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老 鄧雯雯 Liu Shulao & Deng Wenwen
(1.2.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廣州 510631)
老齡化問題是目前全球多個國家都需要面對的問題,根據(jù)人口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老年人口比例正在呈現(xiàn)一種急劇上升的趨勢,專家預測中國的老年人口比例將從1990年7.4%上升到2020的11.7%(表1)老年人口數(shù)量的不斷上漲也帶來各種社會問題,獨居老人獨自生活在家中發(fā)生意外情況的新聞頻頻出現(xiàn)在公眾的視野,獨生子女缺乏時間和精力照顧老人,老年人獨居家中缺乏陪伴也很容易產生心理疾病。種種現(xiàn)象表明傳統(tǒng)的家庭式養(yǎng)老的模式已逐漸跟不上社會發(fā)展的步伐,機構養(yǎng)老模式成為一股新潮流進入大眾的視野,而養(yǎng)老院作為機構養(yǎng)老的其中一個代表成為許多老年人解決養(yǎng)老問題的一種新選擇。在養(yǎng)老院老年人可以根據(jù)個人的身體情況和需求選擇獨居生活或者集居生活。
關于養(yǎng)老院,通過文獻的總結大致可以定義為:專為老年人提供的具有居住,餐飲,醫(yī)療,文化娛樂,醫(yī)療保健等多種功能的多方位綜合性老年住宅[1]。
關于交流空間的定義,交流是指人與人之間在情緒、思想、語言之間的溝通與傳遞,是鏈接人與人之間正常社交活動和社會平衡的重要橋梁,可以讓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還可以進行信息的交換,而交流空間就是指提供這種交流活動的場所。
因此對于養(yǎng)老院的交流空間我們可以定義為:在綜合性養(yǎng)老機構中具有針對性的,專為老年人設計的能夠進行交流活動的場所。
我國現(xiàn)有的養(yǎng)老院設施大多只有滿足老年人基本生理需求的一些基礎設施,而作為滿足老年人情感需求,排解老人心理壓力的交流空間卻受到了忽視,很多養(yǎng)老院是由原來的民居改建而來并沒有設置交流空間,有些養(yǎng)老院擁有交流空間也并不符合《老年人建筑設計規(guī)范》的要求。目前的養(yǎng)老院的交流空間在空間布局,功能分區(qū),內部設施,家具尺度和人性化的方面都沒有按照老年人的特點和需求來設置,非常的單一和乏味,老年人的正常的交流活動往往得不到滿足。
養(yǎng)老院的交流空間與其他空間的區(qū)別在于它不僅是作為一個提供交流活動的空間,而是為老年人提供了一個聯(lián)絡情感,擴大社交,有利于紓解老年人心理孤獨感,防止老年人產生心理疾病的空間。一個完整的交流空間應該是由多種不同類型空間所組合而成的。根據(jù)養(yǎng)老院的空間類型和特色,區(qū)域范圍、使用人群的差異可將其分為公共空間、文化娛樂空間、居住空間、交通空間、等四種不同的類型[2](表2)。
跟居家養(yǎng)老的老人相比較,養(yǎng)老院的老人因為缺乏家人在身邊的陪伴,加之養(yǎng)老院通常是封閉式的管理,活動空間范圍有限,鍛煉的空間和時間不能達到滿足,所以身體素質會相對較差一些,而老年人因為年齡的逐漸增長,各方面身體機能也在不斷的衰退,在生理特征方面老年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系統(tǒng)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3],外表面容衰老,皮膚塌陷,頭發(fā)發(fā)白。身體內部各種器官也在不斷地退化,行動力變得遲緩,反應變慢,免疫力下降等。部分老人更是飽受各種疾病的困擾,生活完全無法自理。因為每個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根據(jù)每個老人的身體機能退化情況的不同,我們大概分為以下幾類(表3)。
■圖1 馬斯洛需求的五個層次
■圖2 棋牌娛樂室
表1 1950年-2020年世界老年人口增長比率情況
表2 養(yǎng)老院交流空間類型劃分
表3 老年人身體機能變化類型
