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安
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地處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處于橫斷山脈腹地,是南北動物分布的交匯點,這里不僅是國寶大熊貓的最佳棲息地,也是雪豹的家園,雉類的王國,是野生動植物資源保存相對完整的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區(qū)域。就已知的整個雉類數(shù)據(jù)來看,中國擁有雉類種數(shù)63種,占全世界285種的近1/4,居全球首位。四川省內(nèi)有記錄的雉雞類共有25種,僅在臥龍保護區(qū)就有14種雉類的記錄。也就是說,四川省50%以上的雞形目鳥類,在臥龍保護區(qū)里生活著, 種類繁多,尤為獨特。
山高谷深、植被茂密、溪流縱橫、雪山爭鋒是臥龍的地理優(yōu)勢,從保護區(qū)入口的木江坪到與小金縣交界的巴朗山埡口,在不到100公里的保護區(qū)過境公路里程中,海拔從1300米急劇抬升到4487米。驅(qū)車行駛在臥龍,總會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獨特感受。臥龍的最高峰是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 保護區(qū)入口海拔1300米,全區(qū)森林植被呈現(xiàn)垂直帶譜分布,生活在這里的雉類也相應(yīng)的呈垂直分布。
雪鶉和藏雪雞終年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和更高海拔的山脊裸巖地帶,可稱得上是臥龍雪山之巔的堅定守望者。在海拔3200~3800米的高山暗針葉林、杜鵑灌叢和附近陡峭的山崖以及平緩的草甸里,集群的白馬雞、紅喉雉鶉、血雉、勺雞、高原山鶉和斑尾榛雞總是機警而又悠閑地覓食。中國特有的珍稀雉類——綠尾虹雉生活的區(qū)域從海拔3200~5000米的雪線之下,總是會隨著季節(jié)變化而上下垂直遷徙。紅腹角雉堅守在海拔2000~3000米的闊葉林和針葉林中,且喜歡樹林遮蔽濃厚的潮濕生境。雉雞、紅腹錦雞和白腹錦雞喜歡在海拔1300~2100米的落葉闊葉林、竹林灌叢里活動,紅腹錦雞和白腹錦雞在臥龍的分布區(qū)域絕不重疊和交叉?;倚刂耠u就只在保護區(qū)入口處海拔1300~1500米的竹林灌叢里生活。
隨著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的推進,觀鳥人群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觀鳥愛好者和鳥類攝影師從全國各地和海外來到素有“雉類的王國”美譽的臥龍山地,尋覓它們的蹤跡,一睹它們的芳容,我們就跟隨攝影師的鏡頭深入臥龍高山和森林,從雪山之巔到溪流河谷去看個究竟吧。
雪鶉,又名松雞子,各亞種野外難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低危種。雪鶉是雪山之巔名副其實的守望者,棲息的自然環(huán)境也極其嚴酷。但它不懼風霜雨雪,一年四季都生活在無霜期很短的高山裸巖地帶和高山草甸中,只是偶爾下到高山灌叢周圍活動。其進化出來的體羽色彩與高山流石灘巖石以及秋冬季節(jié)植物的顏色幾乎融為一體,是有效躲避天敵——猛禽的最好偽裝。雪鶉主要以苔蘚、地衣、蕨類、漿果、各種草本和灌木的葉、芽、花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在育雛期間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除4~7月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余時間喜歡十幾只集群活動覓食。
藏雪雞又名雪雞、淡腹雪雞,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低危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藏雪雞主要棲于多巖的高山草甸及高山流石灘,棲息的海拔較同地域活動的雪鶉偏低一些。雌鳥和雄鳥相似,但跗蹠無距。幼鳥似成鳥,嘴角紫色,嘴基及虹膜橙紅色,眼周和眼瞼石板藍色,跗蹠及趾暗橙紅色至深紅色。夏季活動在高海拔區(qū)域,冬季要遷徙到海拔相對較低的區(qū)域。一般4至5月間進入繁殖期,出雙入對活動。其余時間喜愛結(jié)群,白天活動,從天明一直到黃昏,性情膽怯而機警,常從山腰向上行走覓食,直到山頂。主要啄食植物的球莖、塊根、草葉,有時也吃昆蟲等,它是臥龍高山雉類的代表種類。
