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
小學科學的教學工作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fā)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所以在科學課中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是學生探究科學的關鍵。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巧妙導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
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動機大都取決于對學習內容是否有趣。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jù)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科學知識本身的特點,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設置學生動手操作的情境,從學生最喜歡的游戲活動切入問題,自然地引發(fā)學生從最熟悉的生活經驗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實驗操作活動。如《空氣占據(jù)空間嗎 》一課中,空氣占據(jù)空間這一知識比較抽象,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那么在教學中老師可以用烏鴉喝水的故事導入,在此基礎上做一個有趣的小實驗,把兩根吸管插入裝有半瓶水的飲料瓶中,瓶口用橡皮泥封住,通過一根吸管向瓶中吹氣,水會從另一根吸管噴出來。當學生看到這種現(xiàn)象時,非常好奇,很想知道這是為什么,更想去試一試,從而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接下來向學生提問“如果把一團紙緊塞在玻璃杯底部,將玻璃杯立壓入水底紙團會不會濕?”學生脫口而出:“會濕!”這時,老師指導學生分組實驗。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十分驚奇地發(fā)現(xiàn):紙團并沒有濕。這時發(fā)現(xiàn)了問題。如果不去解決,那么這個發(fā)現(xiàn)還有意義嗎?所以老師緊接著提問:“杯中的紙為什么不會濕?你怎樣解釋這種現(xiàn)象?”把學生的求知欲望推向了高潮,再通過進一步的解決型動手操作,空氣占據(jù)空間的認識很快在學生頭腦中形成。
二、精心設計,引導學生親自實踐
作為科學課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以及學生探究能力水平,設計一系列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或引導下去進行調查、考察或實驗。如《我們先看到了根》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植物根的生長,再指導學生進行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的實驗,使學生知道根不僅有固定植物的作用,還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物質。又如《莖越長越高》一課,在學生動手前,教師要先引導學生根據(jù)前面學習的根和葉的作用思考莖的作用,再引領學生想辦法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讓學生設計莖有運輸水分和養(yǎng)料作用的實驗。這樣學生在實驗中獲得了知識又鍛煉了動手能力。
三、就地取材,挖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讓學生用創(chuàng)新的眼光看待科學實驗,用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對待科學探究,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有效材料積極開展課后探究活動。比如在教學《熱是怎樣傳送的》一課后,我給學生布置了課外任務,讓他們自選材料、自行設計實驗驗證熱傳導現(xiàn)象。結果學生在課后設計了許多種新異而且簡便易行的實驗方法。有的學生加熱鐵絲的一端,同時拿蠟燭接觸鐵絲的另一端,一段時間后,蠟燭接觸鐵絲的部分就會慢慢融化;有的學生在鐵絲的不同位置各滴上幾滴蠟油,當加熱鐵絲的一端時,就會發(fā)現(xiàn)離加熱點越近的蠟油越先融化;還有的學生把書中的鐵絲粘火柴棍的實驗換成小鋸條比鐵絲吸熱快,實驗效果更明顯。學生在課外自選生活材料設計的這些實驗,進一步驗證了熱可以由溫度高的部分傳到溫度低的部分,加深了學生對熱傳導概念的理解,而老師對學生各種方法的充分肯定,更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熱情。
學生靈活運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親自動手實驗,主動地對許多科學問題進行了課外探究,挖掘他們動手的潛能,從而展示他們動手的能力,養(yǎng)成動手的好習慣。
四、動手實踐,強化實驗操作能力
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創(chuàng)新與右腦功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而且只有大腦左右半腦的功能得到平衡發(fā)展,兩個半腦的活動密切配合,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才能得到高度發(fā)展,“手腦并用,才會有創(chuàng)造”。中國傳統(tǒng)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基本上都是“左腦化”,而往往忽視學生動手動腦、實際操作的訓練。手工制作活動正是讓學生在“做”中學,使學生保持濃厚的科學學習興趣,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科學教學中,我經常結合教學內容布置學生回家做一些小制作:如在學習《光的反射》后讓學生設計制作一個潛望鏡。學習《浮力》一課后,讓學生做一個浮沉子。通過制作活動,學生體會到制作過程的艱辛,從而也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
當學生把自己的作品帶到學校來時,我都是非常非常高興地一個一個向同學們展示,在這些自制活動中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我都會表揚,并鼓勵他們,告訴做得差的同學:一次次的失敗將成為他們的一級臺階,將來會拾級而上獲得成功,當你轉頭回望,才發(fā)現(xiàn)每次失敗乃成功之母,都是成功的一步,成功帶給他們的是短暫的興奮和喜悅,失敗往往給他們帶來長時間的思考,促使他們獲得更大成功,讓學生知道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成功是喜,失敗是福!
《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動手操作這是學生科學探究的一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從小開始到手操作,將有助于學生對手能力、思維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小學科學的教育教學中,動手操作應該始終貫穿于整個小學科學教育中,因為“學科學,做科學,用科學”動手操作雖不是提高科學素養(yǎng)的唯一途徑,但是一條很好的途徑。在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過程中,貴在引導,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作為新時代教師,就應該主積極主動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必,使他們始終處于積極思維、大膽猜想、主動實驗、仔細觀察、不斷探索的情境中,長此下去,學生對科學的探究意識和態(tài)度將會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