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源遠流長的全民藝術—略論中國古代的壁畫

2018-06-01 08:48:44任道斌
中國書畫 2018年3期
關鍵詞:壁畫

◇ 任道斌

(作者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歷史悠久,延綿不絕

壁畫是繪制在建筑墻面上的美術作品,它不僅在中國美術史上是不可或缺的篇章,而且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古發(fā)現,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便開始創(chuàng)作壁畫了。如遼寧西部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之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遺址,寧夏固原縣店河的齊家文化居住遺址,皆有幾何形彩繪圖案壁畫,雖然造型簡單稚拙,卻是我國原始壁畫的濫觴,距今至少有四千年的歷史。

爾后的夏商周三代,壁畫逐漸發(fā)展,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洛陽東郊殷墓遺存、陜西扶風西周墓葬遺存,都發(fā)現有幾何形彩繪或花紋彩繪壁畫。文獻對周代的壁畫有更為生動的記載,如《孔子家語》記述了孔子在“明堂”的四門壁上見到堯舜之容、桀紂之像,乃明白善惡之狀、興廢之誡,又看到周公輔佐少年成王的故事壁畫,徘徊久之,若有所思地對弟子說:“此周之所盛也,夫明鏡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绷硪晃晃幕饲?,則在觀賞廟堂內那“琦瑋僪佹”的山川神靈、古賢圣人壁畫后,大受感動,詩性大發(fā),呼天搶地而作《天問》,事見王逸《楚辭章句》。另據鄭玄《周記》注所稱,宮廷的虎門繪有猛虎的壁畫,以示威嚴莊肅。這些記載說明壁畫除裝飾、記事功能之外,已有了明勸誡、成教化、助人倫的政治功能。

秦漢時期,人們更是在殿堂、祠廟、衙署、府第、驛站,以至墓室繪有壁畫,《史記·秦始皇本紀》《漢書·蘇武傳》《后漢書·郡國志注》等,皆有具體的描述,并得到考古界的印證。如陜西咸陽秦故城第六號遺址的圖案紋飾壁畫、第三號宮殿遺址《車馬圖》壁畫,河南洛陽西漢卜千秋墓《升仙圖》壁畫,洛陽老城西北西漢墓《鴻門宴》《二桃殺三士》壁畫、洛陽金谷園新莽時期《星神》壁畫,山西平陸棗園村西漢墓《耬耕圖》壁畫,遼寧遼陽北園一號墓東漢《車馬出行》壁畫,內蒙古和林格爾東漢墓室《樂舞百戲》壁畫等,精彩紛呈,內容豐富,并且表明壁畫題材已從神靈、圣賢向民間生活發(fā)展。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壁畫除繪制在宮殿祠堂及墓室等建筑的墻壁上,還成為宗教寺廟及石窟的寵物,著名的甘肅敦煌莫高窟、新疆吐魯番伯孜克里克千佛洞石窟、庫車龜茲石窟的壁畫,就是明證。

郊野聚飲圖 陜西南里王村唐墓壁畫

步入宋元明清社會,寺觀、墓室、石窟壁畫的發(fā)展此起彼伏,一直沒有停滯,如宋代河北定州凈眾院塔基地宮《帝釋禮佛圖》壁畫,元代山西芮城永樂宮《朝元仙仗圖》壁畫,明代北京法海寺《帝釋梵天圖》壁畫,清代山東泰安岱廟《東岳大帝啟蹕圖》壁畫等,就是其中名著者。

晚清的太平天國更是以壁畫來歌頌起義軍的豐功偉績,以及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如江蘇南京堂子街東王楊秀清衙署的《防江望樓圖》《雙鹿靈芝圖》《云帶環(huán)山圖》等。一望四千年,可以說我國古代的壁畫藝術長河,從新石器至清末,一直沒有中斷,從涓涓細流到一瀉千里,與中國畫異曲同工,構成了中國古代藝術的洪流,滋潤著世界文化。