白馬雞是中國特產(chǎn)鳥類,列入《華盛頓公約》Ⅰ級保護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白馬雞體型較大,主要棲息在高山草甸、亞高山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帶,有時也上到林線之上的高山灌叢中集群活動。覓食于林間草地,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葉、幼芽、根、花蕾、果實和種子為食。在春季,習慣在天剛亮的清晨和日落后的黃昏時段棲于樹枝上并發(fā)出響亮粗獷的“嘎、嘎、嘎”叫聲,繁殖期5~7月,4月中旬開始逐漸分散成小群和配對,總是一雌一雄制,孵卵由雌鳥承擔,雄鳥在巢的附近活動和警戒。在海拔2700米的五一棚到銀廠溝和四姑娘山麓都是其主要棲息地。
雉鶉又名紅喉雉鶉,中國特產(chǎn)鳥類,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低危種,國家Ⅰ級保護動物。
紅喉雉鶉主要棲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針葉林緣和林線上的杜鵑灌叢地帶,偶爾也會上到高山流石灘活動。以植物的莖、根、葉、花、果實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紅喉雉鶉善于在多巖石的山崖地段行走和奔跑,也善于在山谷間滑翔,但飛翔能力較差,它們的羽色和周圍環(huán)境一致,形成了很好的保護色。性情膽怯怕人,休息時多躲避在灌叢中,晚上在較大的灌木上棲息。由于行蹤隱秘,極難被發(fā)現(xiàn)和拍攝。我在臥龍觀鳥3年中,一直只聞其聲不見其影,有幸在今年4月1日巴朗山雪后初晴的早晨拍攝到它在灌叢掩映的巖石上鳴叫的畫面。
綠尾虹雉是一種大型鳥類,中國特產(chǎn)鳥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種,國家Ⅰ級保護動物。綠尾虹雉是生活在臥龍保護區(qū)內(nèi)中國珍稀鳥類的典型代表。雄鳥背部體羽主要為深藍綠色,具金屬光澤,眼瞼裸出部位天藍色,頭頂后部有短的青銅色羽冠披于頭后;后頸及上背赤銅色而具金屬光澤;下背及腰白色,肩和翅覆羽銅紫色,具金屬藍綠色光澤;尾輝藍色,正面下體黑色。在陽光普照下的山野中,其羽毛會顯示10種不同的金屬光澤顏色,像彩虹一樣燦爛奪目。由于喜歡在高山草甸中啄食長在土里的中藥材——貝母的球莖,被山民叫作“貝母雞”。其頭部和嘴部像鷹又被稱為“鷹雞”。因為胸腹部到下體羽毛呈黑色,像燒過的柴火的黑炭,又稱為“火炭雞”。它們常成對或小群活動,冬季有時也聚集成較大群體。白天活動,喜歡出沒于山脊地帶,晚上棲于稠密的灌叢間或樹的低枝上。主要以植物的嫩葉、花蕾、嫩枝、幼芽、嫩莖、細根、球莖、果實和種子等為食。在臥龍,綠尾虹雉主要生活在高山灌叢、高山草甸和高山流石灘,有隨著季節(jié)變化而上下垂直遷徙的習性,在超過海拔3500米至高山流石灘區(qū)域都是其棲息地或潛在棲息地。每年4~6月繁殖,一雄一雌單配制。在求偶季節(jié),伴隨著初升的太陽,雄鳥喜歡站到灌叢之中的懸崖山石上,用中氣十足而又婉轉(zhuǎn)悠遠、響徹山谷的歌聲向異性宣告自己的存在。一旦發(fā)現(xiàn)有異性在附近活動,雄鳥也會滑翔過去,在灌叢的空地上圍繞著雌鳥,煽動翅膀翹,動尾巴,急促而賣力地跳一段華麗的舞蹈,以期獲得雌鳥的青睞。
血雉又名血雞、松花雞,雄鳥大覆羽、尾下覆羽、尾上覆羽,腳、頭側(cè)、臘膜為紅色,故得名血雉,是中? 國特有鳥類,國家Ⅱ級保護動物。血雉雄鳥體羽主要為烏灰色,細長而松軟,呈披針形,胸有綠色,尾羽具寬闊的緋紅色羽緣,腳橙紅色。主要棲于松林和云杉林等針闊混交林中,食松(杉)葉和種子,也食竹葉等,在夏季也會上到高山杜鵑灌叢林緣和高山草甸中覓食。不到落葉闊葉林,和高山流石灘活動。喜歡成群,常常幾只至幾十只的群體活動,天一亮即開始活動,一直到黃昏,中午常在巖石上或樹蔭處休息。主要活動在林下地上,晚上到樹上棲息。有隨季節(jié)變化而上下垂直遷移行為,活動范圍的大小與食物分布緊密相關(guān)。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繁殖期4~7月,通常在3月末4月初從群體中分散開來,并出現(xiàn)求偶行為和爭偶打斗現(xiàn)象。
