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我曾經跟傣族的小姐妹們在傣族寨子里住過。村邊有綠孔雀來吃稻谷,科考隊員野外考察要配槍防老虎。40年后我再回到這里,白頰長臂猿滅絕了、印支虎滅絕了、犀鳥難尋蹤影,村邊的綠孔雀不見了。
40年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人類的價值觀和行為基于信念,整個社會埋頭推進經濟發(fā)展和家庭致富。我們被自己認識不到的盲區(qū)所誤導,以為發(fā)展的主要目標就是富強。視野的缺陷限制了人類的行動,傳統(tǒng)有關的道德和法律僅僅限制在以人類為界。當持續(xù)惡化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終于向人類發(fā)出各種警告時,人類才開始覺醒。
2017年,民間發(fā)出綠孔雀保護的緊急呼應,不同的機構和人群,無論是基于何種意識和目標,它都在顯示中國社會開始采取在發(fā)展的進程中融合自然倫理道德考量,賦予自然物種生存的權力??茖W研究不斷展開人類的視野,而人類的信念也深深地受著科學的影響。
始終有一群科學家為了人類的認知,自甘寂寞地走在森林里,監(jiān)測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狀況。他們看到的是人類發(fā)展對自然界的威脅和破壞,他們不時把整理好的信息傳遞給社會,但一直被忽略。1990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盧汰春曾經警告人們,森林是雛類賴以生存的主要棲息和繁衍生息的場所,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綠孔雀因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不斷被毀滅,野外已難以見到,亂捕濫獵現(xiàn)象遍及全國,不法商人捕獲珍貴雉類制作標本偷送出境牟取暴利。
楊曉君,1983年畢業(yè)于東北林業(yè)大學野生動物繁殖與利用專業(yè),1985年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工作。1987就開始做鳥類研究。他在編寫《云南鳥類志》的過程中,對云南整個雉類都有了解,還專門研究過白腹錦雞、黑頸鶴等。由于研究綠孔雀,2000年他被推選為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雉類專家組委員。
為了研究綠孔雀的棲息地和行為活動,科學家在野外長時間靜靜地觀察,記錄棲息的植被類型、隱蔽度、坡向、坡位、坡度、人為干擾度、水源距離、海拔、森林距離、植被分層、土壤含水量、蔽光性等等。對于綠孔雀的行為研究要觀察其對不同植被的利用、活動范圍、活動節(jié)律、時間分配和頻次、鳴叫等。
觀察綠孔雀棲息地須按照嚴格的設計:每天清晨7時開始至20時,在研究區(qū)域內沿林間小路,以1.5~2km/h的速度前進,沿路線觀察綠孔雀實體或聽叫聲地點的植被結構等,以確定其棲息地類型。他們在發(fā)現(xiàn)綠孔雀實體或活動足跡的中心地點設置28個20米見方的樣方,對有關的生態(tài)因子進行測量記錄,并嚴格地報告,有25個樣方直接觀察到綠孔雀實體,3個為留有綠孔雀活動足跡的地點。
韓聯(lián)憲,湖南人,1982年進人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攻讀碩士學位并從事鳥類學和保護生物學研究,后任西南林業(yè)大學教授,長期奔波跋涉在阿爾金山、祁連山、雅魯藏布江大拐彎、橫斷山脈、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等地從事動物學研究?,F(xiàn)任IUCN雉類專家組成員。
