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書松
一、朱光潛先生的“推敲”
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5第二單元第8課)全文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5段)論述了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其中第5段舉出賈島“推敲”的故事,說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原文如下: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關系,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nèi)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姑舉一個人人皆知的實例。韓愈在月夜里聽見賈島吟詩,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勸他把“推”字改成“敲”字。這段文字因緣古今傳為關談,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說得好聽一點,都說“推敲”。古今人也都贊賞“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巴啤惫倘伙@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扒谩本惋@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里有人應門。他仿佛是乘月夜訪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diào)和些?!巴啤笨梢詿o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攪擾。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么妥當。究竟哪一種意境是賈島當時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現(xiàn)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問題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而在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diào)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在這段文字里,作者反復強調(diào)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強調(diào)語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強調(diào)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這個觀點抓住了語言的本質(zhì),抓住了推敲語言文字的本質(zhì),也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徑。朱光潛先生告訴我們,閱讀文學作品時,品味語言,要品味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寫作時,推敲文字,要從根本上調(diào)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務求透徹,情感務求凝練,這樣才能恰當?shù)厥褂谜Z言文字。
朱光潛先生對文中所舉例子進行了精辟的分析,對“推”“敲”二字作了深入的品析。從“推”字想到門是虛掩的,由虛掩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由一個和尚又想到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作者又聯(lián)系上句“鳥宿池邊樹”,想到“推”“可以無聲”,氣氛冷寂,才不至于驚動宿鳥。在分析品味中,朱光潛先生對韓愈勸賈島把“推”字改為“敲”字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他認為,“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的那么冷寂,“推”似乎比“敲”要調(diào)和些?!八晕液軕岩身n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么妥當。究竟哪一種意境是賈島當時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現(xiàn)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朱光潛先生提出咬文嚼字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創(chuàng)新,在課文中給我們樹立了榜樣。作者對任何見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從,敢于獨立思考,發(fā)表新的見解,這種精神難能可貴,值得肯定。然而,韓愈對賈島詩句“推敲”的意見,似乎早已成了定論,歷來獲得許多人的認同,作者卻在這里提出相反的看法。此處創(chuàng)新,筆者以為值得商榷。
二、關于“推敲”的來歷
據(jù)《劉公嘉話》(唐朝韋絢所撰)云:
島初赴舉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笔加巴啤弊?,又欲著“敲”字,煉之未定,遂于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沖至第三節(jié),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游向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彼觳⑥\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賈島是唐朝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他曾用幾年時間作了一首詩。詩成之后,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有一次,賈島騎著毛驢在長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時正是深秋時分,金風一吹,落葉飄飄,景色十分迷人。賈島一高興,吟出一句“落葉滿長安”來,但一琢磨,這是下一句,還得有個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來了,一邊騎驢往前走,一邊念念叨叨。對面有個官員過來,不住地鳴鑼開道。那鑼敲得山響,賈島愣是沒聽見。那官員不是別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職務來說就是長安市市長。他叫劉棲楚,見賈島闖了過來,非常生氣。賈島忽然來了靈感,大叫一聲:“秋風生渭水?!眲樍艘惶?,以為他是個瘋子,叫人把他抓了起來,關了一夜。賈島雖然吃了不少苦頭,卻因此吟成了一首詩《憶江上吳處士》:
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圓。
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
此處聚會夕,當時雷雨寒。
蘭猱橈未返,消息海云端。
賈島吃了一回虧,還是不長記性。沒過多久,他又一次騎驢闖了官道。當時,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這就是賈島的詩歌名篇《題李凝幽居》。賈島琢磨的就是其中膾炙人口的“僧推月下門”一句。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不知不覺地,他騎著驢就闖進了韓愈的儀仗隊里。韓愈問他為什么亂闖,賈島說自己作了一首詩,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韓愈聽了,哈哈大笑,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萬一門是關著的,推怎么能推開呢?再者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與韓愈交上了朋友?!巴魄谩睆拇艘簿统闪四捴巳丝诘某S迷~,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也因此成為歷來傳誦的名句。這兩句詩,粗看有些令人費解。詩人應不能連夜晚宿在池邊樹上的鳥都能看得到。其實,這正見出詩人構思之巧,用心之苦。正如韓愈所言,因為月夜訪友,即使友人家門沒有閂,也不能莽撞推門,敲門表示你是一個懂得禮貌的人;更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讀起來也響亮些。由于月光皎潔,萬籟俱寂,因此老僧(或許即指作者)一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宿鳥,或是引起鳥兒一陣不安的躁動,或是鳥從窩中飛出轉了個圈,又棲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這一瞬即逝的現(xiàn)象,來刻畫環(huán)境之幽靜,響中寓靜,有出人意料之勝。倘用“推”字,當然沒有這樣的藝術效果了。
三、咬文嚼字再“推敲”
古代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看關鍵語言,關注詩歌的標題、結尾詩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詩眼的詞句,這些關鍵語言往往直接透露出詩歌主題的信息。由詩歌標題可知,《題李凝幽居》描述的是作者走訪友人李凝幽居未遇這樣一件尋常小事,表達的是一種悠閑自得的情趣和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韓愈和朱光潛先生對詩歌頷聯(lián)“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理解的不一致,焦點主要在于句中的“門”是僧人寺廟的門還是友人李凝幽居的門。韓愈之所以認為“作‘敲字佳”,應該基于對“僧敲月下門”的理解。韓愈認為,句中的老僧(或許即指作者)敲的應該是月下李凝幽居的門。因為月夜訪友,即使友人家門沒有閂,也不能莽撞推門,敲門表示你是一個懂得禮貌、有文化修養(yǎng)的人;一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宿鳥,更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讀起來也響亮些。倘用“推”字,當然沒有這樣的藝術效果了。朱光潛先生認為,“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根據(jù)這樣的理解,句中僧人面對的就是他自己出門時掩上的寺廟的門,興盡歸來,“敲”當然就顯得他拘禮些了,“推”則比“敲”要調(diào)和多了。
朱光潛先生反復強調(diào),“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他也明白,語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其實,不僅更動了文字就更動了思想感情,即使對同一個文字的理解不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是不一樣的。問題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而在哪一種境界是詩人賈島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diào)和的。所以,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孰是孰非,合理的答案只有一個。判定哪一種境界是賈島當時所要說的并且與全詩調(diào)和的,必須結合詩歌整體分析,尤其不能忽略詩歌的標題?!额}李凝幽居》這首詩的寫作對象應該是李凝的幽居。詩歌首聯(lián)概括描寫了幽居的周圍環(huán)境,暗示出李凝的隱士身份;頷聯(lián)抓住轉瞬即逝的現(xiàn)象,刻畫環(huán)境之幽靜,響中寓靜,有出人意料之勝;頸聯(lián)寫天明回歸路上所見,更顯出環(huán)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尾聯(lián)點出詩人心中幽情,托出詩的主旨,不負共同歸隱的約期,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如果認同詩歌的寫作對象是李凝的幽居,再對作品深入推敲,那么,筆者以為,韓愈認為“作‘敲字佳”是有道理的。拋開標題和詩歌其他三聯(lián)談“推敲”,未免有斷章取義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