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軍
摘 要 全面發(fā)揮馬鈴薯單產潛能的主要方式就是應用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馬鈴薯作為四川省除甘薯、玉米、小麥以及水稻之外的第5大糧食作物,其年產量以及種植面積在全國范圍內都名列前茅,前景廣闊。基于此,針對當前造成馬鈴薯低產的原因,即病蟲害防治措施不合理、施肥能力有限、平作稀窩、種植質量不高以及品種混雜等展開討論,并結合宣漢縣的生產實際,分析提高四川省丘陵山區(qū)馬鈴薯高產栽培的相關技術,包括統(tǒng)籌規(guī)劃、加施鉀肥、提前施提苗肥、多施有機肥、提高種植密度以及使用播壟作覆膜等,希望能夠為實際生產工作提供借鑒,從而實現馬鈴薯高產的目標。
關鍵詞 丘陵山區(qū);馬鈴薯;高產栽培;新技術;四川省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7.013
四川省馬鈴薯種植區(qū)域主要包括部分丘陵山區(qū)、四川西南山區(qū)以及盆周山區(qū),根據種植時間的不同可以把馬鈴薯的種類劃分為冬馬鈴薯、秋馬鈴薯以及春馬鈴薯,就目前四川省馬鈴薯的種植現狀而言,春馬鈴薯不僅產量高,而且種植區(qū)域廣[1]。相關資料顯示,近年來,四川省的馬鈴薯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其產量在全國范圍內也是居高不下,在2011年,馬鈴薯總產量居全國首位。宣漢縣作為馬鈴薯產量大縣,通過不斷生產示范,馬鈴薯年產量較往年相比有了顯著提升。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氣候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傳統(tǒng)的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已經難以滿足當前人們對馬鈴薯的需求,因此探索新的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已刻不容緩[2]?;诖?,以四川省丘陵山區(qū)宣漢縣種植的春馬鈴薯為例,分析了能夠提高馬鈴薯高產栽培的新技術。
1 四川省丘陵山區(qū)春馬鈴薯產量不高的原因
1.1 病蟲防治不合理,防治效果不理想
四川省丘陵地區(qū)在進行大面積馬鈴薯種植的過程中,不夠重視馬鈴薯的品種選擇,種植抗晚疫病、抗病蟲災害的馬鈴薯品種較少,沒有建立健善的晚疫病預測報警體系[3]。同時,能夠徹底對付晚疫病的藥劑種類少且價格高,藥效不持久,防治時間短,導致馬鈴薯種植過程中會出現大面積的病蟲害,降低了馬鈴薯的產量。
1.2 施肥水平有限,肥料選用不科學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馬鈴薯的施肥有了很大變化,較往年相比,有機肥以及草木灰的使用量明顯下降。眾所周知,馬鈴薯對鉀肥的需求量較大,對氮肥以及磷肥的需求量相對一般,三者的比例為5∶2.5∶1。但是,在實際施肥的過程中,馬鈴薯種植戶使用的復合肥不屬于適合馬鈴薯生長需求的專用復合肥,其鉀肥含量比重小,氮肥、磷肥含量比重大,從而會對馬鈴薯的正常生長發(fā)育造成不利影響。
1.3 習慣平作稀窩,種植結構不科學
四川省丘陵山區(qū)馬鈴薯種植的模式一般是玉米與馬鈴薯混種,由于山區(qū)勞動力有限,同時種植田地坡度較大,土壤厚重且含有大量石塊,種植工作開展難度較大,因此,馬鈴薯種植方式多以平作稀窩為主,實際種植面積只占總面積的50%左右。這種種植方式的缺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種植結構不科學,導致長出的馬鈴薯塊頭較小,經濟價值有限。2)單行稀大窩種植的過程中,行、窩之間的距離較大,沒有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每個窩點內植株過大,地表植株相互競爭陽光,地下植株相互競爭肥力,一旦遭遇暴風雨天氣,就會出現倒伏現象。3)平作處理后,使原本疏松的土壤變堅固,從而對排水產生不利影響,極易出現旱澇問題。4)挖窩平作栽培導致土壤厚重且具有較強的黏性,不利于馬鈴薯生長過程中進行呼吸,導致馬鈴薯生長發(fā)育受限,難以長成大塊頭。使用這種方式種植馬鈴薯,每個窩點產出的馬鈴薯有8~20個,且絕大多數馬鈴薯塊頭較小,不適合作為商品馬鈴薯出售。
1.4 品種相對混雜,產品品質相對較差
四川省丘陵山區(qū)馬鈴薯往年種植的品種,主要包括當地特有的白心洋芋以及米拉等,種植農戶習慣每年在馬鈴薯收挖后,會留下一些好的馬鈴薯作為來年播種的種薯,從而導致馬鈴薯的品種混雜、退化,甚至有的帶有病毒,不利于實現馬鈴薯高產。不僅如此,最近幾年從其他地方移植的早大白、中薯三號以及大西洋等馬鈴薯品種,自身的抗晚疫病能力較弱,種植過程中容易出現大面積晚疫病,降低馬鈴薯的產量。
2 四川省丘陵山區(qū)馬鈴薯高產栽培新技術要點
2.1 選地合理,精細整地
馬鈴薯屬于茄科茄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易倒伏、易感病,一般選擇通風向陽、地勢平緩的坡臺地種植。馬鈴薯的塊莖對于肥力需求相對較高,且在地下生長,極易發(fā)生病蟲害并且很難防治,切不可采取連續(xù)播種的方式。馬鈴薯可以和纖維、豆類以及禾谷類農作物進行套作種植。
