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鵬
幾年前,我在北京東北三環(huán)陪一個朋友看房子。其中有一個小區(qū)比周邊小區(qū)貴了40%,卻也看不出它比其他小區(qū)先進在何處。我問中介的人,這家為什么這么貴。
他們是××小學的學區(qū)房??!
“那我回家把孩子掐死算是一種特別有效的理財方式了?!蔽液湍莻€朋友說。
當然這是句玩笑。但的確是這樣,生小孩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中似乎是一種凈消耗的決策。而且隨著社會保障的完善,人們似乎越來越不需要下一代來供養(yǎng)自己的退休生活了。那么,如果排除人類基因中對兒童的寵愛成分,生養(yǎng)下一代從財務生活上看是個非理性決策嗎?
我因此對我大學同學中比較熟的人做了統(tǒng)計,看看選擇生小孩的家庭(或者個人)的財富水平是否比不生小孩的對照組糟糕很多。為什么把這件事放在我的同學里,這是因為我試圖避除學歷問題給個人帶來的一些不公平性。而且我對他們的大體財務狀況是了解的,不用一個個再去問,那樣他們可能以為我改行賣保險了。
你能猜到結果嗎?事實似乎正好相反,生小孩的家庭肯定花費更多,但是他們的財務狀況要明顯好于不生小孩的家庭。我不想說生育下一代起到了旺財?shù)淖饔谩R驗檫@里有一個因果倒置的可能性。那就是很有可能,未養(yǎng)育下一代的家庭是由于財務狀況不夠理想才這么做的,而不是反過來。
不過,這種情況大概可以說,雖然養(yǎng)育小孩是凈花銷,但是這種行為并未讓這些家庭的財富水平相對受損。如果人是一種非激素類存在,那么可以肯定這個結果肯定有哪里弄錯了。但人類不是啊,他們總是會因為外界刺激改變自己的行為。
很多家庭在有了小孩之后花銷會大幅度增加,但是他們獲得了一個財富升級要素—更強烈的財富目標感。這大概是有小孩家庭和無孩家庭財務生活中最大的差別。這種目標感很可能讓生小孩的家庭更翔實地制定和實施自己的財務規(guī)劃,并且也更有動力賺更多的錢。
目標感無論是財務上的還是生活上的(也許它們本身很難分割)對人們的生活狀況非常重要。這種重要程度曾經(jīng)被多個行為學團隊測量過。
其中一項是試驗團隊對養(yǎng)老院老人的測試。試驗者在養(yǎng)老院中找了兩組生命快走到盡頭的老人。他們把購買的一些花草交給其中的一組,并囑咐他們這些花草的重要性,托他們照料這些花草,并且在每次看望這些老人時聽取花草健康狀況報告。而另一對照組的老人,試驗者只是按一定頻率去看望他們。試驗者看望兩組老人的頻率是一樣的。
試驗結果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有花草可照顧的那組老人的健康狀況明顯好于對照組。
當然,沒有小孩的家庭的財務規(guī)劃水平相對低是一個平均狀況,這和有的丁克家庭財務規(guī)劃非常棒相矛盾。但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他們更習慣被動的受限目標,這也是人們社會性的一種體現(xiàn)。
最后還有兩點要說明。第一是,人類也有一種潛意識傾向叫“在岸效應”。這是說,如果你擁有什么,就會為這種擁有行為尋找證據(jù),以證明自己實施“擁有”行為的合理性。而且,人會認為自己擁有的東西顯然高于社會平均評價水平。我是有小孩的,所以很難說我沒有這種“在岸”情結。雖然通曉這種人類偏向,我也不敢說自己已經(jīng)完全撇除了這種心理因素。
另外(這點很重要),我當然還是認為,人們生不生小孩,特別是對于女性來說,是她們自己的事。這種生育決策完全依賴于個人選擇,其中既沒有邏輯上的應該與否,也沒有道德倫理上的傾向性問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