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峰,虎維岳
(1.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北京 100013;2.中煤科工集團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7;3.陜西省煤礦水害防治技術(shù)重點實驗室,陜西 西安 710077)
涌水量預測是礦井水文地質(zhì)基礎工作之一[1~3],前人已進行大量的礦井涌水量預測及研究工作。作者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在受到煤層頂板巨厚白堊系洛河組含水層水害威脅的彬長礦區(qū),部分礦井預測涌水量與實際數(shù)值嚴重不符。分析原因,受到勘探技術(shù)方法限制,以及建井初期沒有比較充分的實際揭露水文地質(zhì)資料,可能出現(xiàn)基本概念不清、對水文地質(zhì)條件認識不清、水文地質(zhì)模型概化有誤、計算方法自身存在缺陷、與礦井采掘計劃結(jié)合不緊密,以及對煤層采后上覆含水層水文地質(zhì)條件演變情況不明等,導致以往預測礦井涌水量與實測數(shù)值存在較大差異,不能作為科學指導礦井防治水技術(shù)工作開展的重要依據(jù),甚至有可能造成誤導[4~10]。
對彬長礦區(qū)而言,以往普遍認為洛河組是內(nèi)部水力聯(lián)系密切、具有統(tǒng)一水位的一個巨厚砂巖含水層,忽略了其內(nèi)部泥巖、砂質(zhì)泥巖等地層的發(fā)育及其作用。通過近期完成的精細化勘探及研究,洛河組可按“二分法”被劃分為上段和下段[11~15]。上段主要為中、粗粒砂巖,是主要的含水層段,富水性中等—強;下段泥巖、砂質(zhì)泥巖地層普遍發(fā)育,呈砂泥巖互層狀分布,富水性弱;上、下段之間無穩(wěn)定隔水層發(fā)育。將這種結(jié)構(gòu)概化為巨厚復合含水層(指由其間無穩(wěn)定隔水層發(fā)育具有一定水力聯(lián)系的上、下兩段或者多段組成的含水層)。涌水量預測時,應正確認識洛河組“上段強富水、下段弱富水、其間無隔水層”的水文地質(zhì)特征,并進行煤層采后頂板導水裂縫帶波及不同層段時的含水層充水模型概化,考慮頂板含水層靜儲量的釋放,以及礦井采掘計劃、煤層采后頂板覆巖破壞等[7,13~20]。
白堊系洛河組含水層是彬長礦區(qū)煤層開采的主要充水水源和水害威脅。與彬長礦區(qū)其它礦井相比較,高家堡礦井洛河組含水層水文地質(zhì)條件及工作面涌水比較典型,表現(xiàn)如下:
(1)洛河組含水層巨厚,如101面為400~440 m,201面為380~430 m(圖1);洛河組含水層單位涌水量最大為2.248 L/(s·m),是彬長礦區(qū)目前已知唯一的洛河組含水層強富水區(qū)域。
(2)洛河組底界與煤層頂界之間的距離較小且變化較大,如101面為95~100 m,202面為65~102 m。
(3)煤層埋深千余米,礦壓顯現(xiàn)頻繁可誘發(fā)頂板涌水。
(4)工作面和礦井涌水量均較大。101工作面為首采工作面,最大涌水量可達1 200 m3/h,采后初期穩(wěn)定涌水量為830 m3/h。自2015年12月9日試生產(chǎn)開始,至2017年3月31日歷時16個月,目前礦井正常涌水量已經(jīng)超過3 000 m3/h且未穩(wěn)定,今后一段時間內(nèi)礦井涌水量仍將持續(xù)增加。
圖1 高家堡井田101、201工作面煤層與主要含、隔水層位置關(guān)系示意圖Fig.1 Position of the seam, aquifers and aquicludes in the range of 101 and 201 working faces in the Gaojiabu coal mine
根據(jù)最新的水文地質(zhì)補充勘探成果,彬長礦區(qū)部分區(qū)域洛河組含水層可大致劃分為上、下兩段。其中上段厚度較大,約320 m;巖性主要為細粒砂巖、中粒砂巖、粗粒砂巖,為主要的含水層段。下段厚度較小,約70 m;巖性主要為細粒砂巖、中粒砂巖和泥質(zhì)巖類地層,幾乎不發(fā)育粗粒砂巖,主要表現(xiàn)為砂泥巖互層狀結(jié)構(gòu);與上段相比,下段泥巖類地層累計厚度在地層厚度中的占比顯著增大。
