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紅梅 劉東臨
摘 要:冬小麥在我國的糧食種植中具有非常關鍵的地位,在北方地區(qū)的糧食生產(chǎn)中占有很重的比例。想要實現(xiàn)冬小麥的高產(chǎn),必須了解冬小麥的習性,從品種選擇、修整土地、合理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多方面入手,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借助科學技術手段進行規(guī)范化種植,實現(xiàn)冬小麥的穩(wěn)定高產(chǎn),促進糧食經(jīng)濟的發(fā)展。
關鍵詞:冬小麥;旱地;高產(chǎn);栽培技術
1 冬小麥及旱地小麥的相關介紹
旱地小麥,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依靠自然降水栽培小麥。這類地區(qū)小麥全生育期降水少,缺乏灌溉條件,小麥生長全靠自然降水,其產(chǎn)量的高低與生長年度降水多少及降水的適時程度關系密切。中國的旱地小麥主要分布在東北西部、華北北部、西北、內蒙古以及青藏高原。這些地區(qū)小麥全生育期降水為150~250毫米,如果田地制宜地采用相應的耕作栽培措施,旱地小麥也能獲得較好收成。在國家退耕還林的政策大背景下,目前旱地小麥已經(jīng)極少種植。只有西北甘肅古浪縣一帶,紅禿頭旱地小麥作為一種特產(chǎn)還有少量種植。
2 旱地冬小麥栽培技術探討
2.1 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
冬小麥應選擇早熟、高產(chǎn)、抗病力強的品種,目前西充縣推廣品種主要為川農(nóng)27、內麥836、川麥58等。品質優(yōu)良的種子應當是純凈、飽滿、整齊、無病蟲、生活力強、發(fā)芽整齊、發(fā)芽率高的種子。
為了改善種皮通透性,增強酶的活性,促進新陳代謝作用,減少附著的病菌蟲卵,提高種子的發(fā)芽率和發(fā)芽勢,一般在播種前將種子曝曬3~5 d。并用藥劑浸種:一是在粉銹病常發(fā)區(qū),用15%粉繡靈可濕性粉劑1.5 kg/hm2拌種子150 kg,噴濕種子拌種20 min后方可播種。二是用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187.5 g/hm2拌種子120 kg,噴濕種子15 min后方可播種。
2.2 修整土地
為幫助土地存水儲肥,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可以利用微生物的蠕動,幫助土地增加養(yǎng)分,耕地時至少要深達20cm。全過程要保證按時播種,還有備地要盡可能深厚,營造適宜種植的土地緊密度。
茬地盡可能三耕三耱,夏茬地每年至少翻2次。陰濕地多雨時節(jié)應禁止犁耕,避免將土地變成泥條。對于犁耕使土地過散的,應進行壓實,避免影響秧苗過冬。立秋后立即耙耱保墑,雨水初降馬上耱,旱季要反復耱,要達到松散平整,上軟下硬、無突起、墑情足的標準
2.3 精細播種
雜草要除凈,耕、挖、耙要平、細,深度一般約20 cm,才不影響出苗率。播種推廣“小窩疏株密植”技術,能促進播種質量規(guī)范化、精細化,利于保證苗全、苗勻、苗壯,增加穗數(shù),協(xié)調群體與個體發(fā)育關系,是小麥生產(chǎn)上奪高產(chǎn)的一條有效措施。這種播種方式的好處是能提高播種質量,行窩距、播深、播量都可基本控制,露籽、深籽、叢籽顯著減少;便于集中施肥,肥效較高。因此,出苗率高,能較好做到苗全、苗齊、苗勻、苗壯,群體分布合理,個體發(fā)育良好,無效分蘗少,次生根發(fā)達,抗倒力強,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根據(jù)土質情況,在砂質壤土上推廣條溝點播和連窩點播,河壩地砂壤土推廣機播“三、六”工程,用種8~10粒/窩,套作達22.5萬窩/hm2,用種90 kg/hm2左右,基本苗150萬~180萬根/hm2,人工用土覆蓋好種子,保證出苗率。
2.4 田間管理
冬小麥出苗后,及時進行查苗補苗。若發(fā)現(xiàn)缺苗,可采用澆底水或浸種催芽的方法將苗補齊。冬小麥三至四葉期進行第2次疏密補稀,以疏開疙瘩苗,栽苗后澆水1次,確保所補麥苗早發(fā)趕齊。對可能倒伏的麥田,在起身后拔節(jié)前用多效唑等按使用說明均勻對麥苗進行噴灑。注意小麥化控必須在拔節(jié)前進行,否則起不到應有的預防效果。對麥田進行深中耕,以防倒伏,一般在返青前或返青初期進行,可切斷部分根系,減少養(yǎng)分和水分吸收,抑制無效分蘗,提高小麥抗倒伏能力。
2.5 肥水運籌
