛,各種規(guī)章、條例中也都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至此,該模式的制度化建設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PPP模式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應用
(1)該模式的引用在實際的工作開展中還需要根據(jù)項目的屬性和特征來予以選擇和確定。目前該模式的適用范圍有了拓展,對于已經建成并運營的工程,政府采取的多是出售、租賃、合同承包等形式與民間的資本合作,由民間資本管理;對于計劃擴建和改造的工程項目,采用的模式是LBO、BBO兩種基本形式與民間合作;而應用在交通運輸設施建設中則是以出讓路線的經營權為主。即由社會資本投資建設,竣工后在特許經營期內由有資質的社會投資人負責運營管理和相關資源開發(fā),經營期滿移交相關主體。雖然在實際的運用中有很多的形式,但最終的目的則是滿足市場需求,緩解政府壓力,提升內外監(jiān)督力度,保障工程項目的質量。
(2)該模式在國內發(fā)展的時間較晚,在應用中也不可避免的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不僅體現(xiàn)在它所處于的我國國情以及相關法律制度的缺失上,也體現(xiàn)于政府的過多干預上。法律體系的不完善會讓該模式在應用中與國際運用規(guī)則產生沖突;政府的過多干預,削減了市場的主體作用;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工程企業(yè)無法明確的預測項目所需的資金、材料以及在實施過程中潛在的變化,常會出現(xiàn)“政府失靈”的現(xiàn)象,致使項目的實施效率不高,交易成本也會有所增加,風險更大。
PPP模式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1.是經濟投資改革發(fā)展的產物。首先,PPP模式明確了融資項目,降低了政府的風險壓力,對風險進行了事先的合理分配;而與私營組織合作,優(yōu)化了利益,增加了責任心,使項目得到了更好地經營和維護;其次,實現(xiàn)了政企互相交流和溝通,不僅政府從企業(yè)處學習和借鑒了先進的管理模式,企業(yè)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互相補充,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形成互利的長期目標,從而節(jié)約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PPP建設項目也需要合同來明確實施主體的責任和義務使管理方式合法化。
2.基礎設施對我國整體的經濟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不僅推動了城鎮(zhèn)化發(fā)展,也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因此工程項目的建設也一直呈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但畢竟中國的人口眾多、各項基礎設施隨著人們需求和標準的增加而嚴重不足,供需關系不穩(wěn)定。這就需要政府加大對工程項目的投資,前提條件是資金必須充足,維持項目建的正常運轉。無疑增加了政府的建設壓力,無論是在資金的運轉上,還是工程項目的實施效率和質量保障上都顯得力不從心,由此國家采用了PPP建設模式,通過結合社會團體的力量,引入民間的資本,共同實施項目的建設.不僅減小了政府的壓力,提高了項目的運營效率,也使各社會團體取得了收益,并為社會做出了貢獻,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實現(xiàn)了雙贏。
(2)可行性
PPP模式在我國的廣泛應用以及取得的成果來看,它是成功的,符合了我國的社會性質和發(fā)展需求。社會力量與政府之間的合作機制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的,政府具有國家權威性,社會力量具有讓國家相信的資質,以合同的形式開展合作,不僅突出了誠信原則,也彰顯了法治原則。其次,工程的建設依靠的是資金和項目來源。政府對基礎設施工程有著絕對的調控權,而民間資本正是政府拓展資金的來源,如此,PPP模式簡單的就是政府提供項目,民間提供資本,如此雙方才會根據(jù)所需來互相合作,來滿足彼此的供給,實現(xiàn)雙贏。
PPP模式的引用是我國建設行業(yè)中的巨大進步,風險的管理也在不斷的探索和發(fā)展過程中趨于完善,因此理應從大局出發(f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fā)展,并根據(jù)國情不斷的予以完善,為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工作的深入推波助瀾。
[1]沙驥《PPP模式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應用研究》
[2]姜子沁《PPP模式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應用研究》
[3]馬君《PPP模式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應用前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