觀察綠孔雀行為活動,要根據個體出現(xiàn)或鳴叫的位置,利用道路、河流、山脊、高大樹木或其他突出的地形地物特征等標志作為參照物,將綠孔雀的鳴叫和活動的位置標注在1:100000地形圖上,根據其活動位置繪成活動范圍圖,然后確定其所屬的群體和群體活動范圍的面積;同時記錄綠孔雀出現(xiàn)鳴叫時的時間、鳴叫次數(shù)和鳴叫類型;當觀察對象為實體時,還記錄綠孔雀當時所從事的行為活動類型,并對連續(xù)觀察一分鐘以上的行為采取掃描取樣法進行采樣,記錄各種行為出現(xiàn)的時間比例。
開始的研究并不順利。1991年,韓聯(lián)憲和同仁去滇西做調查,幾個人在隴川章鳳鎮(zhèn)聽見孔雀叫就追,追了幾座山都沒有看見蹤影。韓聯(lián)憲真正第一次在野外看到綠孔雀,是在龍陵縣小黑山省級保護區(qū)江中山那個u型彎處。在距離他大概200多米的玉米地里,他聽見孔雀叫,就順著那個方向走去,還沒看見它,綠孔雀已經拍著翅膀飛到空中好幾米,“那些孔雀美是很,它們體型大,警惕性很高,反應很快。”他在調查的過程中,觀察到綠孔雀在怒江上來回飛,優(yōu)雅地滑翔。
楊曉君更加幸運些。當時韓聯(lián)憲他們做完第一次調查,只聽見叫聲沒有見到孔雀,楊曉君的老師楊嵐先生就把“一定要見到孔雀”這事交代給了他。在景谷做調查,向導說“一定會讓您看見”,并說綠孔雀就是在這里。他有些不相信。但剛說完話,前方10米的地方一只雄孔雀就飛起來了?!翱匆娝鼜堉岚蚧瑁穷伾?,看完一天都覺得心里美滋滋,不光是五彩斑斕,還有那姿態(tài)優(yōu)美。”一次他看到綠孔雀,先看見它的頭,就定定地看著它在那吃東西,它吃著吃著一回頭看見人,馬上就飛走了。為了調查綠孔雀,楊曉君從雙柏縣城坐車到愛尼山,然后一直從愛尼山的鄉(xiāng)里通過下壩村,走到山里面。他經常一個人走,胃病也是那時搞出來的。
韓聯(lián)憲說,他1988年就開始找綠孔雀。政府并非像NGO說的那樣不管。他的導師鄭寶賚女士,向林業(yè)部保護司卿建華司長提出,綠孔雀保護狀況不清,分布區(qū)面積減少,希望林業(yè)部安排一點調查經費,開展調查。于是卿建華撥付調查經費,由昆明動物所的楊嵐帶領年輕的科學家對云南綠孔雀整個宏觀分布做調查。
從一窮二白中發(fā)展起來的國家,研究經費是極其缺乏的。一次科考只有捉襟見肘的公交路費和隨身簡單的行裝,相機都沒有,但對于瞬間騰飛的綠孔雀相機也是難以捕捉它們的身影。動物學家翻越崇山峻嶺,只能躲在密林中等待和觀察。30年來動物學家做了3次大的調查。
第一次是1990年開始。
早年,綠孔雀存在的記錄較多的有云南西部、中部和南部,其分布只見零星報道尚無專題研究。中科院昆明動物所1990年通過調查,對云南德宏州的瑞麗、隴川、盈江;保山地區(qū)的龍陵、昌寧;臨滄地區(qū)的云縣、滄源、鎮(zhèn)康、永德;迪慶州的德欽、維西;楚雄州的楚雄市、雙柏、南華;玉溪地區(qū)的新平;思茅地區(qū)的墨江、景谷、普洱、景東等7個地州的33縣市進行了野外實地調查。文賢繼、楊曉君、韓聯(lián)憲、楊嵐他們的調查第一次列出結果:17個縣市確定有綠孔雀,11個不詳,3個絕跡或者可能絕跡,兩個需要進一步核實;各個縣的累積數(shù)據為635~950只,加上分布數(shù)據不詳?shù)墓烙嫗?00~1100只。
