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16世紀末至17世紀,席卷歐洲大陸的巴羅克文化對英國文學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這一時期的英國文學表現(xiàn)了鮮明的巴羅克特征?!队?6、17世紀巴羅克文學研究》系統(tǒng)梳理了16、17世紀英國文學與巴羅克文化之間的復雜關系,從總體論、作家論和影響論三個方面探究了英國巴羅克文學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和對現(xiàn)代作家的影響,對研究英國巴羅克文學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關 鍵 詞】16、17世紀;英國巴羅克文學;巴羅克文化;重新評估
【作者單位】郗楊,信陽農(nóng)林學院外國語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6.026
巴羅克文化以視覺藝術著稱,16世紀末至17世紀在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國等歐洲國家盛行,涌現(xiàn)了一批以貝爾尼尼、波爾特和倫勃朗等為代表的杰出巴羅克藝術大師,他們打破古典主義的藝術原則,以大膽的想象和激情在建筑、雕塑和繪畫等領域給人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與此同時,歐洲大陸國家的許多詩人和作家不再恪守古典主義的清規(guī)戒律,而采用張揚的個性、夸張的風格、多變的敘事和自由的創(chuàng)作等手法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鞍土_克”一詞源于葡萄牙語“barroco”,意為“不合常規(guī)”,特指各種外形有瑕疵的珍珠。在19世紀之前的藝術批評中,“巴羅克”常常與“變形”“荒誕”和“怪異”等術語聯(lián)系在一起,直到瑞士藝術史學家海因希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杰作《文藝復興與巴洛克》對巴羅克給予積極正面的評估之后,“巴羅克”才以合法身份進入歐洲藝術殿堂。19世紀20年代,巴羅克視覺藝術和音樂藝術在德國掀起一陣研究熱潮,巴羅克藝術也順勢在美國得以廣泛傳播,然而巴羅克文學依然沒有受到關注。直到當代頗有影響力的美國文學理論家雷內(nèi)·韋勒克改變了這一狀況,他在20世紀50年代前后撰文討論歐美學界對巴羅克文學研究的是是非非,巴羅克文學也借此名聲大噪,獲得西方的廣泛關注,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出現(xiàn)了研究歐洲巴羅克文學的小高潮。
與國外相對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相比,國內(nèi)對巴羅克文學的研究相對滯后。大陸學者張世華在20世紀80年代對巴羅克文化進行了概括性的介紹,他指出,17世紀意大利詩人馬里諾的詩歌及散文作品中蘊含豐富的巴羅克文化特征。這一時期,“巴羅克文學”作為術語首次出現(xiàn)在國內(nèi)。我國杰出的外國文學和比較文學學者、西方文學翻譯家楊周翰教授(1987)指出巴羅克概念用于17世紀歐洲文學研究的可能性,認為巴羅克文學不僅涉及藝術風格,還與心理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哲學和修辭文化等相關。此后,國內(nèi)學者葉廷芳也撰文指出國內(nèi)對巴羅克研究的缺陷與不足。20世紀90年代末期,李賦寧主編的三卷本《歐洲文學史》中提到“巴羅克”,這是“巴羅克” 第一次出現(xiàn)在由大陸學者編纂的歐洲文學史著作中。巴羅克文學是17世紀歐洲重要的文學現(xiàn)象,盡管李賦寧教授在討論17世紀英國文學時指出,英國詩人克拉肖的作品代表了英國詩歌的巴羅克風格,然而國內(nèi)學者編著的英國文學史似乎對此并不認可,避而不談巴羅克文學,而“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伊麗莎白時期文學”和“王政復辟文學”等常常成為16、17世紀英國文學的代名詞或者標簽。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國16、17世紀巴羅克文學研究》出版之前,國內(nèi)尚且沒有一部專門研究16、17世紀英國巴羅克文學的著作。