將巨厚洛河組概化為上、下兩段含水層。上、下段在地層厚度、巖性、富水性、水文地質(zhì)參數(shù)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上、下段之間無穩(wěn)定隔水層發(fā)育,存在水力聯(lián)系。
煤層采后形成的導水裂縫帶波及上段時,上、下段含水層水均直接參與工作面涌水(圖2)。涌水量預測時應考慮上、下段含水層的靜儲量釋放和動態(tài)補給水量。
圖2 導水裂縫帶波及上段時來水方向示意圖Fig.2 Sketch of hydrogeological structure of roof inflow when the water flowing fractured zone reaches the upper aquifer
導水裂縫帶僅波及下段時,下段含水層水直接參與工作面涌水,其水位下降。此時上、下段含水層水位存在水位差。其間無穩(wěn)定隔水層發(fā)育,故上段含水層通過滲流補給下段含水層間接參與工作面涌水(圖3)。水量預測時除計算下段靜儲量釋放和動態(tài)補給水量之外,還應考慮上段含水層通過下段含水層的垂向滲流量。
圖3 導水裂縫帶波及下段時來水方向示意圖Fig.3 Sketch of hydrogeological structure of roof inflow when the water flowing fractured zone reach the lower aquifer
含水層涌水是一個消耗靜儲量和接受垂向、側(cè)向地下水補給的動態(tài)過程。涌水量預測時應考慮靜儲量釋放、側(cè)向補給水量,以及可能存在的垂向補給水量。
在預測的煤層頂板導水裂縫帶直接波及范圍內(nèi)的含水層,涌水量預測時應進行靜儲量釋放量的計算。工作面煤層頂板導水裂縫帶影響范圍內(nèi)的上覆含水層靜儲存水量為:
(1)
式中:Q靜——工作面回采期間煤層頂板導水裂縫帶影響范圍釋放的含水層靜儲存水量;
μ——導水裂縫帶影響范圍內(nèi)含水層的平均給水度;
H——充水含水層厚度;
Si——工作面第(i)次與第(i+1)次周期來壓期間的回采面積;
D——工作面寬度;
Li——第i次周期來壓時工作面的回采長度;
Li+1——第(i+1)次周期來壓時工作面的回采長度;
i——來壓序號,i=0,1,2,…,n;
k——“來壓周期”的序號,k=1,2,…,n-1。
一般稱第一次來壓為初次來壓,第二次及之后的為第(i-1)次周期來壓。例如第二次來壓稱為第一次周期來壓,以此類推。將初次來壓時工作面已回采距離稱為初次來壓步距,前后兩次來壓期間回采的距離稱為第k次周期來壓步距。
進行煤層頂板覆巖含水層靜儲量計算時,工作面已回采區(qū)域作為其平面范圍。例如初次來壓時為工作面切眼與初次來壓步距圍成的矩形范圍,第i次周期來壓時取第i次與第(i-1)次周期來壓期間回采距離與切眼圍成的矩形范圍。
上覆含水層靜儲量釋放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過程。在導水裂縫帶初次波及時,靜儲量釋放隨即開始。隨著煤層回采和覆巖破壞的持續(xù),導水裂縫帶逐漸向上發(fā)育,其波及上覆含水層的厚度和范圍均逐漸增大,靜儲量釋放速率亦隨之增大。靜儲量釋放速率受導水通道的形態(tài)和暢通程度等影響較大,可能出現(xiàn)時大時小的波動變化,一般難以測定。涌水量預測時,可假定靜儲量釋放是在某一時間段內(nèi)均勻釋放的。這種假定可以反映隨著每次礦壓顯現(xiàn)產(chǎn)生覆巖破壞與變形,進而發(fā)生水量呈波狀起伏的涌水現(xiàn)象,符合實際情況。
(1)側(cè)向動態(tài)補給水量
將工作面看作一河渠,煤層頂板含水層受煤層采后導水裂縫帶波及出水,可概化為上覆含水層水以導水裂縫帶垂向波及范圍為邊界向河渠排泄。含水層單寬流量計算公式如下[2,16~18]:
承壓含水層:
(2)
潛水含水層:
(3)
承壓轉(zhuǎn)無壓含水層:
(4)
當H2=0時:
(5)
計算出單寬流量q,再乘以含水層側(cè)向補給長度,即可得動態(tài)補給水量:
