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莉
喵咪說:每到一處地方,都應該去逛逛當?shù)氐牟┪镳^,因為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就要從一座博物館開始。有些讀者可能會說為什么,我又不喜歡歷史。其實不管你喜不喜歡歷史,逛博物館都有很多益處,比如可以提升人的品位,可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還能拓寬我們的想象力,提升審美能力等。而且除了常規(guī)的博物館,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博物館,比如英國倫敦的福爾摩斯紀念館、墨西哥坎昆的水下雕塑博物館、美國華盛頓的間諜博物館,當然還有我們下文要提到的,有趣的微型博物館。
近年來,形形色色的微型博物館成為各國街頭巷尾的風景,其中很多申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也許是由于競爭激烈,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博物館摘得這一殊榮。
在英國,紅色電話亭比比皆是。據(jù)統(tǒng)計,全英國有6萬多個電話亭,但還在運行的不到10%,大多已成“老古董”。2016年,約克郡沃利鎮(zhèn)居民把一個廢棄電話亭改造為博物館,用于展出“當?shù)貧v史的見證物”。該“電話亭博物館”每次只能容納1名觀眾,展品卻十分豐富,有老照片、蝕刻玻璃、舊時裝和珠寶等。博物館負責人埃蓮娜?貝利告訴英國《每日電訊》報,展品每3個月更換一次,“我們得到的反應極為熱烈,人們感嘆,真是太不可思議了”。他們計劃把更多的鄉(xiāng)村電話亭改造為微型博物館。
在法國,20世紀前衛(wèi)音樂的先驅、作曲家埃里克?薩蒂生前最后住過的房間被改造為博物館。在人生的最后時光里,薩蒂窮困潦倒,不得不搬進只有一個房間的“鴿籠”公寓,至死連房門都沒踏出過。他去世后,人們發(fā)現(xiàn)屋里有兩臺連在一起的鋼琴,還有幾百把雨傘和美國現(xiàn)代藝術家曼雷的雕像。薩蒂博物館于2008年關閉,但公寓外墻上一個古怪的大洞和這位前衛(wèi)音樂家乖張的作風,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歐洲小國馬其頓的Dzepciste村有家“人類博物館”,同樣只能容納1名觀眾。這個曾經(jīng)征服過古希臘的國度歷史悠久,館內(nèi)展品數(shù)量可觀,有些甚至可追溯到8000年前。不過,它們的主人似乎不在意這些文物的價值,所有展品“肩并肩”地擠在簡陋的木架上。由于村里人煙稀少,位置偏僻,館長Simeon ZlatevMone“整天望眼欲穿地盼著訪客光臨”。參觀博物館的游客將得到Zlatev-Mone一家老小的熱情款待,還能喝到女主人親手奉上的花草茶。
綜觀各色微型博物館,“腦洞”最大的可能要數(shù)“流浪的藝術博物館”了。這個博物館由一個飲料攤和兩把椅子組成,與其說是展覽,不如說更像出沒無常的行為藝術。自詡為“傳奇收藏家”的“館長”菲利普?諾特丹總是西裝革履,正襟危坐,銳利的目光透過黑框眼鏡審視每個走近的人,旁邊蹲著威風凜凜的“門衛(wèi)”——一只名叫“佛羅里達”的草原狼標本。他不厭其煩地回答參觀者的問題,也把問題拋給他們,比如:“你認為社會需要什么樣的藝術?”“你為什么寫作?”交談結尾,諾特丹會送給參觀者一張票作為紀念;一段時間過后,他就會隨這個“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出現(xiàn)在另一個地方。
心香一瓣摘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