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不返
1959年1月底,由烏拉爾工業(yè)技術學院7男3女組成的畢業(yè)生科考隊,在隊長伊戈·迪亞特洛夫的帶領下,深入烏拉爾山脈北部,進行為期三周的科考探險。這支科考隊是從學校眾多的志愿者中選出來的,所有的隊員都有豐富的滑雪和山峰考察經驗。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是一座名叫“奧拓特”的山峰,當?shù)赝林Z言的意思是——不歸山。
科考隊于1月27日抵達山腳下,建立大本營,開始登山前的準備工作。這時,女隊員尤迪因身體不適,決定放棄登山,先行返回。
1月31日,烏拉爾山區(qū)風雪交加,剩下的9名科考隊員攜帶著食物和裝備,踏著厚厚的積雪,開始了探險之旅。途中,科考隊遇到一座無人居住的木屋,于是在里面短暫休息,存放了一些回程必需的食物。
第二天,科考隊開始嘗試通過奧拓特山的鞍部,并計劃在翻過鞍部后在背面扎營來度過冬夜。由于天氣惡劣,持續(xù)不斷的暴雪導致能見度極低,科考隊很快迷失了方向,并錯誤地向西邊高地走去。當他們發(fā)現(xiàn)走錯路時,并沒有立即下山去尋找一個更好的藏身處,而是決定就地在山坡上過夜,從此便杳無音訊……
上山之前,隊長迪亞特洛夫曾和學校體育俱樂部約定,2月12日完成科考任務后,一下山便向俱樂部發(fā)電報。12日過后,俱樂部并沒有收到電報,但也沒有人感覺異?!獙τ谶@種探險,遲到幾天也屬正常。直到2月20日,科考隊依然沒有任何消息,俱樂部這才感到事態(tài)嚴重,于是派出一支搜救隊前往奧拓特山搜尋。
不幸罹難
經過一周的搜尋,人們直到2月26日才在奧特洛山的一處凹地發(fā)現(xiàn)了科考隊的營地,營地的一半被積雪掩埋,帳篷里空無一人,隊員們的食物、衣服和登山器材都在里面。營救人員發(fā)現(xiàn),帳篷是從里面用刀子割開的,雪地上有幾串腳印向東北方向的樹林延伸。從腳印來看,不是光腳就是穿襪子的,沒有穿鞋。
救援人員感到十分費解:什么樣的情況需要把帳篷從里面割開?經驗豐富的登山隊員們怎么會急得連鞋子都沒穿?在當時的氣候條件下,人如果不穿鞋,幾分鐘就會失溫并導致生命危險。
搜救人員順著腳印走過去,發(fā)現(xiàn)在樹林的邊緣,也就是距離帳篷1500米左右,有一堆篝火灰燼,旁邊僵臥著兩個光著雙腳、穿著內衣的男性科考隊員,顯然已經死去多時。接著,人們又找到了科考隊長迪亞特洛夫的尸體,他手里還抓著一根樹枝。這時,另一組搜救人員在帳篷附近的雪地里挖出了一男一女兩名隊員,他們都是面部朝下呈匍匐狀,顯示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們都想掙扎著逃離。
由于只找到了5具尸體,還有4人下落不明,所以搜索行動一直在持續(xù)。兩個月后,搜救隊終于在密林深處的山溝里發(fā)現(xiàn)了三男一女失蹤者的遺體。
不過,他們的死因讓法醫(yī)感到困惑:隊員布雷諾斯的頭骨遭受重創(chuàng)、其余三人的肋骨斷裂——造成如此嚴重的傷害,需要強大的外力,甚至不小于遭遇車禍所受到的沖擊力。更令人吃驚的是,女隊員杜比妮娜的舌頭離奇消失了。
死因不明
為了弄清楚烏拉爾工業(yè)技術學院科考隊遇難的原因,當時的蘇聯(lián)政府專門成立了調查組,在事發(fā)現(xiàn)場進行了仔細勘察,并用科考隊長的名字給這次集體死亡案件命名——迪亞特洛夫事件。
針對當時暴風雪肆虐的情況,調查組起初把目光集中在自然災害上。
他們推斷,可能突發(fā)的雪崩導致科考隊營地被埋,隊員們來不及穿外套,便割開帳篷逃生。他們雖然收集了一些樹枝點火取暖,可是在零下30℃的環(huán)境里,人體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患上低溫癥衰竭而死。這就能夠解釋為什么帳篷附近先后有5人被凍死了。而其余的4人體質較好,從營地逃出后尋求外界幫助,但在風大雪急的寒夜,他們難以辨別方向,最終不慎掉入山溝墜亡,這就是他們身體上有外傷的原因。
