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玉民,嚴夢穎,崔 潔,賈 方,張 潔,潘勇利
寶饒油田位于二連盆地吉爾嘎郎圖凹陷寶饒構造帶[1–2],油氣富集,目前共開發(fā)6個斷塊,總含油面積14.23 km2,地質(zhì)儲量 1 408×104t。J45–J303斷塊位于寶饒油田中東部,其中 J45斷塊地質(zhì)儲量為411.76×104t,可采儲量為107.51×104t,占總地質(zhì)儲量的26%,J303斷塊地質(zhì)儲量為119.16×104t,可采儲量為28.6×104t,占總地質(zhì)儲量的8.5%。油藏類型以層狀斷塊油藏為主,其次為構造巖性油藏[3–4]。
以標志層為主,沉積旋回對比為輔,分級控制、逐級對比、厚度為參考的劃分原則,選取標準井,確立標志層,劃分油組,斷塊內(nèi)以骨干井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對比,確保網(wǎng)狀閉合。再在油組劃分的基礎上進一步劃分小層,空間上對劃分結果驗證、調(diào)整,最后確保全區(qū)骨架剖面閉合。
第一標志層:目的層上方80 m處,在大套泥巖中發(fā)育一組含灰質(zhì)泥巖,電阻曲線呈現(xiàn)一組尖刀狀,是劃分油組頂界參考的主要標志。
第二標志層:騰二段Ⅲ3砂組粉砂巖與泥巖互層低阻段,自然電位平直,在10號與11號小層之間微電極曲線呈“U”形凹兜,為騰二段Ⅲ、Ⅳ油組的分界標志。
第三標志層:騰一段Ⅵ砂組底標志,電阻曲線呈三個刺刀狀尖峰形態(tài)。
在上述三個主要標志層的控制下,結合前人的研究,應用地層劃分對比方法,對J45–J303斷塊共108口井進行劃分。騰格爾組騰二段目的層位劃分為Ⅲ、Ⅳ兩個油組,細分為6個砂層組,25個小層。騰一段目的層位直接劃分 6個砂層組,共 21個小層。最終在研究區(qū)搭建了12個砂層組共46個小層的等時地層格架。通過地層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區(qū)西南部地層存在沉積加厚區(qū),地層厚約70 m。
斷塊內(nèi)井距比較小,地震品質(zhì)較差,采取以鉆井資料為主的構造研究方法。在完成地層對比的基礎上,開展地震精細標定與解釋,完成 J45、J40、J46、J46、J58、J45、J140、J307共8口井的標定工作,通過鉆井對比與地震解釋相結合,構建剖面上的斷層組合模式,最后進行斷層平面組合的合理性分析。共完成騰二段Ⅲ油組頂面(1號小層頂面)、騰二段Ⅳ油組頂面(14號小層頂面)、騰二段Ⅳ1砂組底面(17號小層底面)、騰一段Ⅱ砂組頂面(29號小層頂面)、騰一段Ⅲ砂組頂面(32號小層頂面)、騰一段Ⅳ+Ⅴ砂組頂面(36號小層頂面)6個油組、砂組的頂面構圖。
研究區(qū)整體構造形態(tài)為被多條斷層切割的斷階式斷裂系統(tǒng)。寶饒斷層下盤地層向北西西傾,整體為寬緩鼻狀構造。北部地層產(chǎn)狀較緩,地層傾角約7°;南部地層產(chǎn)狀較陡,地層傾角約14°。寶饒斷層上盤地層北傾,傾角約 11°,構造高點位于 J46井附近。通過地質(zhì)分層結合三維地震資料,對研究區(qū)斷層及平面組合進行了研究,落實斷裂體系兩組,一組為北東向斷裂,另一組為近東西向斷裂。
北東向斷層延伸距離較長,規(guī)模較大,中部的寶饒斷層為主斷層,在平面上貫穿整個研究區(qū),縱向上切穿整個騰格爾組,活動時間長,其余斷層延伸距離較短;東西向斷層延伸距離相對較短,規(guī)模較小,活動時間短,縱向上切穿層位較少。在兩組斷層中,北東向斷層發(fā)育較早。