(6)
式中:Q側(cè)動——含水層側(cè)向動態(tài)補給水量;
L走向——工作面沿走向長度,即工作面已回采距離;
L傾向——工作面寬度;
Li——第i次周期來壓時,頂板含水層沿工作面走向方向受導水裂縫帶擾動的等效長度,數(shù)值上等同于第i次和第(i-1)次周期來壓期間工作面回采長度。
與靜儲量不同,動態(tài)補給量計算的平面范圍取第i次周期來壓時,工作面已回采距離與切眼圍成的矩形范圍。這表明隨著煤層回采的推進,沿工作面推采方向的含水層側(cè)向補給長度持續(xù)增長,補給水量也隨之增大。
(2)垂向動態(tài)補給水量
當導水裂縫帶部分波及上覆某一含水層時,未被波及的含水層水通過導水裂縫帶頂界形成的平面范圍以滲流形式參與工作面涌水。將頂板導水裂縫帶頂界形成的平面范圍概化為一個等效圓形過水邊界。等效圓面積越大,表明工作面煤層回采影響的范圍越大,相應地未被波及層段(與其下部被導水裂縫帶波及層段為同一含水層)含水層水通過滲流作用參與工作面涌水的水量也越大。該部分水量為:
Q垂動=2πKrwsw=2πKrw(H0-H′)
(7)
式中:Q垂動——含水層垂向補給涌水量;
rw——將補給區(qū)等效為圓形時的半徑;
sw——水位降;
H0——初始水頭;
H'——水位下降后的水頭。
同樣,垂向動態(tài)補給量計算范圍與工作面寬度、初次及周期來壓步距等相關(guān)。
在上、下段含水層之間無隔水層發(fā)育且有水位差時,存在上段通過下段的垂向滲流作用。滲流量為:
(8)
式中:Q垂?jié)B——上段含水層的垂向滲流量;
Kv——下段含水層的垂向滲透系數(shù);
A——等效補給區(qū)面積;
M——下段含水層厚度;
H上——預測的煤層回采期間上段含水層水頭;
H下——預測的煤層回采期間下段含水層水頭。
2.4.1單個工作面
(1)導水裂縫帶波及上段
結(jié)合預測的工作面初次和周期來壓步距,以及上、下段含水層水位降,分段(以預測的各次礦壓顯現(xiàn)時的工作面回采長度進行分段)預測上、下段含水層靜儲量釋放量和動態(tài)補給量,并將其求和作為該時段的預測水量。將各分段水量預測結(jié)果按工作面回采長度由小到大的順序組合起來,即可得到動態(tài)的涌水量預測結(jié)果。
(2)導水裂縫帶波及下段
涌水量預測時除考慮下段含水層靜儲量釋放和動態(tài)補給量外,還應考慮上段含水層通過下段含水層的垂向滲流作用而參與工作面涌水的水量。同樣,依據(jù)預測工作面初次和周期來壓步距,分段預測下段含水層靜儲量釋放量和動態(tài)補給量,以及上段含水層的垂向滲流量,并將三者求和作為該時段的預測水量。將各分段水量預測結(jié)果按工作面回采長度由小到大的順序組合起來,即可得到動態(tài)的涌水量預測結(jié)果。
2.4.2多個工作面
多個工作面涌水量預測時,應結(jié)合礦井采掘規(guī)劃具體分析,分別計算各工作面覆巖不同層段靜儲量釋放、動態(tài)補給量,以及可能存在的垂向滲流量,最后給出動態(tài)的涌水量預測結(jié)果。
尤其注意,隨著礦井采掘不斷推進,不同工作面之間的涌水量會發(fā)生相互干擾,特別是當相鄰工作面開采時,必然會出現(xiàn)某一側(cè)的動水補給量被上一個已采工作面截留。如圖4和圖5所示,當1號工作面已經(jīng)回采完畢后,2號工作面開采時,靠近1號工作面一側(cè)的側(cè)向動態(tài)補給水量就不存在。在每個工作面水量預測計算時,一定要分析工作面之間的位置關(guān)系和采掘現(xiàn)狀,避免水量的重復計算[9]。
圖4 多個工作面涌水結(jié)構(gòu)示意圖Fig.4 Structural sketch of inflow in the multi-mining faces
圖5 多個工作面涌水量干擾情況示意圖Fig.5 Sketch of interference of inflow in the multi-working faces
以彬長礦區(qū)高家堡礦井101、201工作面為例。