不過調查組后來發(fā)現(xiàn),盡管這個地區(qū)的雪崩并不少見,可是事發(fā)地點并不陡峭,不可能導致雪崩,而且遇難者在雪地上留下了清晰的足跡,說明當時并沒有發(fā)生雪崩。
既然沒發(fā)生雪崩,科考隊為什么全部遇難,沒有一個生還者?有人猜測他們可能被土著人殺害,因為他們進入了當?shù)芈魅说念I地,但是警方調查發(fā)現(xiàn),他們死亡時的狀態(tài)并不符合這一假設,現(xiàn)場沒有絲毫的打斗痕跡,而且有證據(jù)表明,事故發(fā)生時除了9名遇難者外,該地區(qū)沒有其他人存在。
蘇聯(lián)官方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后,得出了一個模糊的結論——所有遇難者死于“強大的未知力量”,并立即將調查報告列入機密文件。不久,事發(fā)地區(qū)被官方列為禁區(qū),此后的三年內,任何人都不得擅自進入。至此,迪亞特洛夫事件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真相待解
迪亞特洛夫事件過去17年后,當年的調查人員之一、作家兼記者尤里·亞羅弗伊出版了他的小說《最高級秘密》,這部小說以迪亞特洛夫事件為背景,描述了一支科考隊在烏拉爾山脈探險的過程。小說對事件持浪漫主義態(tài)度,并且結局也比真實事件更加樂觀——只有領隊死亡。但尤里的同事說,其實這部小說有另外一個版本,更接近真相,但是因為審查的原因無法出版。
作為搜救隊的攝影師,尤里參與了事件最初階段的調查,掌握著許多一手資料,因而能夠更深入地洞察此事。但尤里1980年去世后,他所有的資料,包括照片、日記、手稿,莫名其妙地丟失了。
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蘇聯(lián)的解體,有關迪亞特洛夫事件的調查資料開始解密。
官方調查報告的影印本顯示,此次事件存在幾個疑點:一、尸檢報告顯示,死者身上的外傷無法解釋,其中四人的衣物上有放射性物質,一人的皮膚呈現(xiàn)橘色;二、在山上和附近發(fā)現(xiàn)不少廢鐵片,可能與某種武器試驗有關;三、當?shù)厝硕啻螆蟾嬖谠摰貐^(qū)發(fā)現(xiàn)不明飛行物體;四、科考隊員生前使用的筆記本和照相機等關鍵物品找不到了……
調查報告的公布,使得迪亞特洛夫事件的原因更加撲朔迷離。是外星人還是野獸?是蓄意謀殺還是軍方實驗?一時間眾說紛紜。美國電影制片人道尼爾·伊查相信自己破解了迪亞特洛夫事件之謎。他宣布,自己在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專家?guī)椭?,模擬了事件發(fā)生時的場景,可以肯定科考隊員死于次聲誘發(fā)的恐慌。
他解釋說,科考隊扎營的地點為卡門渦街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ㄩT渦街發(fā)生在特定速度的風遭遇特定形狀和大小的障礙物,導致空氣渦流形成次聲波。次聲波會使登山者神智錯亂,迫使他們逃離溫暖安全的營帳,最終在零下30℃的溫度下凍死。隨后,該事件被改編為同名電影《迪亞特洛夫事件》,于2013年上映。
在烏拉爾科技大學的幫助下,遇難者家屬成立了迪亞特洛夫基金會,目的是敦促政府重新調查這起事件。基金會還建起了“迪亞特洛夫博物館”,以延續(xù)對死難科考隊員的紀念。
(《少年博覽·初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