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軍長征已經過去80多年,長征精神作為紅色文化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新時期研究紅軍精神,如何讓紅軍精神與時俱進,從紅軍精神中吸取養(yǎng)分,激勵我們繼續(xù)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奮斗下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關鍵詞】紅軍;紀念碑;戰(zhàn)斗
【中圖分類號】TU251 【文獻標識碼】A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穿過彌漫的硝煙,透過歷史的界碑,紅軍戰(zhàn)斗在黔西北各個戰(zhàn)役的槍聲仿佛還回旋于耳畔。
1935年春,紅二、六軍團轉戰(zhàn)黔西北,南渡烏江,在畢節(jié)林口鎮(zhèn)“雞鳴三省”召開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會議,鞏固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為中央紅軍擺脫敵人的重重圍追堵截、北上抗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36年春,紅二、六軍團長征經過畢節(jié),在畢節(jié)建立了“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及各級人民政權。與此同時,還創(chuàng)建了“貴州抗日救國軍”及近百支游擊隊,組織了5000余名優(yōu)秀兒女參加紅軍北上抗日,在根據(jù)地展開了一系列轟轟烈烈的革命活動,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和革命史跡。在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80周年之際,我們通過革命紀念碑及史績重溫英魂精神,旨在讓人們牢記黨的戰(zhàn)斗歷程和光輝歷史,銘記革命先烈和紅軍戰(zhàn)士對畢節(jié)革命老區(qū)所作的犧牲和貢獻。繼承、發(fā)揚黨的革命傳統(tǒng)和紅軍長征精神,為紅色革命老區(qū)——畢節(jié)試驗區(qū)的科學發(fā)展、全面建設作出無私奉獻。
一、錢壯飛烈士墓
錢壯飛是被周恩來稱為中共秘密情報工作戰(zhàn)線“龍?zhí)度堋保ɡ羁宿r、錢壯飛、胡底)的革命先驅之一。他1925年在北京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從北京轉入上海,打入國發(fā)黨上海無線電管理局,進行黨的秘密工作。1929年打入國民黨最高情報機關——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擔任徐恩曾機要秘書。在此期間,他千方百計收集和掌握國民黨的核心秘密,為中共中央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特別是1931年4月上海地下黨特科負責人顧順章在武漢被捕叛變,供出了武漢地下黨、紅二軍團及中央在上海的機關等核心機密后,在敵人未采取行動前,錢壯飛破譯了武漢國民黨行營偵緝處發(fā)來的特急絕密電報,臨危不懼、不慌不忙,鎮(zhèn)靜地采取有效措施,及時將情報送出轉給黨中央,黨中央機關和中央領導人周恩來等得以及時安全轉移,使中國共產黨避免了一次空前的災難。
因錢壯飛的身份已經暴露,經中央安排,錢壯飛轉移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據(jù)地工作。他先后擔任中央軍委政治保衛(wèi)局局長、紅一方面軍政治保衛(wèi)局局長和中央軍委二局副局長等職。在中央蘇區(qū)工作中負責破譯敵人無線電密碼收集軍政情報,為建立無線電偵查做出了重要貢獻。1935年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征,遵義會議后被任命為中央軍委政治部副秘書長(未到職)。1935年4月1日隨中央紅軍長征南渡烏江時,為確保我黨我軍最高指揮機關及中央首長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導同志安全渡江,在烏江北岸的(今后山鄉(xiāng)境內)森林險處偵察敵情而掉隊,在追趕部隊過江途中,被地方惡匪黎叢山從背后暗中襲擊,犧牲在烏江北岸的堰田巖腳,時年39歲。