二、天南地北,四方溢彩

自新石器時代壁畫在中國誕生起,它就開始在華夏大地不斷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天南地北皆有其蹤影。僅以寺觀堂廟壁畫而言,初以繪政治內容為主,君王賢相、忠臣列女、天地鬼神、山靈海怪皆可繪入壁畫。至漢代獨尊儒術,則孔子及門徒最為入畫,而顯功勛以名臣武將為多,揚善惡以堯舜桀紂為多,奉鬼神傳禮教貫穿其中。后來素有“像教”之稱的佛教傳入中國,宣傳佛教教義的壁畫便成為大眾美術的主流。尤其是唐代,國內各地廣建佛寺,開鑿石窟,雕塑佛像,繪制壁畫。當時帝王受戒,大臣拜佛,人持佛法,家燃佛燈,佛寺遍及各地,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道教亦十分興旺,唐朝帝王以老子“李”姓為榮,且封異姓百姓為“李”氏,以至于到目前中國第一大姓為“李”。道觀遍布南北,道教壁畫無處不有。僅管寺觀壁畫盛于唐宋、衰于明清,但寺觀壁畫的遍及各地卻是不爭的事實,甚至舟山、臺灣、海南、港澳一帶,皆不例外。

壁畫東西南北四處溢彩之例,更是不勝枚舉。如東北地區(qū),遼寧省沈陽市遼代無垢凈光舍利塔的方形地宮四壁,繪有佛教護法天神等像,東壁所繪為《持國天及毗舍阇(噉精鬼)圖》,南壁繪《增長天及鳩槃茶(大力鬼王)圖》,西壁繪《廣目天及富單那(臭惡鬼)圖》,北壁繪《多聞天及夜叉、吉祥天圖》。四大天王或怒目圓睜,或慈眉善目,手執(zhí)利劍,個個身軀魁梧,挺著“將軍肚”,戰(zhàn)袍迎風而舞,殊為威風勇猛,身旁諸鬼亦怪狀駭人,目光銳利,肌肉發(fā)達,呈現無堅不摧的神態(tài),使壁畫傳達了佛家的威嚴與佛法的無邊,頗有警世宣傳之趣。

而西南地區(qū),如四川省成都青城山唐代丈人觀真君殿的《五岳四瀆圖》《十二溪女圖》《岳瀆曹吏圖》《山林諸神圖》等壁畫,線條流暢,造型蕭散,將道教追求的“飄飄欲仙”之境,描繪得惟妙惟肖,令觀者頓起脫俗之思。又如成都大圣慈寺的唐代壁畫,達九十六院,“畫諸佛如來一千二百一十五,菩薩一萬四百八十八,帝釋梵王六十八,羅漢祖師一千七百八十五,天王明王大將二百六十二,佛會、經驗、變相一百八十五”(見李純《大圣慈寺畫記》),令人目不暇接,頗有置身佛國天地之感。

東南地區(qū),如浙江省金華市太平天國侍王府的大殿和西院,繪有云龍、松鶴、貓蝶、柏鹿、蜂猴等內容吉祥的壁畫,一派喜氣,又繪有百姓安居樂業(yè)、漁耕生產的壁畫,如《春日捕魚圖》《樵夫桃刺圖》等,人物情態(tài)逼真,造型與表情生動有致,具有生活氣息,較為輕松活潑,雅俗共賞。

救溺圖 西藏阿里托林寺壁畫(公元10世紀末)

西北地區(qū),如甘肅敦煌壁畫,共有四萬五千平方米,富麗堂皇,美不勝收,描繪了曲折生動的佛家故事,如《尸毗王舍身飼鴿圖》《瞎子摸象圖》《王子逾墻出家圖》《幻城喻品圖》《佛祖說法圖》,還有世俗生活故事,如《胡商遇盜圖》《張議潮出行圖》《農事圖》等。它們與敦煌的石窟建筑、雕塑共同構成了古絲綢之路上的藝術宮殿,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有“中世紀文化殿堂”的美譽。