隨著老年人身體機能的衰退,他們的心理特征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就像是一種化學連鎖反應。而老年人年人過往的生活經(jīng)歷、工作經(jīng)歷、家庭環(huán)境、教育背景、以往的社會地位等也都與老年人的心理情緒變化息息相關,這是一個繁雜的過程[4]。隨著老人的年齡的不斷增長,身體機能的不斷下降,生活失去重心,尤其是住進養(yǎng)老院的老人,雖然與同齡人共同居住,但缺乏子女的照顧和陪伴,與外界的交流逐漸減少,他們往往心理會產生孤獨感,內心敏感脆弱的覺得自己被忽視,所以他們十分渴望愛和溫暖的。如果沒能好好關注老人的心理變化長期以往下去很容易產生心理疾病。心理學家將養(yǎng)老院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變化總結成四個方面[5](表4)。
交流是人類最基本的一項社會活動,我們每個人每天都需要跟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交流活動,交流就相當于陽光,空氣和水一樣,是我們所必不可少的?,F(xiàn)代的養(yǎng)老院大多實行封閉化的管理模式,生活在養(yǎng)老院的的老人雖然生活空間范圍縮小,也因為一些客觀原因減少跟外界的交流,但是他們的精神需求并沒有減少,他們依舊渴望交流,希望能夠通過跟其他人和外界的交流來達到一個情感溝通的目的,來使他們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這同時也是一種生理需求[6]。養(yǎng)老院中如果缺乏這種交流空間的話可能會加重老年人的精神負擔容易出現(xiàn)各種心理問題。養(yǎng)老院的交流空間承擔著老年人的休息,娛樂,放松等多種功能,所以養(yǎng)老院的交流空間是必不可少的。
根據(jù)馬斯洛的人需求的五個層次(圖1)在進行養(yǎng)老院的空間設計中必須考慮以下幾點需求,其中最基礎的需求是物質性的需求,這包括生理性的需求也就是安全性需求和居住使用需求,然后還應考慮精神上的需求就是交流的需求,這說明構建一個養(yǎng)老院交流空間不但要有合理的功能分區(qū),也要滿足居住使用功能、文化娛樂功能、醫(yī)療護理功能、交通功能等基本的功能性需求。
養(yǎng)老院的公共空間是老年人跟外界接觸交流最多的區(qū)域,范圍也最廣,更具有開放性和公眾性,老人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在進行這些公共區(qū)域的設計的要考慮到老人的生理需求如采光,老年人視覺衰退,在公共空間設計中要保證良好的自然采光,室內空間設計中照明設計盡量以暖色調為主,燈光要柔和淡雅,還要能根據(jù)白天夜晚進行自動調節(jié)燈光的強弱[7]。室內裝飾材料和顏色的選用可以模仿家庭式的設計,更容易讓老人產生親切感歸屬感。在不同的空間形態(tài)當中如何把握整個空間的尺度和距離是十分重要的,合適的尺度能讓老人精神放松,才能安心進行各種社交行為。過大或者過小的尺度,都容易讓老人產生心理壓力,不利于老人的交流。從老年交流活動出發(fā),設計者應該考慮到空間的大小尺度和家具擺放的距離以及還有老人的活動范圍。不同的距離在交流的過程中給人帶來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像接待大廳、室外的這些活動空間要設計的比較開闊。能夠讓老人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跟保持自己舒適的距離,不容易產生心理壓力。而像私人的會客室,茶水間這些小的交流空間來跟朋友親人進行一些比較親密的交流空間設計要相對較小。設計是要有情感和溫度的,設計者在進行養(yǎng)老院的交流空間設計時應該始終把人性化原則貫徹在整個設計當中要從老年人的角度出發(fā),要根據(jù)不同老人的特性來設計,更好要充分了解老年人更要依照他們不同的需求來設計,而不是一概而論[8]。
養(yǎng)老院的文化娛樂交往空間。這類空間往往比公共空間更私密一些,老年人接觸的群體大多屬于內部群體,外部群體相對較少。設計師在保證老年人隱私的情況下根據(jù)不同老人類型來設置多種不同類型的交流空間,自理型老人可以設置瑜伽室,運動場,介助型老人也可以設置功能廳,影音室,棋牌娛樂室等(圖2),介助型設置康復理療室(圖3)等。各個空間要注意交互性連接,增加老年人之間的互動[9],為了促進老年人之間的這種的互動,我們在這類空間的設計中可以采用一些方法,例如減少空間中墻的間隔使空間更開闊減少壓抑感,使老年人在空間中活動感覺更輕松,這類型空間的家具沙發(fā)椅子的擺放距離可以縮短,多采用一些面對面的擺放形式,這樣更容易拉近老年人之間的交流距離[10]。裝飾材料盡量選用柔軟的織物和木質物品,燈光也要柔性設計,不要太過明亮這樣老年人在這類型的空間進行活動的時候才能多跟周圍相同群體進行互動交流,參加各種類型的活動,挖掘興趣愛好,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發(fā)展。
■圖3 康復理療室■圖4 輪椅無障礙設施圖例