在崇山峻嶺尋找綠孔雀,談何容易。學者一面實地調查一面翻閱歷史文獻,尋找綠孔雀的蹤跡。據文獻記載:綠孔雀在中國分布于云南(鄭作新,1987)和西藏東南部(尹秉高等,1993)?!对颇贤ㄖ?,明隆慶六年,1572》記錄,云南東南部的開遠、建水和文山縣曾有綠孔雀分布?,F(xiàn)代研究著作中,彭燕章、鄭寶賚、張帆、楊崴、文賢繼、楊曉君的研究中記錄云南省東南部的蒙自、金平、綠春、河口、彌勒、建水、石屏等7個縣有綠孔雀分布。另據當?shù)厝罕姺从吃诘嵛鞅钡蠎c州發(fā)現(xiàn)有綠孔雀。在1991年~1993年對綠孔雀分布現(xiàn)狀調查的基礎上,文賢繼、楊曉君、楊嵐他們于1995年4月~6月、11月~12月,以及1996年4月~6月又對云南東南部和西北部的12個縣市的綠孔雀分布現(xiàn)狀及保護情況進行了調查,實地考察了15個鄉(xiāng)村,訪問153人次。對綠孔雀的分布狀況進行了核實,為今后的綠孔雀的生態(tài)生物學研究和保護工作提供有史以來最詳細的資料。
第二次是2007年~2008年,2006年韓聯(lián)憲給做楚雄州哀牢山的長臂猿和鳥類調查的巡護隊講課,有人反應聽到綠孔雀的叫聲。于是韓聯(lián)憲帶著學生劉越強和同仁對雙柏縣恐龍河保護區(qū)自然保護區(qū)的綠孔雀狀況作了調查。他們在春季3月~5月份采用訪問、在聽聲站對綠孔雀的種群和分布作了20天調查。發(fā)現(xiàn)石羊江、小江河谷有8個群53~61只綠孔雀,綠孔雀主要分布在沿溪河的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里。2009年韓聯(lián)憲對綠孔雀2000年的分布重新做了整理,他認為綠孔雀至少分布于42個地點;在云南上個世紀1980年代后期,綠孔雀從5個縣消失;1990年代后期又從4個縣消失。當時他整理的數(shù)據僅僅有31個區(qū)域有分布,另外有兩個較遠的地點,他對綠孔雀的分布又做了數(shù)據更新。
第三次中國綠孔雀的保護現(xiàn)狀調查是在2014年~2017年。由于綠孔雀棲息地持續(xù)喪失、種群數(shù)量下降,被列為云南省極小種群拯救保護物種,進行重點保護和拯救。為了全面掌握中國綠孔雀的種群數(shù)量和分布現(xiàn)狀及其未知的生物學問題,自2013年開始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北京師范大學和昆明學院的科研工作者聯(lián)合開展了中國綠孔雀野外種群的數(shù)量、分布、棲息地利用、鳴叫行為、繁殖行為、食性和腸道微生物互作關系等的調查與研究工作,采用紅外相機監(jiān)測、聲譜分析、空間分析和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手段,以期通過全面綜合的研究揭示綠孔雀的瀕?,F(xiàn)狀和機制,為野外種群的就地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同時還與昆明圓通山動物園合作,進行籠養(yǎng)綠孔雀純系種群的篩選和繁育,以期建立純系的綠孔雀人工種群,為以后實施綠孔雀再引人,改善種群遺傳結構和向曾有分布但現(xiàn)已滅絕的適宜棲息地進行再引入工作,奠定前期基礎。
通過系統(tǒng)的調查結果表明,綠孔雀的棲息地類型有季風常綠闊葉林、思茅松林、針闊混交林、稀樹灌叢、荒地灌草叢、農田等。綠孔雀主要選擇喬木林、離水源和人為活動區(qū)較近、光照條件好,其中農田是其最主要的覓食場所。
2017年,楊曉君迫切地對各個社會群體訴說:綠孔雀因全球數(shù)量急劇下降和棲息地急劇縮小,自2009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評為瀕危(EN)物種。全球成熟可繁殖個體數(shù)低于兩萬只。綠孔雀曾經廣泛分布在云南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區(qū)。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主要在河邊季雨林和河灘上活動,雨季上到山區(qū)。1990年時云南尚有31個縣有綠孔雀分布,根據文賢繼第一次的調查,20世紀末中國綠孔雀種群數(shù)量約為800~1100只。但過去20年間多數(shù)綠孔雀分布地生境發(fā)生了巨大改變,很多地區(qū)的綠孔雀已經消失,即使在號稱“孔雀之鄉(xiāng)”的云南省西雙版納州也難覓蹤跡。