研究區(qū)內(nèi)共發(fā)育有7條斷層,其中邊界斷層 1條,內(nèi)部斷層6條。為方便描述,對斷層進行了編號(圖1)。
圖1 寶饒油田J45~J303斷塊騰二段Ⅲ油組頂面構造
1號斷層為主斷層,即寶饒斷層,是控制 J45、J303、J38構造的主要斷層。通過地震剖面對比追蹤解釋,斷層貫穿研究區(qū)沉積地層及基底,北部斷距較大,南部斷距較??;淺層斷距小,深層斷距大??v向上深層和淺層斷面陡,中間斷面平緩,斷面形態(tài)呈“座椅”狀(圖2),從構造剖面上也進一步佐證了“座椅狀”斷層的認識。
圖 2 寶饒油田 J45~J303斷塊 J45—J148—J40—J46—J86—J46—J58井地震剖面
2號斷層與1號斷層傾向相同,深層被1號斷層削截,平面上在研究區(qū)中北部與1號斷層交接。3,6,7號斷層為1號斷層的派生斷層,這三條派生斷層的斷距都很小,斷層延伸距離短,在800 m左右。3號斷層走向同為北東向,斷到25號小層;6號斷層走向近南北向;7號斷層走向為近東西,斷到17號小層號。4號斷層與2號斷層交接,走向大致一致,但傾向相反。5號斷層與4號斷層傾向相同,走向也為北東向。1,2,4,5四條斷層形成地塹式斷裂系統(tǒng)。
通過鉆井對比與地震資料的精細標定,落實了古斷層。鉆遇該斷層的井與斷層的距離為77~122 m,表現(xiàn)為中部深度斷距大,深層和淺層斷距落差小的特點。古斷層深層切穿潛山頂面,向淺層逐漸消失在騰一段頂部27號小層附近。
圖3是原構造圖,原方案認為研究區(qū)主要發(fā)育三條北東向及兩條西北向的大斷層。通過對比現(xiàn)構造圖(圖1)可以看出,大的構造格局不變,是受寶饒斷層控制的寬緩鼻狀構造。通過落實斷距,發(fā)現(xiàn)J306井斷距為 28 m,J45~J156井斷距為 40 m,J45~J153井斷距為56 m,而J45~J147井斷距高達94 m。因此認為是1號斷層與6號斷層共同作用導致J45~J147井產(chǎn)生如此大的斷距, 遂將 J45~J147井區(qū)斷層組合進行調(diào)整,由原來的兩條平行斷層組合調(diào)整為相交斷層模式。另外通過地層對比,新增J307斷層,即4號斷層。
圖3 寶饒油田J45~J303斷塊騰二段Ⅲ砂組頂面原構造(據(jù)前人研究)
前人研究認為在騰二段Ⅳ1砂組和騰一段Ⅰ砂組之間存在不整合。但本次研究認為,在騰二段Ⅳ1砂組和騰一段Ⅰ砂組之間并不存在不整合。首先通過查閱大量錄井及地質(zhì)資料,并沒有在騰二段Ⅳ1砂組和騰一段Ⅰ砂組之間的地層上找到與不整合相關的標志[5–6]。其次通過圖4可以看出,若將騰二段Ⅳ1砂組和騰一段Ⅰ砂組之間解釋為不整合,而在J45–32井上的地層分層顯示騰二段Ⅳ1砂組之下還有騰二段Ⅳ2砂組和騰二段Ⅳ3砂組,與騰一段Ⅰ砂組是連續(xù)的,并不符合不整合的定義[7–8]。另外從圖5可以看出,前人認為在17號小層之下存在不整合,然而 J302井和 J45~J142井之間僅兩個井距,兩口井的層位卻相差28 m,這里用不整合來解釋也是不合理的。
那么 J45–39、J302、J45–151 井顯示的地層“不連續(xù)”又作何解釋呢?既然不是不整合導致的,一般會認為是斷層導致的地層“缺失”。通過對古斷層兩邊井區(qū)作兩個環(huán)形的連井地層對比剖面發(fā)現(xiàn),古斷層下降盤的地層包括騰二段Ⅳ2砂組和騰二段Ⅳ3砂組,地層連續(xù),不存在斷失,對比關系非常好。古斷層上升盤環(huán)形井區(qū)的地層均為騰二段Ⅳ1砂組和騰一段Ⅰ砂組的直接接觸,如果此時解釋為“地層缺失”,那么就只有解釋為此處存在斷層。