錢壯飛同志犧牲后,當?shù)亟虝壬烊f幫用一石二斗大谷請人就地掩埋在堰田巖下。解放后,當?shù)卣恢卑阉鳛楦锩鼈鹘y(tǒng)教育基地。每逢清明時節(jié),金沙縣干部職工和學校師生都要組織到此為烈士掃墓。70年代修建烏江電站,庫區(qū)水位上升,烈士墳墓要被水淹的情況下,后山鄉(xiāng)黨委政府便組織干部群眾將烈士遺骸遷至離鄉(xiāng)政府500余米的張家埡口用棺木安葬。1991年建黨70周年時,為了緬懷革命烈士,后山鄉(xiāng)黨委政府決定,重修錢壯飛烈士墓。在鄉(xiāng)黨委和鄉(xiāng)政府的倡議下,全鄉(xiāng)干部和群眾懷著對烈士的崇敬之情,投工投勞,踴躍捐資,為烈士修墓。1991年“八一”建軍節(jié),錢壯飛烈士墓建成,縣人大、縣人武部及區(qū)鄉(xiāng)領導和后山鄉(xiāng)群眾4000余人參加了揭幕儀式。2003年,在國家安全部、貴州省安全廳、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畢節(jié)地委、行署、金沙縣委、政府等部門的關心支持下,錢壯飛烈士墓被再次修茸一新,國家安全部擬定為安全系統(tǒng)進行國安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二、夏曦烈士紀念碑
夏曦,字蔓伯,號勞俠。1901年生于湖南省益陽(今屬桃江)縣,曾參加新民學會和湖南馬克思主義研究會。1921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過湖南自修大學教員和湖南學聯(lián)干事部主任、中共湖南區(qū)委委員、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在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參加“八一”南昌起義后,又赴蘇聯(lián)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30年回國后任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長,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增補為中央委員,選入中央政治局,同年3月調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書記,因犯有肅反擴大化錯誤,后調任中國工農紅軍六軍團政治部主任、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委員、軍區(qū)分會委員和蘇維埃革命委員會副主席。1936年2月與賀龍、任弼時、肖克、王震等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領導長征到畢節(jié)創(chuàng)建革命根據(jù)地,經與畢節(jié)知名人士周素園交談和做其工作,協(xié)同組建了“貴州抗日救國軍”,任命周素園為司令員,鄧止戈為參謀長。4月28日,夏曦隨紅二、六軍團西進至七星河,因河漲水溺水犧牲。
1985年,為隆重紀念紅軍長征勝利50周年,畢節(jié)縣人民政府撥款修建了“夏曦同志紀念碑”,以緬懷先烈。
三、貓場戰(zhàn)斗紀念碑
1935年3月下旬,紅九軍團在軍團長羅炳輝,政委何長工等同志的領導下,掩護中央主力紅軍南渡烏江后,向大定(大方)、畢節(jié)挺進。4月5日,在黔西老木孔(今金沙)伏擊黔軍猶國才部魏金鏞師(轄三個團)獲勝以后,打破國民黨追殲、夾擊和堵截計劃。8日由石革佬(今金沙)進入大定,巧取長巖(長石),9日智取瓢兒井,俘敵近百名,繳獲步槍60多支。13日,按照中央軍委進軍畢節(jié)、取道水城、入滇與主力部隊會合的電令,部隊進入畢節(jié)小壩,擊潰畢節(jié)保安團,后接到誤傳說滇軍的孫渡縱隊魯?shù)涝绰靡训疆吂?jié)海子街,為追趕主力、保存自己,部隊于14日回師大定,途中擊潰黔軍猶禹九部尚國安連,15日到達貓場。
