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笑菲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你肯定背得滾瓜爛熟。那么《沁園春》里的“沁園”到底在哪,你知道嗎?天底下那么多花園,為啥偏偏是它被寫進了詞牌名?
東漢章帝時,大將軍竇憲的妹妹被冊封為皇后,于是竇憲倚仗著妹妹,開始為所欲為,不可一世。周圍的人都只能忍氣吞聲,不敢多說什么。
有一天,竇憲路過沁水之畔,看見一座園子,依山傍水,亭臺隱現(xiàn),像仙境一樣。于是竇憲起了貪念,想把這園子據(jù)為己有。問了問旁人,才知道這園子叫沁園,是沁水公主名下的財產(chǎn)。要知道沁水公主可是先帝漢明帝的掌上明珠,明帝最寵愛的就是她。為了愛女出嫁,明帝選了北倚太行山、南臨沁水的地方,給公主造了個園子。這園子就是沁園,可以說是集天地之靈氣,攜草木之幽芳。竇憲一心想要這個園子,派人去低價強買。當時的沁水公主已無權無勢,只能任由沁園落入竇憲手中。
后來漢章帝駕臨沁園,問及此事,竇憲支支吾吾答不上來,奪園之事方才敗露,沁園也終于物歸原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搶別人的東西自己理虧,早晚是要還回去的。據(jù)說,沁園的春天格外幽靜和美,絲毫不染塵世紛爭。然而自從漢末亂世之后,沁園就不知所終,最后連具體地點都沒人知道了。后世文人雖然想去沁園觀景作詩,卻不知道它在哪,只能去沁水北岸逛逛,在心中勾勒一下沁園景致。
我國人民腦洞大,越是無從考證的東西,越是被描繪得神奇夢幻,沁園就是典型。在唐朝時,就已經(jīng)有曲子以此為題,叫“沁園春”,從調(diào)式到格律,變化多端。相傳呂洞賓就很喜歡這個曲調(diào),寫了好多首專門描繪修仙之事。
至于宋朝之后被人們遵為正格的“沁園春”詞牌,其實是蘇東坡的名作。當年王安石實施新法,蘇東坡因為跟他政見相左而不受宋神宗重用,甚至被排擠和誣陷。
后來蘇軾受命去密州赴任。在路上,他突然想起遠隔山水的弟弟蘇轍,于是半是思念,半是抒解胸中憤懣,蘇軾借著竇憲奪園終歸原主的故事,暗喻坎途不可以奪志,作了一首《沁園春》: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云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qū)區(qū)長鮮歡。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yōu)游卒歲,且斗尊前。
據(jù)說這首詞后來流入宮中,宋神宗讀完,悻悻然曰:“教蘇某閑處袖手,看朕與王安石治天下!”治國的成敗我們暫時就不討論了,但是蘇東坡這首詞,真的是工整考究、平仄諧律,也因此被后人當作是“沁園春”的正格。
沁園春,共一百一十四字,上闋十三句,下闋十二句,長短錯落,以蘇軾之作為正格?!扒邎@春”這個詞牌,原來大家都拿它來作歌詠春景、傾述思情的詞,后來北宋晁端禮用它寫了首祝壽之作,陸游又用來贊美洞庭春色,所以這個詞牌也有“壽星明”“洞庭春色”的別名。
其實,這個詞牌調(diào)韻疏朗、悠揚綿長,很適合抒發(fā)激昂的情緒。于是南宋以來,“沁園春”開始有了慷慨之作,其中首推文天祥的一首:
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
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氣分,士無全節(jié);君臣義缺,誰負剛腸。罵賊睢陽,愛君許遠,留取聲名萬古香。后來者,無二公之操,百煉之鋼。
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流芳。古廟幽沉,儀容儼雅,枯木寒鴉幾夕陽。郵亭下,有奸雄過此,仔細思量。
當時,元朝大軍入侵,文天祥率軍駐于潮陽,心潮澎湃?!盀樽铀佬?,為臣死忠,死又何妨”的名句,也最終成為文天祥一生慷慨凜然的注腳。
現(xiàn)在生活安穩(wěn)了,不需要你動不動就為誰誰而死,但《沁園春》還在持續(xù)更新中,它被賦予了新的感情,比如各地人民傾情創(chuàng)作的《沁園春·霾》。
(選自2018-04-19《博物》 有刪改)
【賞析】
請你讀史
今天的你我就是歷史——在不久的將來。當然,想成為歷史,需要我們努力拼搏。你知道嗎?古今中外,“讀史”一直被視為培養(yǎng)領袖人才的“必須”。然而近年,國內(nèi)許多人覺得“學歷史無用”,這不對!學好歷史不一定能預測未來,但可以清楚地知道今天為何成為今天。我一直篤信:你能看見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正應了古人所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參悟故事
故事不僅是歷史的縮影,也是文學文化之樹的葉片,是由此了解既往的“標本”——多知道一些故事,就能記住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樁樁真實的史事,一點一滴的文字文化知識,豐富你我頭腦與內(nèi)心的同時,幫你我慢慢形成自己的知識領地和生活智慧。多聽故事、多悟故事,以引發(fā)我們對學科知識的關注,對人生的深入思考,讓你我擴大視野,明白道理。大到治國、平天下,小到修身、齊家,至少可以避免我們重蹈覆轍。
(薦評 / 郭瑞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