上述例子皆說明壁畫藝術在中國的普及與廣為流傳。

三、地上地下,兩相不誤

中國古代的壁畫,既存在于地面建筑,如宮殿堂廟、石窟洞穴,也存在于地下建筑,如佛塔地宮、帝室陵墓與貴族墓室內。而且,隨著考古的不斷發(fā)現,地下壁畫與地上壁畫相比,毫不遜色。

如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時便于首都長安(今陜西西安)為其母文德皇后薦福,修建大慈恩寺,度僧三百人。為了便于玄奘譯經,在寺內建有規(guī)模宏大的翻經院,據《全唐文》卷十一《建大慈恩寺令》載,這些建筑“虹梁藻井,丹青云氣,瓊礎銅沓,金環(huán)花鋪,并為殊麗”,總計一千八百九十七間。寺內壁畫高手云集,兩廊壁間有右相閻立本的壁畫,見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記兩京外州寺觀畫壁》。而西院浮圖高三百尺,塔下南門有尉遲乙僧所作的壁畫,他還繪西壁《千缽文殊圖》。塔內東西間有尹琳畫《騎象普賢》《騎獅文殊》,塔東南中門外偏,有張孝師畫《地獄變相圖》。吳道子、楊庭光、李果奴、鄭虔、畢宏、王維、韋鑾等名家皆先后在此作壁畫,今人陳高華《隋唐五代畫家史料》(增補本)皆有記載。

地面壁畫如此輝煌,地下墓室壁畫也十分壯觀,李治的兒子唐中宗李顯,于神龍二年(706)在長安西鄰的乾縣修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懷太子墓,其規(guī)模仿帝陵,較為宏大。在這三位皇族的墓室內繪有精美壯觀的壁畫,有狩獵出行、儀仗出行、?架、馬球、觀鳥捕蟬、侍女、宮苑仕女、禮賓、建筑等內容,洋洋大觀。

其中章懷太子墓室通道東壁的《禮賓圖》壁畫,繪朝廷鴻臚寺官員與來賓等六人,較為生動。左邊三人皆戴龍冠,束腰帶,穿著紅色寬袍大袖的鴻臚寺官服,他們當中有一人手持笏板,當為級別稍高的官員。他們呼應而行,似在引導身后三位來賓。第四人身材壯碩,禿頂、濃眉,深目高鼻,似為西域來賓,著大翻領紫色寬袍,束細腰帶,穿黑色靴子,表情嚴肅。他旁邊同行的第五人,頭戴羽冠,上插兩根雉雞羽毛,身穿大紅領白袍,雙手拱手于袖中,神態(tài)也較肅穆,似為高麗使者。最后一位來賓,頭戴皮帽,穿圓領灰大氅,著皮褲,穿黃皮鞋,束腰帶,兩手拱于袖中,似為北方少數民族的使者,胖胖的臉上露出較為輕松的神情。這群人物造型準確,線條流暢,色彩豐富,隨類而賦,且主客之間顧盼有情,徐行之中,疏密有致,顯示了壁畫制作的用心,并不因為是地下而馬虎。

永泰公主墓前室東壁南側的《女侍圖》壁畫,同樣繪得惟妙惟肖。十位宮女結伴而行,為首一人頭梳高髻,上身著窄袖短衫,外加披巾,下穿長裙,雙手叉于腹前,腳穿云頭履,莊重典雅。其余八位宮女手持團扇、高足杯、拂子、包裹、茶盤等物,徐徐跟隨。最后一位著男裝,似為男侍。宮女們修長婀娜的身姿、豐滿的臉龐與豐腴的脖子,顯示了唐代美女的以肥為美,甚有時代特色。全圖構圖生動,各人皆不相同,性格鮮明,體現了唐詩所云“深宮盡日閑,無奈計春何”的意境,令人嘆為觀止。

