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服”這一名稱,其實是中國人給取的。日本社會并沒有這樣的叫法,她們把和服叫做“著物”,意思是“穿著用的衣物”,日文念做“ki-mono”。但是在古代日語中,和服還有一個名稱,叫“吳服”,吳是三國時期江浙一帶的國家,吳國盛產(chǎn)絲綢。
但是,日本和服在平安時代,都是沒有腰帶的,古代的日本女性,其身材比例比較糟糕,是上身長、腿短,這一種體型穿上寬松的和服,身材自然是慘不忍睹,毫無婀娜多姿的美感。如何才能掩蓋日本女性身材的缺陷呢?這是日本和服實施第一次革新的動因。于是她們對和服實施了一次改造,扎起了一個腰帶。有了腰帶,日本女性的腰身有了一種緊湊感,初步滿足了日本女性對于體型美的追求。
但是,日本和服的腰帶,最初是系在腰間,寬寬的腰帶在腰間纏上幾圈,事實上讓許多女性的身材變成了水桶一樣的臃腫。怎么才能把腰身顯示出來呢?又經(jīng)過了100年的探索,日本人終于發(fā)現(xiàn),把腰帶往上提,提到胃的部位再系,不僅可以讓腰身顯示出來,而且還可以掩蓋下身短的缺陷。和服這一完美的黃金比例,就在桃山時代的后期誕生了,并一直延續(xù)至今。
系腰帶需要打結,和服的腰帶結最初是打在胸前的。后來為了增加它的裝飾性,腰帶的結是越打越大。
腰帶結打的過大,造成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女人走路時看不到自己的腳。所以,為了保持走路的穩(wěn)定,只能小心翼翼地往前走,于是就形成了和服美人碎步前行的特別的步態(tài)。
到了300多年前的元祿時代,日本的女人們終于感覺到,胸前戴著這么大的一個結,在生活上實在很不方便。所以和服開始了另一次革命,就是把胸前的這個腰帶結移到背后去。這一移動,改變了和服整體的觀感,女人們更加美麗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