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申
京劇《女起解》中崇公道與路人對話,有臺詞:“凈剩下往熱河、八溝、喇嘛廟拉駱駝的啦?!边@個八溝,就是承德的平泉縣。自承德往東,有數(shù)條大山谷橫亙,本地稱溝,名字好記:頭二三四五六七,到八溝,逾90公里,就到平泉。平泉羊湯是一絕。我們來這都起早走高速,來了先吃羊湯燒餅,鮮香無比。
平泉建有契丹文化博物館,立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塑像。我去過多次,看內(nèi)中文物和史料,就覺得有一人的往事提得少些——其實此人在遼朝很重要。倘若不是她力挽狂瀾,耶律阿保機之后的契丹能否仿效中原行帝制,都很難說。這個女人就是述律平。
她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名為月理朵。書上說她很有政治遠見,有軍事才能,勇敢果斷過人。公元907年,遼太祖建立契丹國(太宗時改為遼),封述律平為“應(yīng)天大明地皇后”,公元926年,太祖死,她以皇后身份攝軍國事。
契丹在耶律阿保機之前是沒有皇帝的,聯(lián)盟可汗由八個部落酋長共議推選,三年選一次。這種制度的好處是可以廢庸推能,但另一個結(jié)果是引發(fā)混亂爭斗,相互殺伐。耶律阿保機學(xué)習(xí)中原改為帝制,世襲,使政權(quán)穩(wěn)定,卻也引起許多人的不滿,已經(jīng)發(fā)生的大反叛就有三次。他在位時尚且如此,現(xiàn)在突然歸天,一些人就蠢蠢欲動要恢復(fù)舊制。
如同干草遇火星,一旦點燃,后果無法收拾,就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不等別人行動,述律平先下手。在太祖的棺前,她以民族舊習(xí)“親近臣子應(yīng)追隨侍奉太祖”為由,命令一些有謀反傾向的人為太祖殉葬。然而,事情并非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么簡單。馬上就有趙思溫等元勛重臣表現(xiàn)不服,趙思溫在眾人面前反問她:“親近之人莫過于太后,太后為何不以身殉葬?”
這話問得很有道理。如果述律平回答不了,她的權(quán)威就將不復(fù)存在??梢韵胂?,這是多么觸目驚心的一幕:趙思溫問罷,所有人都靜靜地看著,看這個女人做何反應(yīng)。這個回答太難了,可開弓沒有回頭箭,如果不能鎮(zhèn)住趙思溫和他身后的人,不用別人再開口,她就得收回剛剛下達的命令。然后,那些不用殉葬的就會心中歡喜,并以輕蔑的眼光看著這個寡婦。
關(guān)鍵時刻,這個女人用左手拿起一把“金刀”——應(yīng)該是飾以黃金的刀,鋒利無比。我注意到書上寫她是左手執(zhí)刀,應(yīng)該是個左撇子吧,這在慣用右手的人看來很別扭。難道,她回答不出,要親手殺人嗎?或者被人問住,要殺自己?不,如果想自己陪先帝去,只能自縊或飲毒酒,豈能血淋淋地去陪;殺趙思溫?也不可能。人家只不過是向你發(fā)問,即便該殺,也得說出罪在哪里。
誰都沒想到的是:這個女人毫不猶豫揮起金刀,一刀下去,竟砍斷自己的右手。然后神情平靜,讓人放在太祖棺內(nèi),說道:兒女幼小不可離母,暫不能相從于地下,現(xiàn)以此手代之。
去一手,留一手,成“一把手”!趙思溫等人沒有辦法,懾服了。有一種說法是趙等全部為太祖殉葬,還有一種說法是眾皆甘受太后驅(qū)馭不動異心。而述律平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往下,殺氣收斂。重要的是,遼國統(tǒng)制由此得以傳繼,江山社稷免于崩裂。
成語“壯士斷腕”,借壯士手被毒蛇咬,斷腕以免毒散全身,比喻做事要當機立斷,不可遲疑。而當知道歷史上真有當眾斷腕之人,且是位皇后,不由得毛骨悚然——然后就明白何為“一把手”,“一把手”之所以有權(quán)威,可能就與這有關(guān)。
遇事猶豫不決,關(guān)鍵時無斷腕勇氣,難成真正的“一把手”。當然,這是指精神層面,不是真的用刀砍自己手腕。而當下改革攻堅,砥礪前行,遇到特別大的難題,有時還真得有壯士斷腕的勇氣不可!
(摘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