貓場,位于大定西南隅,與畢節(jié)交界,地形復雜,地勢險要,四面被高山、河流阻隔,只有一條通過梯子巖出外的棧道。紅九軍團到達貓場后,軍團領導感到貓場宿營不妥,但時已黃昏,周圍尚未發(fā)現(xiàn)敵人活動,于是便決定在貓場宿營一夜,凌晨出發(fā)。16日凌晨4點,黔軍劉鶴鳴部,糾集坡腳惡霸地主、民團汪筱恒,土匪頭子陳子良、陳全生等300多名土匪分三路偷襲紅九軍團。九軍團哨兵發(fā)現(xiàn)狗吠聲和隱約火光及嘈雜聲,當即向八團團長崔國柱報告,崔國柱麻痹輕敵,未引起注意。16日凌晨,各團已起床吃飯,準備出發(fā),而偷襲敵人趁紅軍哨兵撤回之機,占領東北及東南制高點發(fā)起進攻。在地形十分不利于我軍的情況下,軍團長羅炳輝和軍團參謀長郭天民臨危不亂,一面指揮偵察連在街口阻擊敵人,一面安排撤退,敵人幾次沖入街口均被擊退,八團交替掩護,七團、九團撤到賴石溝時敵人已占據(jù)有利地形,由于紅軍地形不熟,傷亡很大。九團團長劉華香受傷,七連掩護八連九連撤退后浴血奮戰(zhàn),全連僅指導員羅洪標帶領5個戰(zhàn)士突圍,其余壯烈犧牲。為挽救危局,軍團領導把教導大隊投入戰(zhàn)斗,教導大隊多為久經沙場的老戰(zhàn)士,是遵義會議以后縮編余下的干部,準備為擴充時的骨干。教導大隊的300多名紅軍在大隊長彭上坤的率領下,搶占了法窩巖等高地,密集的火力射向敵人。偵查連爬上梯子巖用機槍向敵人猛烈掃射,掩護各團通過梯子巖麻窩,下午2時,部隊全部通過梯子巖離開貓場,戰(zhàn)斗結束。這次戰(zhàn)斗紅九軍團傷亡400多人,七團三連100多名干部和戰(zhàn)士,只剩下指導員李世彪等20來人,其余全部壯烈犧牲。九團七連只有指導員羅洪標及5名戰(zhàn)士突圍出境。九團團長劉華香、八團副團長李松負重傷。為緬懷紅軍英烈,1985年7月,大方縣人民政府在貓場修建了“貓場戰(zhàn)斗紀念碑”。
四、黃家壩阻擊戰(zhàn)紀念碑
1936年2月18日,紅二、六軍團于清晨從大定出發(fā),經公雞山急馳黃家壩,約下午4時進抵革梁子街,當?shù)厝罕娂娂娤蚣t軍傳遞消息,得知郝夢齡部的五十四師、新八師已到達黃家壩老街一帶。黃昏時分,紅軍兵分三路從革左梁子、紅巖丫口、箐腳向黃家壩發(fā)起猛烈進攻。三路紅軍在密集的火力掩護下向敵人發(fā)起沖鋒,很快攻破敵人第一道防線,占領了跑馬壩。天黑之后,敵老街援兵又設立了第二、三道防線,紅軍又繼續(xù)向敵老街援兵發(fā)起猛烈攻擊。敵人拼命頑抗,為了誘惑敵人,紅軍在跑馬壩、神道碑一帶路邊和樹上掛起燈籠、手電筒,敵人便集中火力向有燈的地方拼命射擊,紅軍卻趁機兵分兩路,左右包抄敵軍陣地,把敵人的陣地切為兩段。戰(zhàn)斗極其激烈,紅軍戰(zhàn)士非常勇敢,敵人的機槍手向我紅軍戰(zhàn)士猛烈掃射,紅軍戰(zhàn)士一起臥倒,敵團長誤以為紅軍戰(zhàn)士被打死,帶人沖出陣地,臥倒的紅軍戰(zhàn)士一躍而起,與敵人展開肉搏,敵團長當即被擊斃,敵人被打得潰不成軍,很快就沖破了敵第二、三道防線。這次戰(zhàn)斗重創(chuàng)了郝夢齡部先頭部隊,擊斃敵團長1名,營長3名,連以下官兵100多人,繳獲輕機槍1挺,長短槍60余支。這是紅二、六軍團北上抗日的最后一仗?,F(xiàn)在黃家壩還保留著當年紅軍英勇戰(zhàn)斗的遺址。為了憑吊當年浴血奮戰(zhàn)的革命先烈。2011年,百里杜鵑風景區(qū)在當年戰(zhàn)場遺址處修建了紅軍廣場。有游客詩云:“馬纓哪得鮮如許,為是紅軍血染成”。
1985年,大方縣人民政府在數(shù)花峰半山腰豎立了黃家壩阻擊戰(zhàn)紀念碑。此修建了“黃家壩阻擊戰(zhàn)紀念碑”,以銘記紅軍的豐功偉績。
五、將軍山之役紀念碑
1936年2月18日,國民黨萬耀煌部突破紅十八師黃河、沙壩(大方南郊)防線,占領了大定(大方)縣城,準備取道將軍山進攻畢節(jié),紅六軍團十七師接到總部命令后,迅速在將軍山一帶占領有利地形,部署兵力形成伏擊圈。2月19日凌晨,敵萬耀煌縱隊十三師從遵義地區(qū)向黔、大、畢進犯。同時,從各團抽調精壯士兵500多人組成有7個連的“尖兵營”,在少校、營長伍琮琦帶領下大搖大擺向將軍山開來。10時許,敵尖兵連全部進入伏擊圈,肖克一聲令下。五十團正面和敵人開火,五十一團截斷敵人后路,機槍、步槍、手榴彈一起向敵人進攻,斃敵100多人。敵軍傷亡慘重,被迫向雷打樹高地撤退時,埋伏在將軍山高地的49團,從雷打樹坡后側一擁而上,敵人丟下40余具尸體,被壓到山腳下,雷打樹高地被四十九軍團占領。