四、帝王參與,百姓共賞

由于壁畫有“成教化,助人倫”的視覺宣傳功能,自然使得歷代帝王對之關注有加,如漢武帝下令在凌煙閣繪功臣畫像就是典型的例子。佛教傳入中原后,統(tǒng)治者利用佛教以強化自己的權利,也成了他們與時俱進的方式,以壁畫為統(tǒng)治服務更變?yōu)楸厝?。據東漢文獻《牟子理惑論》記載,漢明帝劉莊在佛教傳入中原的初期,就于洛陽城西雍門外起佛寺,“于其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又于南宮清涼臺及開陽城門上作佛像。明帝存時,預修壽陵曰顯節(jié),亦于其上作佛圖像”。這座洛陽城西雍門外的佛寺,后來稱為白馬寺。

除漢明帝青睞地上、地下壁畫外,漢桓帝劉志也篤好壁畫,據《后漢書集釋》引《孔氏譜》記載,“桓帝位老子廟于苦縣之賴鄉(xiāng)。畫孔子像于壁。”可見道教廟宇的壁畫也有帝王參與。

唐代的帝王,如唐太宗、唐高宗父子,寄趣藝文,對佛寺、陵墓的壁畫皆加關注,使得那一時期首都長安及京畿一帶的壁畫呈現出規(guī)制宏大、精彩生動、金碧輝煌的氣象;而唐玄宗還召大臣李思訓畫大同殿壁畫,觀后大加稱贊,認為李思訓所作山水、使人望之,“夜聞水聲”。事載朱景玄《唐朝名畫錄》。北宋的宋太宗趙炅,也是一位壁畫的“粉絲”,他曾入汴京(今河南開封)大相國寺觀看行廊的壁畫《阿育王變相圖》《熾盛光九曜圖》,并饒有興趣地詢問創(chuàng)作壁畫的皇家畫院待詔高益,是否懂得兵法,竟然畫得如此生動逼真。事見劉道醇《圣朝名畫評·高益?zhèn)鳌贰?/p>

地處朔方的西夏王朝,曾興盛一時,與北宋中央政府對峙,至今在甘肅敦煌石窟、安西榆林石窟遺存豐富的壁畫。統(tǒng)治者崇佛之外,還讓畫師將自己的畫像繪入壁畫。如敦煌莫高窟第409窟東壁壁畫為《西夏王供養(yǎng)人像》,圖上的西夏王面形飽滿,身材壯實,柳目修鼻,八字胡須;頭戴尖頂高冠,身穿圓領窄袖團花長袍,束腰帶,腰帶上佩有短刀、荷包、打火石、磨刀石等“蹀躞七事”,腳穿氈靴,一派北方少數民族首領的模樣。另一幅《西夏王朝王妃供養(yǎng)人像》,圖中王妃頭戴寶冠,飾步搖,身穿對襟翻領長袍,一派王家氣勢。而在安西榆林窟第29窟中,則有西夏武官、貴婦等供養(yǎng)人壁畫,可見帝王的參與、貴族的介入,皆使得壁畫藝術獲得較高的地位,而不斷發(fā)展。

百姓雖不如帝王那樣能出巨資支持壁畫的發(fā)展,但人們對壁畫的興趣都十分濃烈。舉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所引《京師寺記》中關于東晉畫家顧愷之的一段故事,就可見一斑。當時建業(yè)(今南京)瓦棺寺北小殿的《維摩詰圖》壁畫,請顧愷之繪寫。顧氏“遂閉戶往來一月余日,所畫維摩詰一軀,工畢,將欲點眸子,乃謂寺僧曰:‘第一日觀者請施十萬,第二日可五萬,第三日可任例責施?!伴_戶,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萬錢”??梢哉f,中國古代壁畫的發(fā)展是與全民的熱情分不開的。