《英國16、17世紀巴羅克文學研究》是由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劉立輝撰寫的以英國巴羅克文學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專著,2016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規(guī)劃評審組專家、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文旭教授為該書作序。該書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英國十六、十七世紀巴羅克文學研究”的資助。劉立輝教授在詳細考察巴羅克文化和國內(nèi)外巴羅克文學研究現(xiàn)狀的基礎上,系統(tǒng)梳理了16、17世紀英國文學與巴羅克文化之間的復雜關系,進而從視覺藝術、時間主題和身體敘述等方面揭示這一時期英國文學鮮明的巴羅克特征,深入挖掘英國作家多恩、彌爾頓和馬維爾等代表作中的巴羅克元素,最后概括總結(jié)了 文學對現(xiàn)代作家狄金森和艾略特等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該書對研究英國巴羅克文學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類型學意義。
一方面,該書是一部典型的學術專著。在嚴肅的學者眼中,著書立說常常是一件非常艱辛的工作,就像科學研究的系統(tǒng)工程一樣,既要細致入微,又要宏闊之至?!队?6、17世紀巴羅克文學研究》是劉立輝教授在2007年獲批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礎上完成的鴻篇巨制。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還得到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并去英國劍橋大學訪學(2015),獲得了與國際學者交流學習的機會,擁有了更加寬闊的研究視野,這些對著作的編纂和完成都大有裨益。該書還是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文旭作為總主編的“外國語言文學研究學術論叢”的系列成果之一。此套叢書的學術性和專業(yè)性強,覆蓋語言學、翻譯、外語教學和外國文學等學科領域,有十分濃厚的學術氣息。這套叢書包括文旭的《語言的認知基礎》、段蕓的《言語行為語力的認知語言學研究》、楊濤的《外語學習倦怠與動機關系研究》、羅益民的《天鵝最美一支歌:莎士比亞其人其劇其詩》、胡蕾的《公共領域視野里的社會批評——菲利普·羅斯小說研究》和肖開容的《認知視角的中國古詩英譯研究》等20余部專著。
另一方面,該書是作者前期研究成果的系統(tǒng)總結(jié)。一部著作的出版凝結(jié)了作者多年研究的心血,劉立輝教授2007年在論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過程中開始關注、考察和研究英國巴羅克文學,并順利獲得立項,此后便展開了對16、17世紀英國巴羅克文學的研究工作。2008—2016年間,他在外語類權威期刊上發(fā)表了與巴羅克文學相關的研究論文超過14篇,而其中多篇論文經(jīng)過修改、加工演變成為著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17世紀英國詩歌的巴洛克視覺化特征》(《外國文學評論》,2012)成為第二章主要內(nèi)容;《英國巴羅克時期詩歌的時間內(nèi)在化構建》(《外國文學》,2014)是第三章的內(nèi)容;《多恩詩歌的巴羅克褶子與早期現(xiàn)代性焦慮》(《外國文學評論》,2015)演變?yōu)榈谖逭碌闹饕獌?nèi)容等。