馬鈴薯種植要求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土壤肥沃、排水性好的地塊種植。要想實現馬鈴薯高產,種植方式應當采取壟作覆膜栽培,正式播種前完善深耕細作工作,深翻的距離至少為25 cm,確保表面平整,將土壤中存在的石塊雜物盡可能全部剔除,之后開廂起壟,設置好排水溝。
2.2 選用良種,適期早播
針對四川省丘陵山區(qū)宣漢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氣候條件,選用的馬鈴薯薯種應當為具備抗逆性、抗病性較強的品種,如費烏瑞它、川芋117、達薯1號、川芋10號、壩薯十號、秦芋30和隴薯三號等脫毒品種。
馬鈴薯種薯選擇可以采取小薯整薯作種和大薯切塊作種的方法。重量超過150 g的大薯,需在其中部進行切斷,頂端采取縱切的方式將其切成2~4塊,中部切成2~3塊。每個切塊的重量要求在30~50 g,每塊至少含有2個芽眼。
催芽處理:在空氣干燥且通風情況良好的室內進行種薯的催芽工作。1)在地面上攤鋪一層厚度為3 cm左右?guī)暮由?,接著把切塊的種薯聚集在一起放在河沙上,然后再鋪一層河沙。2)控制室內的溫度維持在
20 ℃上下,經過10 d左右的時間,種薯就會發(fā)芽。3)催芽過程中,為了加快催芽的質量以及效率,也可以使用濃度為0.1%~0.3%的硫脲對種薯進行浸泡,時間控制在20 min左右,或是用濃度為0.1%~0.2%的高錳酸鉀溶液對種薯進行浸泡,時間控制在10~15 min。
根據宣漢縣的氣候特點,適期早播利于馬鈴薯高產,要求低海拔山區(qū)一般在12月下旬—次年1月上旬播種。中高山區(qū)在1月下旬—2月上旬播種為宜。
2.3 壟作覆膜,合理密植
起壟覆膜栽培是馬鈴薯生產時保水、保肥、防雜草的一種有效措施,具有出苗較早、塊莖較大、不易爛薯和產量較高等特點。起壟要求直線平行、成瓦背型,利于通風透光。覆膜要求膜貼地、壓嚴實,確保防止雜草生長,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
壟作覆膜栽培凈作模式可以結合品種熟性采取不同的種植方式。針對早熟品種,如川芋10號、費烏瑞它、秦芋30等,確保開廂距離為70 cm,廂內進行開溝播種雙行壟作,溝的寬度為20 cm,溝的深度為10~15 cm,窩點之間的距離保持在20 cm左右,起壟蓋土的厚度維持在5 cm左右,密度保持在15萬株/hm2左右。對于中晚熟品種,如川芋117、壩薯十號、隴薯三號和達薯1號等,確保其開廂距離為75~80 cm,廂內進行開溝播種雙行壟作,溝的寬度為25 cm,溝的深度為10~15 cm,窩點之間的距離保持在25 cm左右,起壟蓋土的厚度維持在5 cm左右,密度保持在9萬~10萬株/hm2。
2.4 早施提苗肥,多施有機、鉀肥
馬鈴薯在幼苗出土10 cm左右時,進行第1次中耕,通過水稀釋過的硝酸鉀進行窩施提苗。在幼苗開蕾時期,結合幼苗的情況,適當噴灑磷酸二氫鉀溶液或者硝酸鉀溶液,為幼苗提供生長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使幼苗能夠更加茁壯成長。
馬鈴薯壟作施肥要求在起壟前開溝施肥,然后覆土成壟。凈作要求底肥中有機肥的施量至少為45 000 kg·hm-2,馬鈴薯專用復合肥的施量至少為2 250 kg·hm-2。套作要求有機肥的施量至少為30 000 kg·hm-2,馬鈴薯專用復合肥的施用量至少為1 500 kg·hm-2。
2.5 及時防治病蟲害,確保高產豐收
馬鈴薯種薯在切塊之后要進行脫毒處理。在播種前施底肥的過程中,可施用“戰(zhàn)將”“敵殺死”防治地下害蟲。中耕過程中如發(fā)現少量晚疫病植株可直接去除病株。為了加強晚疫病的防治力度,在幼苗出土高度超過15 cm時,對其噴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預防晚疫病,然后隔7 d左右的時間,反復噴灑“福帥得”“銀法利”等晚疫病防治試劑,提高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確保馬鈴薯高產豐收。
3 結語
為了實現丘陵山區(qū)馬鈴薯的高產,相關部門在馬鈴薯的種植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種植的自然環(huán)境、氣候條件、土壤結構,推行壟作覆膜栽培模式,加強病蟲害防治力度,從而全面實現馬鈴薯的高產。
參考文獻:
[1] 翁定河.馬鈴薯稻草包芯高產栽培及其生理機制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1.
[2] 康波.寧夏馬鈴薯抗旱節(jié)水高產栽培技術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
[3] 孫曉麗.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yè),2016(20):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