五、眾教涉獵,同釋善意

壁畫的可觀可賞及題材的故事性、大眾性,使得各種宗教多將其當成宣教或裝飾的平臺。素有“像教”之稱的佛教自不待言,無論是藏傳、南傳、漢地佛教,還是密教、顯教,無論是禪宗、律宗,還是圓宗、蓮宗,皆有寺宇壁畫,用作弘法的良方,如明代北京法海寺壁畫、清代布達拉宮壁畫等。道教受佛教的影響,也在道觀中注入壁畫的因素,借以宣傳道家旨趣,如元代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河北曲陽縣北岳廟壁畫等。即便是唐初傳入中國的景教,也有壁畫繪于新疆高昌(今吐魯番一帶)故城,如《說法圖》壁畫,左邊繪一高大的傳教士,正向著右邊的三位回鶻男女信徒布道,他們身穿圓球形無領衫,而且不通體連貫,僅如短袍。景教徒們發(fā)髻上似有網巾,女子則梳有高髻,穿緊身長袍。人人手上持一個帶叉的細樹枝,以代表十字架。全圖工細精致,尤其是傳教士衣服的褶皺較多,顯示出他的衣料之輕柔與華貴,與眾不同。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所以繪畫以圖案、植物紋飾、山水紋飾居多,一些穆斯林在他們的清真寺或住宅壁上繪上圖案紋飾,以美化生活。

各式宗教的壁畫,內容雖然有所不同,主張亦各相異,但他們壁畫的題材卻傳達了善良的意愿。如儒家堂廟的壁畫,宣傳忠孝節(jié)義,孔廟壁畫多有《二十四孝圖》《孔子授徒圖》等,崇尚教育、忠孝等。佛家寺宇的壁畫,有《釋迦牟尼說法圖》《西方極樂世界圖》《佛本生故事圖》《佛傳故事圖》等,宣傳佛家的和平、善良旨趣,雖有《地獄變相圖》之類令人駭目驚心的恐怖場景,但也是從反面誨人行善。道家廟觀的壁畫,多以《朝元仙仗圖》《玉帝出巡圖》《天宮巍峨圖》為旨,一派飄然天外的神采,宣傳寡欲修行、得道升天的思想,也有兇神惡煞的內容,亦是警示世人勿可作惡。景教、摩尼教壁畫以繪寫傳教士說法、信眾虔誠歸奉為多,其教義主旨是勸人歸信,不可作惡,以避免末日審判時被溺入苦海。穆斯林的花草圖案紋飾壁畫,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樣也傳達了善良的意圖。壁畫正因為有宣傳宗教的向善思想,而一直植根于中國古代社會的文化土壤中,生生不息,代代不絕。

六、各族效尤,普及大眾

漢族如唐宋帝王喜愛壁畫外,中國古代不少少數民族也十分喜愛壁畫,上文已舉了信奉藏傳佛教的藏、蒙名族,信奉伊斯蘭教的西北民族,以及信奉景教、摩尼教的高昌回鶻等。筆者在參與王伯敏教授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史》過程中,更了解了一些古代少數民族熱愛壁畫的例子。

如地處新疆庫都的庫木吐拉石窟壁畫,就是古龜茲人所為,這些壯觀的壁畫還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龜茲風”:一是壁畫布局規(guī)整對稱,有程式化的基調,給觀者以嚴肅、端莊之感,令人一進佛窟便如入佛國,循其規(guī)而蹈其矩,倍加虔誠。二是圖案化,尤其是菱格圖案與人體的符號化,具有華貴雍容的裝飾感。特別是庫木吐拉新2號窟之穹窿頂壁畫,以頂部為中心,將半球面穹壁用圓心輻射法,以直線分作十多條幅面相等的扇面,繪有菩薩,底紋豐富。三是受中亞犍陀羅藝風影響,人物束腰豐胸作三折式姿態(tài),動感強烈,端莊、傳神,撼人心魄。

