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鳥
蜂鳥,主要分布于美洲,共有600多種,平均體型比黃蜂還要小。其中最小的古巴蜂鳥體重僅2克,長約5.8厘米,比一枚硬幣還輕,喙細(xì)長如針,舌纖細(xì)如線。當(dāng)然,它產(chǎn)下的蛋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鳥蛋,只有0.2克。
蜂鳥大多長著一身艷麗的羽毛,在陽光下,會反射出五彩繽紛的顏色。蜂鳥雖然個頭是鳥類中最小的,但新陳代謝卻是最旺盛的。迅疾的振翅頻率和不知停歇的采花行為,令蜂鳥全身的血液循環(huán)速度加快,因此體力消耗非常大。所以它們的食量也很驚人,一天吃的食物可以超過自己體重的2倍。
蜂鳥主要以花蜜為食,采蜜時,它們會用尖細(xì)如針的長長鳥喙探入花中,然后伸出細(xì)如絲線的小舌頭吮吸蜜汁。它們的舌頭非常靈活,疾速如閃電,眨眼之間就能將花蜜一掃而空。但只靠采食花蜜顯然填不飽它們的“巨胃”,所以它們也會捕捉昆蟲和蜘蛛。盡管蜂鳥體型“嬌小”,但總有比它體型更小的昆蟲,如一些小蜘蛛、蚊子等,這時它便“以大欺小”,盡情獵食這些小昆蟲。
斯托特微型魚
斯托特微型魚,別稱“胖嬰魚”。斯托特微型魚的成年雌性個體只有7.9毫米,相當(dāng)于一只蚊子大小。不過雄魚卻可以長到8.6毫米,據(jù)稱,這樣的體形有利于雄魚在求偶期吸引雌魚。
目前只有在澳大利亞東海岸的一座島嶼附近才能找到。2004年,悉尼的澳大利亞博物館對外公布了一張斯托特微型魚的照片。透過照片可見,斯托特微型魚外形細(xì)長,無鰭,無齒,無鱗,身體除眼睛外無色素沉著,看起來像條小蟲子。而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這種魚通體透明,顱骨退化嚴(yán)重,據(jù)稱壽命僅僅只有2個月。
侏儒枯葉變色龍
侏儒枯葉變色龍,是迄今為止已知的變色龍中最小的一種,主要生活在馬達(dá)加斯加島。它是由英國野生動物攝影師馬特·伯拉德·盧卡斯和威爾·伯拉德·盧卡斯兄弟倆在馬達(dá)加斯加島的琥珀山公園中偶然發(fā)現(xiàn)的。
變色龍的平均體長在15—25厘米,最長的變色龍甚至有60厘米。但侏儒枯葉變色龍的身長不超過3厘米(雌性侏儒枯葉變色龍一般比雄性稍大一些),小到可以站在火柴尖兒上,只略比螞蟻大一點點。它的眼球凸出,兩只眼睛可以各自獨立180度轉(zhuǎn)動。
侏儒枯葉變色龍作為一種獵食者而言,雖然體型很小,但是它們卻擁有非常致命的武器,那就是一條又長又有力(就它們這個級別的體型而言)的舌頭。它們的舌頭不僅長(比它們的身體還要長),而且上面布滿了黏液。當(dāng)獵物步入攻擊范圍之內(nèi),它們會迅速用舌頭將其五花大綁。等獵物掙扎到?jīng)]有力氣了,它們也就能踏踏實實地用餐了。
侏儒狨猴
在南美亞馬孫河流域的森林中,生活著一種靈長類動物——狨猴,而狨猴的下屬物種中,最小的是侏儒狨猴。
侏儒狨猴的新生猴只有13克重,如蠶豆般大小。長大后體長也僅有10—12厘米,體重為80—100克。它們體型“嬌小”,身體只有人的中指大小,但尾巴卻很細(xì)長,具有纏繞性。體毛主要為黃褐色,夾雜著灰黑色的毛。它們的臉只有一塊硬幣大小,大眼睛,圓頭,再配上一對長毛耳朵,非??蓯邸?/p>
狨猴是雜食性動物,森林中的花果、樹膠、昆蟲都是它們喜歡的食物。它們一般藏身于大樹冠上,吸食嫩樹干的汁水。
狨猴生性好動機警,晝出夜伏,視覺、聽覺和嗅覺都極其敏銳。它們在移動位置時,和人類一樣同時需要靠兩只眼睛判斷物體的遠(yuǎn)近,一般是跳躍式、飛行式等靈巧的動作。
狨猴的叫聲也十分豐富,和鳥類的叫聲類似。它們有些叫聲的頻率甚至超出了人耳的識別范圍。聽覺敏銳、叫聲豐富,因此聲音交流幾乎是狨猴之間最重要的交流方式。
狨猴屬于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Ⅱ中的動物,是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由于受到人類活動與自然災(zāi)害的影響,有滅絕的可能,瀕危的等級逐步增大。
侏儒盧旺達(dá)睡蓮
睡蓮科植物約50種,分布在全球的溫帶及熱帶地區(qū),主要作為觀賞性植物而廣泛栽培于池沼或庭院水景中。據(jù)記載,侏儒盧旺達(dá)睡蓮,是目前已知的尺寸最小的睡蓮。其葉片直徑只有1厘米左右,而世界上最大的睡蓮科植物葉片直徑達(dá)3米之多,由此可以想象該睡蓮有多“迷你”。
這種名叫侏儒盧旺達(dá)睡蓮的植物,原產(chǎn)于非洲中部盧旺達(dá)境內(nèi)一處溫泉附近的濕熱泥潭處。當(dāng)?shù)剞r(nóng)民為了灌溉農(nóng)田而挖井引水,切斷了該種睡蓮的水源,導(dǎo)致其生長處的水源喪失,因此在2008年以前已全部滅絕。
所以目前,這種睡蓮的野外種群已經(jīng)滅絕,但在1987年,德國植物學(xué)家埃伯哈德·費爾舍已采集了部分樣本,人工栽培于德國波恩植物園。后來,經(jīng)過英國邱園園藝師多次的種子萌發(fā)試驗,終于在2009年成功重新培育出該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