施足底肥,可施充分腐熟的優(yōu)質農(nóng)家肥22.5~30.0 t/hm2、純氮120 kg/hm2、五氧化二磷90~150 kg/hm2,同時增施羊糞等熱性有機肥。一般在冬小麥拔節(jié)期進行追肥,以追施氮肥為主,施用量總施肥量的50%~70%。若小麥長勢旺盛可適當晚施,并減量;弱苗麥田追肥要提前至返青期,最好在返青期和孕穗期追肥2次。追肥方法一般為隔行串施,深度7~10 cm。也可采用0.5%~2.0%尿素、磷酸二氫鉀、微肥等葉面噴肥,噴施時間一般在8:00之前、17:00之后。適時澆好凍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進行,此時日平均氣溫在3~5 ℃,夜凍晝消。若澆水過晚,天氣寒冷,地面容易結冰,易導致麥苗窒息死亡;澆凍水后,一定要在墑情適宜時及時劃鋤,以破除板結,保持墑情。重施拔節(jié)肥水,澆透孕穗水,澆好灌漿水(一般在小麥揚花后10~15 d進行)。后期澆水應及時關注天氣預報,避免在大風天氣澆水。對有倒伏危險的麥田,增施磷鉀肥,推遲施氮肥,追肥澆水時間可推遲到拔節(jié)期。
2.6 合理引水灌溉
正確的灌溉技術是保證麥田合理用水,把水適量及時送到田間,使灌水田塊受水均勻,既不產(chǎn)生地面流失、 深層滲漏等現(xiàn)象,又不破壞土壤結構,從而達到經(jīng)濟合理用水,提高產(chǎn)量的目的。 目前,麥田灌溉主要有三種方式:地面灌溉、噴灌和滴灌。
(1)地面灌溉
麥田畦灌是我國勞動人民精耕細作創(chuàng)造的灌水方法。 畦灌是在平整土地的基礎上,在田間筑起土埂,分隔成若干個長方形或正方形的畦,水從灌水壟溝引入畦內,在地面上形成很薄的水層,并沿地面的縱坡方向流動,在流動過程中逐漸濕潤土壤,達到提高土壤含水量的目的。
(2)噴灌
噴灌是利用專門的設備,將有壓水流噴射到空中,并散成水滴進行灌溉。該技術始于 20 世紀 70年代,是一種先進的灌溉技術,其主要特點是節(jié)水。 據(jù)研究,采用噴灌技術一般比地面灌溉省水 20%~40%,且噴灌不破壞土壤結構;而且噴灌適用范圍廣,不僅適用于平原灌溉,而且對山區(qū)、 丘陵和地面起伏、難以平整的土地尤為適宜。
(3)滴灌
滴灌是利用一套設備將水加壓、 過濾,通過各組管道與滴水裝置(滴頭)將水或溶于水中的化肥液體均勻而又緩慢地滴入至作物根部附近土壤,使作物主要根系活動層的土壤,經(jīng)常保持在適宜于作物生長的土壤濕度下。
2.7 病蟲草害防治
開春后,氣溫回升,小麥的葉銹病、麥蜘蛛、蚜蟲相繼發(fā)生,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做到蟲藥對路,交叉用藥,病藥對口,早防早治,又防蟲又防病[3-4]??捎?5%吡蟲啉三唑酮(葉病康)750~1 125 g/hm2,對水750 kg人工噴霧;或用15%三唑酮粉劑750 g/hm2,再加10%吡蟲啉300 g/hm2,人工噴霧。以上病蟲害嚴重的地塊,可以防治2~3次,藥劑任選1種交叉使用。
小麥抽穗開花以后,容易發(fā)生銹病、白粉病、赤霉病及蚜蟲等病蟲害??捎?5%吡蟲啉—三唑酮(葉病康)750~1 125 g/hm2對水1 500 kg,加15%吡蟲啉300 g/hm2,對水450 kg,人工噴霧防治?;蛴?5%粉銹靈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15%吡蟲啉300 g/hm2,對水450 kg,人工噴霧防治;對赤霉病,在抽穗開花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對水450 kg,人工噴霧防治效果好。
2.8 適時收獲
冬小麥的收割同樣影響著冬小麥的產(chǎn)量,還影響著冬小麥的質量。最適合的收獲階段是蠟熟末期到完熟期。冬小麥收割入庫太早,容易使冬小麥麥粒不飽滿,品質差。收獲地太晚,麥粒不但易脫落,而且易折桿。一旦遇上雨水天氣更容易導致穗上發(fā)芽,損失嚴重。
3 結論
綜上所述,想要實現(xiàn)冬小麥的穩(wěn)定高產(chǎn),不僅要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摸索冬小麥的生長特點,還要采取科學的技術手段,注重小麥的選種、精細播種、田間管理、肥水運籌、合理引水灌溉、病蟲草害防治等,最終增加冬小麥的產(chǎn)量,實現(xiàn)經(jīng)濟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陳靜. 淺談小麥高產(chǎn)栽培新技術[J]. 農(nóng)業(yè)開發(fā)與裝備. 2017(12)
[2]胡景梅. 冬小麥高產(chǎn)栽培技術[J]. 江西農(nóng)業(yè). 2016(21)
[3]黃玉琴.小麥高產(chǎn)栽培技術[J]. 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 2016(20)
[4]李德茹.小麥高產(chǎn)栽培技術[J]. 農(nóng)技服務. 2014(01)
[5]張召忠,李樹龍,宋英霞,宋宇岐.測土配方施肥的意義及原理[J]. 養(yǎng)殖技術顧問.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