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過后,螺螄不再好吃了,但田螺依然美味。它比螺螄更大更壯,肉質(zhì)肥厚,如果只是簡單爆炒的話,吃口比不上螺螄。但改些做法,費點細功夫,那就不一樣了。
孔老夫子曾經(jīng)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話出自《論語·鄉(xiāng)黨》,后面還有八條“不食”,分別是:“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边@一度被傳成“美食圣經(jīng)”,但后來考據(jù)派出來掰謊,說孔夫子說的是對于齋祭時祭品的要求,而不是生活中的飲食常態(tài)。在生活中他并不是什么美食家。想想也是,一邊和弟子說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一邊又講究吃喝,這樣的孔丘估計很難成為一代宗師。
那書歸書,子曰過也就作罷,平常日子里確實是精細點才更有滋味。比如這田螺就是這樣。要想好吃,非得不厭細,慢下心思做道田螺塞肉,才是人間美味,書中再寫也是空。
田螺買回來要用老虎鉗夾掉尾巴,這步驟和螺螄一樣,馬虎不得,否則泥肚腸里全是垃圾。如今菜場里服務(wù)周到,好叫攤主幫忙弄,自己買回來折騰半天肯定會弄得手上打泡。十指連心,這種痛只有廚娘們自家曉得。去掉尾部的田螺買回來,一只只把肉挑出來洗干凈,再用牙刷把田螺殼一只只刷干凈。要當(dāng)心,不能用力過猛,否則把殼弄破了,就會破壞容器,進而影響整道菜的賣相。
挑出來的田螺肉剁碎,再加上肥瘦相間的肉糜一起拌勻。這和拌餛飩芯子一樣,要記得稍稍調(diào)點味道進去。到這里,你就好去泡杯綠茶喝上兩口歇歇,因為后面還有大工程要繼續(xù)。這種時節(jié),新茶上市,碧螺春也好,龍井也好,都是碧綠清香的,熱水上投,看著茶葉慢慢舒展開,喝上半杯就好繼續(xù)進廚房。
俗話說,三個手指頭捏螺螄。捏田螺也就用這點力道就夠了。一點點把拌好的田螺肉餡塞進殼里,要不多不少飽滿就好,一只一只又一只,再用上海的濃油赤醬的做法去燒,這樣的田螺才好吃。
一只田螺殼要擺弄三次才能燒成小菜,吃的時候還得捏起來,把塞進去的肉挑出來。這一釀一取,家常的滋味就在其中。我一直覺著和螺螄一樣,吃田螺塞肉也最好是在家里。田螺殼最上面的肉用牙簽可以挑出來,可那些轉(zhuǎn)彎里的就很難弄了。吃客們會先用根筷子把肉塞塞緊,再把螺殼倒過來,用力一吹,一整塊螺肉就正好落進碟子里。這種力氣活在家還好,在餐廳里上演實在不雅。
很小的時候就聽過田螺姑娘的故事,她能干善良,做點好事還是悄悄的,來無影,去無蹤。據(jù)說她是天河的素女,是個會飛的神仙??梢娺@天上的女神仙也得會廚藝,善家務(wù),凡間的技能一樣不能少。這故事出自《搜神記》,原文里田螺姑娘給那小生撞見后,只能飛回天庭,空留一殼在人間。這故事一傳十,十傳百,最后竟演化成田螺姑娘和小生有情人終成眷屬,惹得后世多少男人期盼著自己也能遇到這么位田螺姑娘,出得廳堂,下得廚房,還自帶嫁妝和身價了得的老丈人。
可惜故事終是故事,頂多只能算是個美好的愿景。只是要有田螺姑娘,總得先有一螺殼,而且得大,那小生也是精心養(yǎng)些時日后才有奇跡發(fā)生。如今春色正好,親,你是先去菜場還是超市呢,或是直接去轉(zhuǎn)角的新盤售樓處?童叟無欺,祝君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