隋唐時期另一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于闐國,為了加強與中原的文化交流,還推薦于闐國王族尉遲跋質那、尉遲乙僧父子到長安(今西安)創(chuàng)作寺院壁畫,人稱“大小尉遲”。大尉遲創(chuàng)作的壁畫氣勢浩大,人物、山水錯落有致,表現了異域的風貌,令人耳目一新,作品有《六番圖》《外國寶樹圖》等。小尉遲畫外國鬼神與佛像,線條如屈鐵盤絲,遒勁流暢,灑落而有氣概,使長安的慈恩寺、光宅寺、興唐寺及洛陽大云寺等為之增色,事見《隋唐五代畫家史料》。

居住于云南西南部阿佤山區(qū)的佤族,在他們居住的“大房子”墻上繪有壁畫,題材主要是人、牛、鹿、馬及方格符號等,畫風質樸天真,構圖無一定格局,忽疏忽密,較為自由奔放,造型采用平面手法,如同剪影,明快傳神。事見王伯敏主編《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史》第四十二章《佤族美術史》。各民族參與壁畫的記載,書中皆有詳細的介紹,茲不贅述。

七、文人工匠,齊聲相應

壁畫因需站立繪制,體力消耗較大,故大多由職業(yè)畫師、畫工繪制。他們中不少人往往依據粉本傳模移寫,按既定圖稿放樣操作,而這些粉本由當時高手所制,其中不乏文人畫家參與的可能。然而從現有的中國古代壁畫遺存來看,大多是沒有畫人的署名之作,即使山西、河北的一些壁畫有少許繪制畫工的姓名,卻是在畫史上無稽可考之輩,唯太平天國壁畫留有揚州畫家虞蟾、陳崇光師徒之名于《揚州畫苑錄》中可考??梢哉f,中國古代壁畫遺存,是一部無文人畫家留名的畫史??墒菑奈墨I來看,文人參與壁畫的記載卻史不絕書。如前文所述東晉顧愷之為建業(yè)瓦棺寺作《維摩詰圖》壁畫,就見于《歷代名畫記》,而顧愷之是位文學家,擅長散文,僅畫論就有《畫云臺山記》《魏晉勝流畫贊》《論畫》等名篇傳世。

又如唐代大詩人王維,官至尚書右丞,文學成就冠絕當時,有“天下右丞詩”之譽,著《輞川集》,他曾為長安千福寺西塔院、慈恩寺東院作山水壁畫,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記其事。

在文人畫興起的元代,官至從一品的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李衎(號息齋),曾應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之召,為大都(今北京)嘉熙殿作壁畫,元人戴表元《道園學古錄》卷二十八有載,并有詩記其事云:“嘉熙殿里春日長,集賢奉詔寫蒼筤?!弊宰⒃疲骸耙蛴浹拥v甲寅,息齋奉詔寫嘉熙殿壁?!狈钫贋榧挝醯钭鞅诋嫷倪€有文人畫大師趙孟頫的學生唐棣,并因畫藝高超而被升官。唐棣是茂才,善詩文,著有《唐子華詩集》《休寧稿》等。趙孟頫的友人、儒學教授郭畀,亦為無錫錫山弓河上玄元道館、錫麓玄丘精舍等處作壁畫,山水古木尤佳。郭畀有《快雪齋集》《客杭日記》等文集行世。趙孟頫的另一位學生王淵,曾在集慶(今南京)為大龍翔寺作壁畫。這些皆在《元代畫家史料》(增訂本)中可覓。所以雖然實物遺存缺少文人參與壁畫的證據,但文獻已彌補了這一缺憾。

八、因地制宜,各見特色

我國古代歷史悠久,加上幅員遼闊,各地更因自然條件、民間風俗、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而因地制宜,使壁畫藝術也呈現出多元的風格,自具特色。