井田發(fā)育的主要含水層自上而下依次有: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洪積含水層、第四系中更新統(tǒng)黃土含水層、新近系砂卵礫含水層、白堊系下統(tǒng)華池組、洛河組、宜君組含水層、侏羅系中統(tǒng)直羅組、延安組含水層等。洛河組是礦井主要充水水源之一(圖6)。洛河組全區(qū)分布,平均厚度約400 m,井田內(nèi)未見露頭;可分為上段和下段;上段厚度較大,約320 m,巖性主要為細—粗粒砂巖,單位涌水量為1.305~2.248 L/(s·m),富水性中等—強,是主要含水段;下段厚度較小,約為70 m,泥巖和砂質(zhì)泥巖普遍發(fā)育,呈砂泥巖互層狀,單位涌水量為0.013~0.084 L/(s·m),富水性弱;上、下段之間無穩(wěn)定隔水層發(fā)育。宜君組厚度較小,僅0~2.41 m。侏羅系直羅組、延安組含水層厚度較小,富水性弱,是礦井的直接充水含水層。
圖6 開采煤層與頂板含、隔水層關(guān)系示意圖Fig.6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neable seam and aquifer/aquiclude
發(fā)育的主要隔水層有:新近系中統(tǒng)小章溝組紅土隔水層段、白堊系下統(tǒng)華池組泥巖隔水層、侏羅系中統(tǒng)安定組隔水層,以及侏羅系下統(tǒng)富縣組隔水層等。其中安定組是阻隔洛河組含水層水進入礦井的關(guān)鍵隔水層,厚度30~40 m。
(1)水文地質(zhì)參數(shù)
洛河組上段含水層滲透系數(shù)K=0.92~1.552 m/d,平均1.37 m/d;單位涌水量q= 1.305~2.248 L/(s·m),彈性給水度為3.3×10-9~0.001,平均為3.33×10-4。
洛河組下段含水層滲透系數(shù)K=0.027~0.043 m/d,單位涌水量q=0.013 L/(s·m),彈性給水度為1.48×10-6~8.86×10-5,平均為4.50×10-5。
直羅組地層厚度為21.37 m。依據(jù)抽水試驗資料,滲透系數(shù)為0.006 9 m/d,單位涌水量為0.001 9 L/(s·m)。
延安組地層厚度為39.58 m,依據(jù)抽水試驗資料,滲透系數(shù)為0.011 6 m/d,單位涌水量為8.5×10-4~1.87×10-2L/(s·m)。
(2)初次垮落及來壓步距
隨著初次及周期來壓顯現(xiàn),覆巖被破壞后產(chǎn)生的導水裂縫帶向上發(fā)育,受到波及后的上覆含水層水進入工作面。初次及周期來壓步距的準確預測,是進行工作面動態(tài)涌水量預測的重要前提之一。
101工作面和201工作面已回采結(jié)束,來壓步距均采用實際監(jiān)測數(shù)值。
(3)靜儲量釋放時間
靜儲量釋放受過水通道的形態(tài)和暢通程度等影響。煤層采后覆巖破壞與變形是隨時間逐漸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在無法明確導水裂縫帶發(fā)育形態(tài)及暢通情況時,假定靜儲量在某一時段內(nèi)是均勻涌出的。
(4)含水層水位降深
水位降是含水層水參與工作面涌水的直接證據(jù)。在含水層水參與工作面涌水時,其水位一般提前數(shù)小時或1~2 d開始出現(xiàn)持續(xù)下降趨勢。水位降幅可顯示含水層水參與工作面涌水的程度。
高家堡礦井目前有8個地下水位長觀鉆孔(圖7)。
圖7 水文長觀鉆孔分布示意圖Fig.7 Schematic diagram of hydrological drilling distribution
其中G2、G3、G4、G5鉆孔監(jiān)測洛河組全段水位,T2鉆孔監(jiān)測洛河組上段水位,T1、JT1、JT2鉆孔監(jiān)測洛河組下段水位。由于洛河組全段的地下水位與上段相近,故將G2、G3、G4、G5鉆孔水位均視作洛河組上段地下水位。
101工作面和201工作面涌水量預測時采用實際觀測的水位標高。利用地下水位標高可計算出水位降深。
高家堡礦井為新建礦井,工作面回采順序為101工作面→201工作面。
101工作面回采時間為2015年12月9日—2016年4月30日。回采長度345 m,傾向長度120 m,煤層采高3.50~8.36 m,煤層頂界至洛河組底界間距為 95~100 m。預測導水裂縫帶最大發(fā)育高度為168.79 m(在101工作面停采線附近實測的最大裂采比為20.19倍),已波及洛河組上段含水層。結(jié)合地下含水層水位變化、工作面涌水量、水質(zhì)、礦壓顯現(xiàn)等資料綜合分析,洛河組上段含水層水已充分參與101工作面涌水。