然而在構造地質(zhì)學上,并沒有“環(huán)形斷層”一說。古斷層上升盤連片的井都是騰二段Ⅳ1砂組和騰一段Ⅰ砂組的直接接觸,在沒有不整合也沒有斷層的情況下,本文認為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地層缺失”,僅僅是由于古斷層下降盤地層加厚而誤認為其它所有井也應該有騰二段Ⅳ2和騰二段Ⅳ3砂組。本文推斷認為古斷層下降盤地層加厚是因為古斷層活動導致的沉積加厚,騰一段下部烴源巖生成的油氣沿斷層側(cè)向運移,形成上下盤兩個油藏,斷層北部油藏較斷層南部油藏油水界面高近70 m[9–10]。應用沉積加厚的觀點,合理解釋了油藏東西油水界面不統(tǒng)一的問題(圖 6)。
圖 4 J45–32—J45–34—J45–39—J302—J45–151地層對比
圖5 J302—J45–142井單井對比
(1)研究區(qū)整體構造形態(tài)為斷層控制的寬緩鼻狀構造,其中1號斷層在剖面上呈現(xiàn)“座椅”狀,寶饒“座椅狀”斷層不僅控制了上盤油氣富集程度,而且通過動態(tài)驗證,表明下盤井對應層位見效特征明顯,證實了構建該斷層模式的正確性。
圖6 J45~J303斷塊J45–55—J45–38—J45–140—J45–147井油藏剖面
(2)根據(jù)寶饒“座椅狀”斷層的新認識,提出構造高部位部署側(cè)鉆更新井2口,同時實施注采轉(zhuǎn)換,達到沿斷棱處挖潛剩余油潛力的目的。通過古斷層控藏的新認識,摸清油藏控制因素及油水分布情況,取消了南部斷塊向西進一步滾動部署井位的建議,在低油價的市場下,控制了鉆井投資風險。
參考文獻
[1] 吳孔友,郭志強,田輝,等.吉爾嘎朗圖凹陷寶鐃斷層的構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J].新疆石油學院學報,2003,15(1):16–20.
[2] 劉昌毅.二連盆地吉爾嘎朗圖凹陷寶鐃構造帶構造特征及其控藏作用[J].油氣地質(zhì)與采收率,2006,13(3):35–38.
[3] 降栓奇,司繼偉,趙安軍,等.二連盆地吉爾嘎朗圖凹陷巖性油藏勘探[J].勘探實例,2004,9(3):46–53.
[4] 余小林,楊會麗,祖志勇,等.二連盆地吉爾嘎朗圖凹陷勘探實踐及勘探方向[J].中國石油勘探,2013,18(6):51–55.
[5] BATES R L,JACKSON J A.Glossary of geology[J].Falls Church,Virginia: American Geological Institute,1980:794–800.
[6] 何碧竹,焦存禮,許志琴,等.不整合結構構造與構造古地理環(huán)境[J].巖石學報,2013,29(6):2185–2195.
[7] 劉澤容,信荃麟,鄧俊國,等.斷塊群油氣藏形成機制和構造模式[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8:76–82.
[8] 呂延防,付廣.斷層封閉性研究[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2:123–150.
[9] 任艷,趙洪,邵宇藍.南黃海盆地北部坳陷北凹構造特征與圈閉類型[J].石油地質(zhì)與工程,2017,31(6):26–30.
[10] 丁可新.東辛油田營14復雜斷塊油藏構造建模技術應用[J].石油地質(zhì)與工程,2010,24(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