表5 坡道的坡度(住宅設計規(guī)范 GB 50096-2011)
養(yǎng)老院的居住空間也就是臥室,是老年人使用時間最長的空間,承擔著老年人休息,娛樂,交流等多種功能。在臥室的設計中,在顏色搭配上以原木色和暖色調為主配以軟織物[11],可以舒緩老人的心情,風格可以以中式或者新中式為主。臥室朝向最好選擇坐北朝南的朝向。出于安全因素的考慮室內應配備呼叫器和急救器,以便遭遇意外情況時能夠緊急呼救。臥室內家具的擺放要根據(jù)不同老年人的特點擺放。方便老人隨時取用,衣柜深度不要超過60CM,房間內過道和入口處的寬度要能容納輪椅的通過。(圖4)臥室還應滿足一定的交流功能。要有一個小的會客區(qū)域,有簡易的沙發(fā),茶幾,當家人或者朋友來進行探視的時候能夠滿足老年人的交流需求。
養(yǎng)老院的交通空間包括出入口、消防通道、樓梯、走廊、電梯等,養(yǎng)老院的交通空間應該遵循無障礙設計的原則滿足安全性的需求[12]。每個出入口的設置都應該有扶手和坡道,坡道的坡度(表5)應符合住宅設計的安全規(guī)范。臺階應該和坡道相連,路面要保持平整沒有高差,做好防滑措施。防止老人因路面不平整或下雨下雪而摔倒。走廊空間的寬度要不少于1.8米以上,要能讓兩臺輪椅并行通過,因老人的眼睛視力退化,樓梯和走廊要保持充足的照明,以防老人看不清摔倒,為了保護老人發(fā)生碰撞受傷,在樓梯走廊拐角部分都要貼上防撞條。老年人因身體機能下降記憶力減退,無法準確記憶路線,所以要在主要的交通通道上增加明確的標識設計,在一些重要的路線更要安放特殊容易分辨的標識來引導老年人讓他們能順利找到位置。
在社會人口老齡化極具膨脹的今天,傳統(tǒng)的居家養(yǎng)老模式早已跟不上急速變化的社會形勢,而養(yǎng)老院作為滿足老年人養(yǎng)老需求的朝陽產業(yè)正欣欣向榮,成為更多老年人的新選擇。而交流作為人們最基本社的一項會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處于養(yǎng)老院的老人大多缺乏主動交際能力,也缺乏交往的空間,我們更應該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交流機會。而目前的養(yǎng)老院的交流空間設計存在一定短板,沒有專門為老年人量身設計。本文通過對養(yǎng)老院老人心理特征、生理特征以及老年人的特性的分析,研究養(yǎng)老院交流空間的空間形態(tài)類型,從無障礙化、合理的布局、和適宜尺度、安全性和人性化的角度出發(fā),為老年人提供一個安全舒適,和健康美好的晚年生活盡一份力。
(責任編輯:張 楊)
[1]張慧.基于不同老年人的老年公寓交流空間設計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4.
[2]洋陽.老年公寓交流空間的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4.
[3]遲向正.基于生理和心理需求研究的養(yǎng)老院人性化設計[D].天津:天津大學,2008.
[4]溫馨.探析養(yǎng)老住宅室內設計[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7,(06):62-63.
[5]李怡霖,郭全生.基于老年心理需求的養(yǎng)老院室內公共空間環(huán)境設計研究[J].建材與裝飾,2016,(30):102-103.
[6]周燕珉,李佳婧.當前老人對養(yǎng)老公寓的需求探析[J].住區(qū),2013,(03):56-61.
[7]鄧海波,郭曉君,成麗,等.關注人性,為老年人創(chuàng)造適宜的居住環(huán)境[J].工業(yè)建筑,2012,(09):101-102+78.
[8]周燕珉,林婧怡.基于人性化理念的養(yǎng)老建筑設計——中日養(yǎng)老設施設計實例分析[J].裝飾,2012,(09):32-37.
[9]覃曉雯.注重“交互空間”的養(yǎng)老院環(huán)境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15.
[10]李彥辰,郭晨晨,趙雁.基于抑郁癥治療的軟裝色彩及材質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7,(10):31-33.
[11]王雨.色彩在室內空間應用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6,(12):116-117.
[12]沈迭.基于人文關懷的養(yǎng)老院室內設計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