如東漢時期的墓室壁畫,雖然大多有辟邪驅鬼、吉祥升天等題材,但各地仍有不少差別。河南洛陽卜千秋墓壁畫,繪有門卒屬吏、車騎出行、宴飲歡聚等生活場景,線條挺勁流暢,比例準確,殊為生動;而山東梁山后金山墓室壁畫,則以繪儒生、武士為多,且于屋舍裝飾著墨頗多,具有典雅氣象,殊為蕭散放逸;內蒙和林格爾新店子墓室壁畫,布滿四壁,構圖飽滿,并多榜題,車騎出行,隊列雄壯,人物眾多,參差有序,殊為壯觀,又有莊園之圖,包含牛耕、畜牧、桑園、手工作坊等內容,富有生活情趣;江蘇徐州漢墓壁畫,以描繪墓主生前家庭生活為旨,夫婦并坐宴飲,觀賞樂舞,甚具幸福氣氛。

而步入佛道諸教盛行的兩晉南北朝之后,中原信奉漢地佛教,西南信奉南傳或藏傳佛教,西北受中亞信仰影響,華南受多神教影響,導致各地壁畫的題材更為豐富多姿,不一而足。

至于畫風也各有千秋,或工細精密,或夸張神似,或繁或簡,或艷或雅,異彩紛呈。甚至如卷軸繪畫唐以后出現南北分宗一樣,有重勾勒精細一類,有重逸筆暈染一類,如北京法海寺壁畫就與南京太平天國壁畫有不同的畫風,前者精工具體,后者以神攝形,前者逼真,后者多趣,這自然是各地審美觀的不同所致。

再如壁畫的底仗材料及制作方法,也存在諸多的不同,人們依據當地的自然地理與氣候條件,包括獲取畫材的方便程度,來實施壁畫的制作??梢哉f,在廣袤的中華大地,壁畫藝風是多元的。

九、遺存流芳,藝史增輝

由于壁畫的場地固化,流通遠不及卷軸畫等,尤其是墓室壁畫,入土后無人欣賞,再加上自然的風化、壁體的裂毀,難于保護,所以壁畫相比卷軸畫而言,雖有輝煌的歷史,但在中國繪畫史上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目前出版的一些中國繪畫史著作,往往略于壁畫而詳于卷軸畫、文人畫、宋元明清時代的可移動畫作。即便是一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洋洋二十一卷,而壁畫僅占六卷。其實通過前文的論述,有全民藝術之稱的壁畫是中國古代繪畫的重要組成,它既可彌補先秦兩漢至隋唐存世卷軸、帛畫的稀缺與不足,又可彌補畫史對西北、西南、東北偏遠地區(qū)繪畫作品,以及少數民族作品介紹的空白與不足。

水月觀音圖 甘肅安西榆林窟第2窟(西夏)

冶煉、鍛鐵圖 甘肅安西榆林窟第3窟(西夏)

從現存的主要壁畫遺存就可以說明這一點。如河南洛陽卜千秋漢墓、燒溝六一號漢墓、八里臺漢墓,甘肅武威五埧山七號漢墓,陜西西安交大漢墓,墓中的壁畫可以彌補西漢繪畫實物史料嚴重不足的缺憾。

又如新疆若羌米蘭第三號寺院遺址壁畫,為鄯善國的繪畫;新疆和田丹丹烏里克廢寺壁畫,為于闐國的繪畫;新疆吉木薩爾北庭回鶻佛寺遺址壁畫,為高昌回鶻的繪畫;西藏札達古格王國都城遺址的白廟、紅廟、貢康洞、曼陀羅殿壁畫,為古格王國的繪畫;吉林集安舞俑墓、角觝墓、三室墓、長川一號墓、五盔墳四號墓的壁畫,為古高句麗的繪畫;云南麗江大覺宮的壁畫,為納西族的繪畫;西雙版納宣慰街大佛寺《天堂地獄圖》壁畫,為傣族的繪畫;西藏拉薩布達拉宮、日喀則札什倫布寺的壁畫,為藏族的繪畫;內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的壁畫,為蒙古族的壁畫。它們?yōu)槲覀冋J識古代各族繪畫提供了珍貴的實物史料,無疑為中國古代美術史增添了多重的光彩。

