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一直和三四歲的小男孩一起生活。一年多了,鄰人們也沒見過第三個人進出他們租住的房子。
離異?喪偶?私生?沒人知道。想知道的人也只是好奇罷了。每天看見的是女人匆匆的身影,匆匆送孩子入托,匆匆趕著上班。
一天,女人和孩子手拉手,孩子頭上罩著網狀白色頭套,看來是住過院,動靜還不小。
媽媽,那是啥?孩子指著街道旁邊小販身邊的塑料筐子問。
荔枝。
好吃不好吃?孩子仰起臉又問。
當然好吃了。去掉殼,是厚嘟嘟的果肉,甜甜的味兒,滑滑溜溜的……
女人突然止住了。她低頭瞅著孩子,孩子正咂巴著嘴唇瞅著荔枝呢。女人拉了一下孩子,顯得很輕松地說,寶寶快走,好些天都沒回家了,你的卡布達都想你了。
孩子笑著說,我也想我的卡布達了。媽媽,我想讓我的卡布達嘗嘗荔枝,它都沒見過荔枝。
卡布達是不能吃東西的。女人裝作生氣的樣子,繃起了臉。告訴媽媽,是不是自己的小饞嘴想吃了?
孩子不好意思地扭了一下身子,搖了一下媽媽的胳膊說,我才不嘴饞,是卡布達想吃。
女人問,大嫂,咋賣?
這兩天都便宜多了,15塊一斤。賣水果的大嫂最會察言觀色了,她瞅著孩子說,看,媽媽的寶貝疙瘩有荔枝吃了。
女人尷尬地笑了笑,刮了一下孩子的鼻尖,說,寶寶,走吧。
嗯。孩子很聽話,就扭著小屁股跟在媽媽后面離開了。
可女人回頭看時,卻發(fā)現(xiàn)孩子一直扭著頭看著身后裝著荔枝的小筐子。女人拽了一下孩子的手,孩子才回過頭來??ú歼_不吃荔枝了,荔枝是臭的,不好吃。孩子馬上對媽媽說。媽媽,我想摸摸那臭臭的荔枝,摸摸,咱不買。不好吃,我知道。
女人那一刻,仰起了臉,仰起了臉淚水還是噴涌而下。女人不想讓孩子知道自己流淚。女人看著別處說,乖,就在這兒呆一會兒,媽媽有點事,別亂跑啊。
女人飛快地拐進了一條街,淚雨滂沱——
自己掙不到太多的錢,水果、肉,在她眼里,都是奢侈品,可也都是別的孩子天天吃、自己的孩子同樣需要的必需品啊。一次孩子看著人家孩子手里舉著的雞腿,跑過去說,我也知道,雞有兩條腿,雞腿很好吃的。
女人越想越難過,淚水就更止不住了??赡芫褪且驗樽约荷岵坏冒桑咸鞝敳艖土P自己,懲罰自己帶著孩子經常跑醫(yī)院。就像這次,孩子一住院就是一個多月。孩子受苦,自己辛苦……
女人回來時,情緒好多了。她蹲下來,雙手放在孩子的肩頭,笑著說,媽媽給你和卡布達買荔枝吃。
孩子的小手滑過媽媽的臉頰,很乖很懂事地搖搖頭,說,媽媽不難過,卡布達就不吃荔枝。荔枝不好吃,我也不愛吃?;蛟S是那淺淺的淚痕沒能逃過孩子的眼睛吧,孩子很歉疚地說,我不摸了,媽媽。咱快回家吧,卡布達還等我呢。
孩子說著,就拉著女人往前走了。女人幾次想買,孩子拗著拉著,就是不放手。
孩子總懂事得讓人心疼。
回到家,女人收拾著一個多月沒住人的房子。孩子把卡布達攬在胸前玩了起來。
卡布達,荔枝是臭的,不好吃,聽見沒?不許你悄悄地想著吃荔枝……
女人再一次仰起了臉。
【總評】
作者善于敘事,以“荔枝”為線索,敘寫了母子關于荔枝的“矛盾沖突”,情節(jié)簡單而緊湊。
作者在敘述中運用了對比手法。母親因為貧困而“拽”走饞荔枝的孩子與愿意給“你和卡布達買荔枝吃”形成對比;小男孩因為饞荔枝而“扭著頭”不舍,與荔枝“臭”得只想“摸摸”、“荔枝不好吃,我也不愛吃”、也“不摸”了、“不許悄悄地想著吃荔枝”形成對比。母子先后態(tài)度的對比,既表現(xiàn)了母親的艱辛與對兒子的關愛,又表現(xiàn)了小男孩的乖巧、懂事,讀來既讓人心酸又讓人心疼。
本文語言極有表現(xiàn)力,尤其是對于小男孩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并借此表現(xiàn)小男孩微妙、復雜的心理。這些描寫,生動傳神地表現(xiàn)了小男孩雖然年幼單純但極其懂事,小男孩可憐而又可愛的形象躍然紙上。
【作家推介】
張亞凌,陜西省合陽縣城關中學教師。用文字“將一切過往演繹成精彩”,把寫作當作“優(yōu)雅地行走”。曾出版過《回眸凝望》《心似花開》《時光深處的柔軟》《草也有自己喜歡的模樣》等散文集,即將出版《有多深愛,就有多美好》《為你搖響一串風鈴》。
張亞凌的散文,題材廣泛,貼近生活,善于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發(fā)現(xiàn)美好。其作品,寫身邊的人和事,寫親人,寫同事,寫學生,寫過往的生活,寫當下的經歷,寫自然中的花草樹木,寫自己對生活的感悟,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其語言,樸素、清新、不失細膩,又略帶地方特色,耐咀嚼,耐品味。她常常以最真摯的心,觀最普通的情,細碎瑣屑里,有人世間的溫暖,能直擊人心,使讀者的內心與作家形成共振。
(薦評/殷建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