眾所周知,每一時段的文學都是那個時期文化史、思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都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政治氣候和文化環(huán)境。無論是政治的力量,還是經(jīng)濟的力量,抑或是文化的力量都會不同程度地作用于社會,作用于文學,也就不可避免地催生和滋育新的文學表達。與作家研究、理論研究和流派研究相比,斷代史研究要復雜很多,文學斷代史往往截取和選定某一個歷史時段,尤其是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的時段進行考察,是一種綜合的、相對集中和相對深入的文學研究。作者對英國16、17世紀巴羅克文學的考察與研究具有清晰的思路,整部著作洋洋灑灑四十余萬字,主要從總體論、作家論和影響論三個方面構建脈絡框架,又從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英國作家作品中窺探鮮明的巴羅克特征。
該著作第一部分為總體論,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總體考察了巴羅克與16、17世紀英國文學的復雜聯(lián)系,概述了英國文學的巴羅克特征。作者在第一章首先從總體上敘述了巴羅克文化與英國文學的內(nèi)在關聯(lián),指出巴羅克為英國文學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并從詩學淵源方面探究英國巴羅克文學的理論來源,從文化交流、詩學理想和文學傳統(tǒng)等方面追根溯源。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從視覺藝術、時間主題和身體敘述三個方面討論英國文學的巴羅克特征,比如,在論述17世紀英國巴羅克詩歌的第一大特征——視覺化時指出,17世紀,英國詩歌找到了語言對等物——視覺媒介并有效地表現(xiàn)了視覺媒介力圖傳遞的內(nèi)涵,這些都要歸功于巴羅克視覺藝術和詩歌藝術的完美契合。正如作者所言,“如果說英國17世紀詩歌是一個璀璨的星空,巴羅克視覺化修辭就是其中一顆增光添彩的明星”。其次,時間書寫是英國巴羅克詩歌的第二大特征。巴羅克詩歌中的時間是一種表現(xiàn)內(nèi)在體驗的詩語符號,時間書寫貫穿著強烈的主題意識,悲觀的世俗時間感受和積極的宗教時間體驗相輔相成,體現(xiàn)了巴羅克詩人的心智狀態(tài)。也正是巴羅克詩人對待和處理時間的態(tài)度和行為與現(xiàn)代主義作家十分接近,所以從某種程度上,巴羅克對現(xiàn)代主義作家的影響是有章可循的。最后,身體敘述是巴羅克文化語境的第三大特征,人的身體不僅具有生物屬性,更帶有濃厚的社會文化屬性,與宗教、神話和社會生活等密切聯(lián)系。巴羅克文學為了追求不一樣的審美效果,常常使用怪誕的手段來實現(xiàn),源于葡萄牙語的“巴羅克”本身就是“怪誕”的代名詞。巴羅克文學不再追隨古典主義式的英雄人物,轉(zhuǎn)而偏愛反英雄式的人物,比如,福斯塔夫就是巴羅克反英雄式人物中無賴漢、傻瓜的代表。
著作第二部分為作家論,包括第五章至第九章,重點探討了英國作家多恩、彌爾頓、馬維爾和克拉肖等人作品中的巴羅克元素。首先,作者以英國文學界頗有代表性的作家為例深入分析了他們作品中蘊含的巴羅克特征。比如,多恩常被學界譽為英國玄學派詩人,但是他的作品深受巴羅克文化的影響,無論是主題表現(xiàn)還是文體風格都顯現(xiàn)了鮮明的巴羅克文學特征。其次,作者在分析彌爾頓時,以他的代表作《失樂園》為例進行解讀,指出彌爾頓的《失樂園》《力士參孫》和《時間頌》富有濃厚的巴羅克精神和藝術特征?!妒穲@》大量采用悖論敘述,突破了古典主義的工整、對稱原則,顯得復雜多變,另外還設置了宏大的巴羅克舞臺場景,構建了一個變動不居而又對比鮮明的巴羅克世界。最后,作者在分析馬維爾詩歌時指出馬維爾在時間的處理方面具有典型的巴羅克風格,不是采用單線書寫,而是采用了復雜多變和充滿矛盾的風格。這些都與他所處的巴羅克文化語境有密切關系,巴羅克的時間書寫增強了馬維爾詩歌在哲學、宗教和內(nèi)涵方面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著作第三部分為影響論,包括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主要討論了英國巴羅克文學的現(xiàn)代影響。該書以美國19世紀詩人艾米麗·狄金森和20世紀現(xiàn)代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艾略特為案例,對他們創(chuàng)作中的巴羅克元素進行分析,顯示了英國巴羅克文學對現(xiàn)代文學的影響。