敵軍慌不擇路,盲目向東關林方向突圍,此時埋伏在小營坡、周家坡的紅軍一齊殺出,使其成為甕中之鱉。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激戰(zhàn),全殲敵尖兵營,繳獲步槍300余支,輕機槍9挺,斃敵100多人。余者300多人全部投降。25日,敵郝夢齡縱隊進至鍋廠,威脅紅十七師陣地北側,萬耀煌部主力向將軍山反撲。紅軍居高臨下,待敵人進入手榴彈進攻距離后,手榴彈、輕重機槍、步槍一起開火,把敵人打到一大片,隨后吹起沖鋒號直接向敵人發(fā)起進攻。直把敵人趕到山腳下。26日,十七師完成任務后,按指揮部命令向畢節(jié)撤退。將軍山之役,從19日全殲敵尖兵營開始的阻擊戰(zhàn),歷時7天。戰(zhàn)斗中紅軍犧牲20多人,傷110余人。這是紅二、六軍團在黔、大、畢對敵作戰(zhàn)中最出色的一次以很小的代價換來長征途中重大勝利的戰(zhàn)役。將軍山之役牽制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形成在畢節(jié)、大定(大方)地區(qū)開展游擊根據(jù)地活動的東面屏障。同時,也為紅二、六軍團全部撤出黔、大、畢,準備新的戰(zhàn)略轉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1985年,大方縣人民政府在將軍山下修建了“將軍山之役紀念碑”,碑文系肖克同志所題。
六、哲莊壩戰(zhàn)斗紀念碑
赫章縣哲莊壩,位于赫章城東北45公里處,地處赫章、鎮(zhèn)雄交界的交通要道,與鎮(zhèn)雄縣的齊心、中屯、巴溜、等鄉(xiāng)為毗鄰,北距鎮(zhèn)雄城30公里,東南行距畢節(jié)城70公里,從哲莊壩西南,沿毛腳落溝上的桃園大丫口至桃園約4公里,桃園街位于大丫口西南約2公里的半坡上,桃園大丫口北扼哲莊壩,南阻桃園,地勢十分險要。哲莊壩戰(zhàn)斗是烏蒙山區(qū)回旋戰(zhàn)斗中第二次比較大的戰(zhàn)斗。
1936年3月8日紅軍在以則河首戰(zhàn)告捷,打擊敵追兵樊嵩莆縱隊之后,從奎香、寸田壩向鎮(zhèn)雄方向轉移。坐陣貴陽指揮的顧祝同十萬火急的命令樊嵩莆縱隊追擊紅軍,令郭汝棟在萬耀煌左翼參加戰(zhàn)斗,占領朱歪、安耳洞,令李覺縱隊沿著威寧、畢節(jié)道路巡弋截堵紅軍。
當紅軍行進在鎮(zhèn)雄西南面之時,郝夢齡縱隊先于紅軍之前進入鎮(zhèn)雄,萬耀煌十三師先頭部隊到達桃園,被紅軍俘獲逃兵兩名,經審問,獲悉萬耀煌率領十三師,將從赫章途徑哲莊壩開赴鎮(zhèn)雄,軍團指揮部決定,派紅四師、紅五師、紅六師先期到達三鍋莊、哲莊壩、黃家營盤、吊動坡、桃園大丫口一帶地段,設防伏擊。
1936年3月12日,當萬耀煌率領十三師耀武揚威地進入紅軍伏擊圈,紅軍在桃園大丫口和哲莊壩,將敵從中截斷分割包圍,使其首尾不能相顧,經過一天的戰(zhàn)斗,殲敵1000多人,繳獲輕重機槍30余挺,長短槍500余支,敵縱隊司令兼十三師師長萬耀煌被紅軍活捉。紅五師十八團政治委員余秋里同志在戰(zhàn)斗中英勇負傷,哲莊壩戰(zhàn)斗為紅軍最后從財神塘勝利沖出10多萬敵軍包圍圈奠定了基礎。
時光苒荏,昔日的槍聲、炮火聲已離我們遠去,英雄紀念碑上空不再陰霾。記過崢嶸歲月,描過滄海桑田,傳承緬懷革命烈士先進事跡,英魂精神永存,紅軍精神永不過時,是信仰支持老一輩革命先烈浴血奮戰(zhàn),是拯救中華民族于水火之中的理想讓他們前仆后繼、奮不顧身。學習和傳承這筆精神財富,于國家和民族而言將使我們經久不息、長盛不衰,于個人而言將使我們面對人生挫折勇于擔當,勇于面對。
參考文獻:
[1]中共畢節(jié)地委黨史研究室編著[M].革命老區(qū)黔西北,2008.
[2]畢節(jié)地區(qū)政協(xié)工委編著[M].黔西北文史資料,2006.
[3]王仲書,姚慶延.將軍山之役、黔西北文史資料[M].2006(1).
[4]中共金沙縣委黨史研究室編著[M].人民的懷念——紀念錢壯飛烈士犧牲67周年,2002.
[5]錢江.回憶我的爸爸——錢壯飛[M].人民的懷念——紀念錢壯飛烈士犧牲67周年,1986.
作者簡介:王敬(1974-),男,彝族,大專,貴州省畢節(jié)市博物館,研究方向:黨史、文物修復、保護、保管、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