紅腹角雉又名娃娃雞、星宿雞,中國特產(chǎn)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紅色名錄》無危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
紅腹角雉喜歡居住在有長流水的溝谷、山澗及較潮濕的懸崖下的原始森林中,主要以喬木、灌木、竹以及草本植物和蕨類植物的嫩葉、幼芽、嫩枝、花絮、果實和種子為食。雄鳥頭和羽冠黑色,羽冠兩側(cè)各有一只綠藍色的肉質(zhì)角,體羽及兩翅主要為深栗紅色,滿布具黑緣的灰色眼狀斑下體灰斑大而色淺像夜空中星宿,被當?shù)厝罕姺Q為“星宿雞”。紅腹角雉生性機警,膽小、善奔走,多單獨或成對活動,多數(shù)時間都在林下地面活動和覓食,遇到危險的時候,會上到樹上躲避,夜晚則棲息于樹上。每年4月初即進入繁殖期,發(fā)情期的雄鳥和雌鳥鳴聲似小孩啼哭的“哇、哇、哇”聲,又被稱為“娃娃雞”。雄鳥在求偶的時候,會賣力的鳴叫,為了進一步吸引雌鳥的關(guān)注,還會炫耀自己的美麗。那一對平常隱藏在頭部羽毛中的鈷藍色肉質(zhì)角也突然膨脹,猛然地豎立起來,喉部下方鈷藍色的肉裙也會充血膨脹,突然展開飄灑在胸前,肉裙中央滿綴淡藍色斑點,兩側(cè)邊緣各有赤紅色矢狀斑。這漂亮的肉裙會隨著求愛的節(jié)奏,一會兒展開,一會兒收縮,直到俘獲雌鳥的芳心。紅腹角雉在臥龍主要分布在針闊混交林、暗針葉林和竹林灌木混交林中,偶爾也會進入到落葉闊葉林中,它是野生大熊貓的典型伴生動物。
紅腹錦雞又名金雞,我國特產(chǎn)鳥類,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低危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 紅腹錦雞的尾特長,雄鳥羽色華麗,頭具金黃色絲狀羽冠,上體除上背濃綠色外,其余為金黃色,野外特征極明顯,全身羽毛顏色互相襯托,赤、橙、黃、綠、青、藍、紫具全,光彩奪目,是馳名中外的觀賞鳥類。主要活動在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林緣疏林灌叢地帶,也出現(xiàn)于巖石陡坡的矮樹叢和竹叢地帶,冬季也常到林緣草坡、耕地邊緣活動和覓食。習慣成群活動,性機警,膽怯怕人,聽覺和視覺敏銳,善于奔走和急速奔跑,也可以滑翔,在林中飛行自如,晚上多棲于靠溝谷和懸?guī)r的松和喬木樹上。以野豌豆、野櫻桃、青蒿、胡頹子、羊奶子、箭竹、漆樹等植物的葉、芽、花、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小麥、大豆、玉米、四季豆等農(nóng)作物,此外也吃甲蟲、蠕蟲、雙翅目和鱗翅目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繁殖期4月至6月,實行一雄多雌制。
白腹錦雞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低危種,國家Ⅱ級保護鳥類。白腹錦雞雄鳥頭頂、背、胸為金屬翠綠色,枕冠赤紅色,具有帶黑邊的白色披肩,下背和腰淺黃色,向后轉(zhuǎn)為朱紅色,尾具黑白相間的云狀斑紋和橫斑,腹白色。雌鳥上體及尾大都棕褐色,滿雜以黑板;胸棕色,具黑斑,腹白色。腳藍灰色。虹膜雄鳥褐色、雌鳥淡黃色,嘴藍灰色,腳和趾青灰色,眼周裸出部輝藍色或藍白色。在臥龍主要棲息在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林緣疏林灌叢和竹叢地帶。雜食性,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因為食性而得名“竹雞”“筍雞”白腹錦雞的雄性因其外表而得名“銀雞”。白腹錦雞的繁殖期4~6月,通常是一雄多雌制。
雉類體態(tài)優(yōu)美,雄鳥的羽色極為艷麗。在臥龍高山峽谷的森林和雪山之中,這些形態(tài)各異的雉類,千百年來生息繁衍著。
1963年臥龍自然保護區(qū)成立以后,促成了當?shù)厝罕娙駞⑴c野生動植物保護機制,這些雉類的棲息地環(huán)境得到了有效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