比如,作者考察到狄金森曾經(jīng)閱讀過英國16、17世紀重要作家作品時,認為他很可能接受了巴羅克文學所表現(xiàn)的偏離古典主義世界觀和藝術風格,這也使得他的作品中沒有了古典主義的蹤影。狄金森富有懷疑論、整體性和動態(tài)化的世界觀充滿了巴羅克色彩,巴羅克強調(diào)日常情感體驗的重要性,從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狄金森,這種情感體驗成為狄金森詩歌的巴羅克內(nèi)核。狄金森在詩歌創(chuàng)作目的和語言修辭上表現(xiàn)了對古典主義的偏離和對巴羅克傳統(tǒng)的親近。概而言之,狄金森在世界觀、情感體驗、創(chuàng)作目的和語言使用方面表現(xiàn)的巴羅克印跡都充分說明了巴羅克文學對狄金森的深刻影響。
巴羅克文學真實呈現(xiàn)了16、17世紀英國的文化思想、宗教意識和文學思潮,反映了那個時期的英國文學面貌,為研究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提供了新信息和新視角?!队?6、17世紀巴羅克文學研究》屬于斷代史研究,首次使用英國巴羅克文學來描述這一時期英國文學的重要現(xiàn)象,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國內(nèi)英國文學研究的不足。傳統(tǒng)觀點認為使用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伊麗莎白時期文學和王政復辟文學等術語來概括16、17世紀英國文學顯得簡單籠統(tǒng)化,并不能概括這一時期英國文學的特征。當然,將這一時期所有英國文學作品都貼上巴羅克文學標簽顯然也是不太妥當?shù)模阌怪靡?,如果沒有巴羅克,這一時期的英國文學就不會那么精彩紛呈。巴羅克時期是一個從文藝復興走向新古典主義的過渡時期,巴羅克文學與古典文學并行存在,很多英國作家充滿了雜糅性,既有古典主義的基因,又有巴羅克基因,這無疑豐富了英國文學的表現(xiàn)手法??偠灾土_克確實為我們研究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文學提供了新視角,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16、17世紀英國復雜多樣的文學特性。
通過對英國16、17世紀巴羅克文學的透視與調(diào)查,該書增強了讀者對現(xiàn)當代西方文學的理解。巴羅克藝術對后世藝術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波及現(xiàn)代主義文學和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許多現(xiàn)當代作家都坦言巴羅克藝術對他們產(chǎn)生了影響。國內(nèi)外學界對16、17世紀英國文學特征的表述相對模糊,或者說忽視了這一時期英國文學濃厚的巴羅克特征。英國巴羅克詩歌拋棄了藝術作品應該追求比例和平衡的美學原則,而是更關注作者內(nèi)心的召喚,從客體呈現(xiàn)到主體書寫,從模仿到表現(xiàn),從外部世界到內(nèi)在一隅的轉(zhuǎn)化,而這些特征中許多都與現(xiàn)代主義甚至是后現(xiàn)代主義有交集。所有這些典型的巴羅克特征能讓我們更加清晰地了解那段被人遺忘的英國文學史,巴羅克對古典主義的背叛精神為我們理解現(xiàn)代主義,甚至是后現(xiàn)代主義增添了新的理解維度和視角。
總之,《英國16、17世紀巴羅克文學研究》是一部研究英國16、17世紀巴羅克文學的學術專著,系統(tǒng)梳理了16、17世紀巴羅克與英國文學的復雜聯(lián)系,既細致入微,又宏闊之至地考察了英國文學的巴羅克特征,深入討論了多恩、彌爾頓和馬維爾等英國作家代表作品中的巴羅克元素,概括總結(jié)了英國巴羅克文學對現(xiàn)代作家的深刻影響。該書首次使用巴羅克文學來概括這一時期英國文學的特征,適合高等院校外國文學與中國文學專業(yè)師生、普通文學愛好者和西方文藝愛好者閱讀和研究使用。
|參考文獻|
[1]虞建華.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文學斷代史研究之我見[J]. 外國文學研究,2004 (5).
[2]劉立輝. 英國16、17世紀巴羅克文學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