十、鑒古知今,情思綿綿

中國古代壁畫藝術的魅力,既在于它有四千年的悠久歷史,又在于它有豐富的美學和東方文化內涵,更在于它是全民的藝術,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是我們弘揚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增強文化自信的資源。在社會主義新時代,作為繪畫工作者,更應探求古老壁畫藝術的與時俱進,以反映社會主義祖國的和諧與生機,鼓舞人們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政治日益開明、經濟繁榮發(fā)展、文化進步提高,古老的壁畫藝術也獲得了新生,除一些古建筑陸續(xù)恢復了壁畫藝術,新建的不少機場、車站、賓館等也引入了壁畫。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增設了壁畫人才的培養(yǎng),展開對壁畫的學術研究,或參與修復、保護古壁畫的文保工作,或介入創(chuàng)作新壁畫的工作。在大江南北及長城內外的一些文保單位,活躍著師生們應物象形、傳模移寫、隨類賦彩的身影。如中央美術學院孫景波教授、王穎生教授,中國美術學院林海鐘教授、何士揚教授、梁怡博士等走出校園,分別參加山西、杭州等地寺觀壁畫的創(chuàng)作;一些青年學子,參與墻景美化,協(xié)助杭州城區(qū)和云南邊陲城鎮(zhèn)繪制歌頌文明新風的社區(qū)壁畫。

不僅如此,對于長期以來不受關注、破損嚴重卻又極具藝術與歷史價值的傳統(tǒng)南方壁畫,中國美術學院藝術鑒藏系何士揚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對浙江、安徽、四川、福建等南方地區(qū)的壁畫遺存進行深入調研,并以杭州上天竺法堂壁畫創(chuàng)作為契機,對南方壁畫的墻體工藝和創(chuàng)作保護展開全流程研究。他們一方面進行傳統(tǒng)工藝傳承實踐,聯合浙江大學文物保護材料實驗室對相關材料進行科學化檢測,探索南方壁畫從墻壁制作、壁畫創(chuàng)作到保護修復的當代研究新模式;另一方面,梳理南方壁畫的審美文脈,力圖在創(chuàng)作中傳承南宗繪畫的審美意境。隨著學院的參與,相信壁畫這個古老的藝術門類,在新時代一定會結出更為豐碩的成果。

猜你喜歡
壁畫
鄉(xiāng)村壁畫,錦上添“花”
敦煌壁畫里的“養(yǎng)生秘訣”
敦煌壁畫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畫里的“養(yǎng)生秘訣”
敦煌壁畫中的消暑妙招
壁畫上的數學
撒哈拉沙漠壁畫之秘
華人時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14
我在敦煌修壁畫
少兒美術(2019年9期)2019-12-14 08:07:32
快來看!壁畫又在“搞事情”
北朝、隋唐壁畫
收藏界(2018年5期)2018-10-08 09:10:54
郴州市| 墨玉县| 罗平县| 钟山县| 都匀市| 垣曲县| 兴化市| 建德市| 枣强县| 尤溪县| 成武县| 黔西| 六安市| 德格县| 喀什市| 小金县| 合山市| 罗山县| 永嘉县| 姜堰市| 阿拉善左旗| 武山县| 六枝特区| 吴旗县| 郧西县| 嘉善县| 治多县| 漳州市| 长白| 卫辉市| 嘉义市| 宁明县| 定州市| 合肥市| 武汉市| 邻水| 徐闻县| 犍为县| 剑阁县| 莆田市| 临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