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清朝后期,財政的崩潰使“舉國外債”成為一種風尚。不止中央向外國借款,地方同樣如此。文章以《清朝續(xù)文獻通考》為中心,主要探討清末地方外債的原因、債務類型和影響。
關鍵詞:清末;地方外債;原因;債務類型;影響
對于外債的起源,劉秉麟先生在《近代中國外債史稿》中提到:“(1)一八四二年,中英江寧條約中規(guī)定償補鴉片原價六百萬……作為商欠,由中國官為之償還;(2)一八五六年中英亞洛號事件發(fā)生,福州地方官;(3)一八六0年對英國之賠款;(4)一八六一年清軍軍餉……(5)一八六二年福建巡撫先后向英法各國商人兩次借款;(6)一八六五年向英國借……(7)一八六七年左宗棠向上海商人借……(8)一八七四年沈葆楨向外商借款;”等八種說法,其中第二、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種說法皆是以地方借款為外債起源。那么,根據《清朝續(xù)文獻通考》的記載,地方外債的起源來自于“六年(一八六七年),論左宗棠……于上海洋商借銀一百二十萬兩由關稅各項撥還等……。”
1 地方外債空前發(fā)展的原因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九月,清政府統(tǒng)一厘定官制,以戶部綜天下財賦,正名為度支部,原設的財政處并入。綜理全國財政和管理各省田賦、關稅、榷課、漕倉、公債、貨幣、銀行、會計事務。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為行“預備立憲”,發(fā)布清理財政章程,派財政監(jiān)察官駐各省,清理各省財政?!白院笮覠o大事,國力漸次……加鹽稅煙酒稅以及米糖等稅,名目繁苛,無所不至。而財用依然不足……”由此可以看出,清朝此時即使增加了許多的苛捐雜稅,收支也不平衡,財政赤字非常嚴重。那么,在這樣的背景下,地方外債流行起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中央財政赤字嚴重,清政府將需要償還的洋款和支付的賠款分攤到地方,由各省按期匯聚償還,導致地方財政日益困難,只能借外債以還外債。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中國開始走上了賠款的道路。而當時的清政府在財政方面,平時國庫的收入只能維持本國國內的行政運轉,遇到戰(zhàn)爭賠款等,就只能各處籌借商款,但是由于地方腐敗吏治,籌措商款的辦法根本行不通,《民國財政史》中提到:“但因政治上之腐敗與貪官污吏之故,弊端百出,因而終止?!睂然I款行不通,那么就只能向外借款了。
第二,施行新政,地方開支日益增加,而中央財款不足以支撐。朝廷頒行“預備立憲”,籌備訓練新軍。訓練新軍,就必須增加軍費開銷,然中央并沒有錢拿出來以備軍餉,地方籌備新軍官員就只能向外借錢了?!爸彪`總督袁世凱欲開內債之端,創(chuàng)為新法,募四百八十萬,許債權者以種種權利,必欲集事而終不能成,不得已由正金銀行借三百萬以實其言,后鄂皖諸省亦有仿行成效……為收支不相償而擔荷此巨額外債見象之險”。
2 舉借外債類型
2.1 實業(yè)借款。清末的政府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了,財政上更是如此,向外借款已經成為了政府和地方支撐財政的唯一方法,那么,每次借款都必須要有具體的名目。這個時候,以“振興實業(yè)”為理由的“實業(yè)借款”成為“流行”。政府以此為借口得到了美、法、英等國的大力借債。“度支部議奏:又度支部奏與北京花旗銀行會議,借款總數不逾美金五千萬元,年息五厘……擬定美英德法四國銀行借款合同二十一款,為畫一幣制及興辦擴充東三省實業(yè)事務之用,總數一千萬金鎊,利息五厘,折扣九五,還本以四十五年為期……”。而地方也巧立名目,各種實業(yè)借款層出不窮,下面我用一個簡單的表格[1]說明:
2.2 發(fā)展軍事及彌補虧空。當清政府沒有錢的時候,地方軍餉自然沒辦法發(fā)下來,而在這個封建王朝后期,地方勢力大力發(fā)展,他們養(yǎng)士兵的軍餉就是來自對外借款。再加上戰(zhàn)爭賠款需要地方承擔,地方財政壓力增加,而舉借外債來維持財政運轉就成為了這一時期的一大特點,同樣,用一個部分的表格來表現(xiàn):
2.3 鐵路借款。清朝后期大力修筑鐵路,但是,清政府修筑鐵路不是中央統(tǒng)一修筑,而是將路段劃分到地方,由地方行政機構組織修筑,這就導致了地方鐵路借款的普遍出現(xiàn),下面是個地方鐵路借款的一覽表:
地方借款類型層出不窮,如以“輕息”借款還“重息”借款,“又度支部奏議:江督(江南省及湖北?。┱堃暂p息議借重息還清略稱,……惟有先將重息短期之洋款設法全還,并籌余款……”;還有地方官員為發(fā)展地方軍隊實力,壯大自身力量,購買先進軍備、槍械等,更有甚者為發(fā)展經濟,借款聘請洋師。因此,清朝末年的地方外債類型繁多,數不勝數。
3 地方外債的影響
對于地方外債的影響,因為地方在舉借外債的時候,都是以地方某種稅收或者其他作為抵押,這樣就損害了地方財政主權。我們先來看一下賈士毅先生在《民國財政史》(下冊)中所編的地方外債一覽表: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各省舉借外債大多是以厘金稅收作為抵押,這就大大損害了稅收自主權。而且,以稅收作為抵押,使本就不寬松的財政越來越緊張,當地方財政與中央財政越來越緊張時,“巧立名目”的苛捐雜稅就越來越多。而且,從外債名稱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其中有因為還款而借款的名稱,也就是說,以債還債,利息滾利息,清政府陷入了一個永遠也還不清的局面。而各債權國正是通過這些債務,慢慢的將勢力滲透到清朝各地方,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危機。
清末地方外債蓬勃發(fā)展,使國家財政陷入了一片混亂。然而,這種局面是當時的清王朝無可避免的。度支部奏請管理混亂局面:“奏清理財政以統(tǒng)一財權為先務……,一、外債流弊,言之疚心,若準各部各省自為商辦,是放任仍舊,益茲其患。請嗣后各部各省必不得已募借外債,需由臣部出名訂借,各部各省領用,不得徑向外國訂借……”,然而,這個奏折卻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因為當時的清政府財政已面臨崩潰,皇權也日益衰落,相反,地方軍閥勢力崛起,中央對地方控制日弱,直到再也無法管控地方。這就是財政混亂引起的政治混亂,乃至于政權的消亡。
參考文獻
[1]劉秉麟.近代中國外債史稿[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2年.
[2]清朝續(xù)文獻通考,卷六十九,考八二六二
[3]同上,卷二十八,考八二四九
[4]楊蔭溥著.民國財政史[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85.08.
[5]清朝續(xù)文獻通考,卷六十八,考八二五一
[6]同上,卷七十二,考八二九一
[7]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清代外債史資料[G](1853-191上、中、下).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
譚雪(1993-),女,重慶潼南人,西華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中國史(近現(xiàn)代史)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