2013年至2016年,訪談結果顯示僅有16個縣可能有分布,且多為零星分布,即便是紅河流域殘存種群也存在隔離問題。云南現(xiàn)存綠孔雀數(shù)量不足500只,且數(shù)量呈下降趨勢。截至2016年,在恐龍河三個地點的系統(tǒng)調查顯示,恐龍河保護區(qū)內有綠孔雀成鳥59只,亞成鳥20只。在恐龍河固定活動范圍為海拔600~1100米地段。群眾反映在1990年??梢娒咳?~10只的綠孔雀,而現(xiàn)在每群多為2~4只。目前,全省綠孔雀有多少、在哪里,尚無明確結論。
歷次的調查表明,導致綠孔雀瀕危原因有:狩獵和人類生產活動的干擾、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非正常死亡(包括農藥中毒和流行?。⒌仄茐?、棲息地的島嶼化隔離影響以及自身繁殖率低等。綠孔雀最大的威脅是因食用包衣種子或農藥浸泡過的種子而中毒,其次是大面積天然林轉變?yōu)閱我黄贩N經濟林,以及基建導致的棲息地喪失。
科學家并非麻木不仁。楊曉君曾經給有關部門寫過報告,韓聯(lián)憲也不斷地向有關部門反應??茖W家得到的回復不太理想,他們極其傷心,怕綠孔雀沒有希望了。但他們還是一次又一次地走進山里,繼續(xù)做調查。他們認為,要做好應該做的事,到真正需要時才能拿得出數(shù)據。
科學家同時通過推動在地的民間鳥協(xié)一起努力。他們也會把傷害鳥的事件直接報告給保護部門,但處理起來也發(fā)現(xiàn)了問題。這邊剛打電話去了,那邊州、市保護部門馬上打電話來說:“xx老師,您不要告我們黑狀嘛,以后有這些事您直接跟我們說?!钡鶎訄?zhí)法很復雜,它涉及到森林公安和法院起訴等問題,即使是他們那些做保護區(qū)管理工作的學生也難以處理。有的狩獵者是因為打工老板跑了,沒有回家的路費就捕鳥賣錢,而具有憐憫心的執(zhí)法者還自己提供車費幫助他們回家。
科學家們,從鄭寶賚帶著學生韓聯(lián)憲、韓聯(lián)憲帶著學生劉越強;楊嵐帶著學生楊曉君,楊曉君又帶著學生吳飛、單鵬飛,還有文賢繼、羅愛東、徐暉、周偉等等,一代一代的學者不斷地鉆到的山溝里默默的觀察、記錄和積累,才留下了那么多寶貴的資料。
楊曉君說,這次他有了一定的信心,國家在抓生態(tài)文明,祁連山事件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在開會討論,終于有了發(fā)展的方向。他認為,民間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推動了綠孔雀保護的工作。
他說,科學家是憑著實證的知識來做判斷。保護不能憑著一腔熱血?!熬G孔雀的生活也是講究投入和產出的,在山上生活得那么好,山上求偶地方有了,沙浴的地方有了,開闊的地方,又有河溝,它干嘛不去飲水呢,非要下到河灘邊干嘛?因為上面針葉林太多了,找不到水,但山箐溝里有清泉水。只要把這幾個因素一解決,綠孔雀就一定能保存下來?!?/p>
保護需要靠大量監(jiān)測和科研來支撐,更需要在科研的基礎上跟社區(qū)互動制定保護措施。
韓聯(lián)憲對前來咨詢如何保護的玉溪觀鳥會的楊星說,野生動物管理的生態(tài)三要素:食物、飲水、隱蔽處所。實際上管理也好、保護也好,都是在圍繞這三個因素來做工作,這三個因素的問題解決了,這個物種就生存得順暢自然了。這三個要素哪一個被破壞了,那問題就出來了,看看它缺什么,我們補什么,這是它的要點,也就解決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