201工作面回采時間為2016年4月26日—2016年12月16日?;夭砷L度1 080 m,傾向長度120 m,煤層采高3.50~5.90 m,煤層頂界至洛河組底界間距為65 ~ 102 m。預測導水裂縫帶最大發(fā)育高度為119.12 m(同上,裂采比取20.19倍),已波及洛河組下段含水層,未波及洛河組上段含水層。綜合分析201工作面回采期間的涌水量變化規(guī)律及其影響因素,認為洛河組上、下段含水層水是工作面涌水的主要構(gòu)成部分。
(1)101工作面涌水量預測
實測101工作面初次來壓和周期來壓步距,見表1。
表1 101工作面來壓步距統(tǒng)計表Table 1 Roof weighting steps of the 101 face
101工作面回采期間洛河組不同層段水位降,見表2和表3。
101工作面回采期間,煤層頂板導水裂縫帶直接波及洛河組上段含水層,上段含水層水已進入工作面。101工作面涌水量預測時,主要考慮洛河組下段的靜儲量釋放和側(cè)向動態(tài)補給水量,以及上段的靜儲量釋放和側(cè)向、垂向動態(tài)補給水量。
T1、JT1、JT2鉆孔至101工作面中心的距離分別為590.30 m、566.98 m、564.72 m。計算洛河組下段含水層水力梯度時,距離L取為T1、JT1、JT2鉆孔至101工作面中心距離(圖7)的平均值,為574.00 m。
表2 101工作面回采期間洛河組上段水位標高及降幅統(tǒng)計表Table 2 Elevations and drawdowns of the upper Lo-Ho formation in holes in the 101 working face
表3 101工作面回采期間洛河組下段水位標高及降幅統(tǒng)計表Table 3 Elevations and drawdowns of the lower Lo-Ho formation in holes in the 101 working face
在101工作面回采結(jié)束后55 d(2016年6月25日),監(jiān)測洛河組上段水位的鉆孔中,G3鉆孔水位降幅最大。計算洛河組上段含水層水力梯度時,距離取為G3鉆孔至101工作面中心的距離為408.41 m。
通過試算,確定洛河組下段靜儲量釋放時間按1 h計,洛河組上段靜儲量釋放時間按6 h計。
101面涌水量預測過程及結(jié)果,見表4和圖8。
表4 101工作面涌水量預測結(jié)果Table 4 Prediction results of inflow in the 101 face
圖8 101工作面預測與實測涌水量曲線圖Fig.8 Predicted and observed water inflow of the 101 face
洛河組下段靜儲量計算。2016年1月19日101工作面已回采長度為105 m,傾斜長度120 m,洛河組下段厚度70 m,洛河組下段的給水度為4.504×10-5,各數(shù)值相乘得到洛河組下段的靜儲量為39.73 m3/h。2016年1月19日—29日期間,101工作面回采27.70 m,其余參數(shù)相同,計算2016年1月29日的靜儲量為10.48 m3/h。利用計算的靜儲量除以釋放時間(洛河組下段按1 h,洛河組上段按6 h計),即可得到靜儲量釋放速率。
洛河組下段動態(tài)補給量計算。2016年1月19日,洛河組下段含水層沿工作面走向方向受影響的長度等效為101工作面已回采長度,為105 m;工作面寬度為120 m,洛河組下段厚度為70 m,水柱高度為635.81 m,滲透系數(shù)為0.04 m/d,地下水滲流路徑長度取T1、JT1、JT2鉆孔至101工作面中心的平均距離,為574.00 m。采用式(5)、(6)計算洛河組下段含水層沿101工作面走向方向的動態(tài)補給量為12.08 m3/h,沿101工作面傾斜方向的動態(tài)補給量為13.80 m3/h。
同理可計算洛河組上段的靜儲量及其釋放水量,以及動態(tài)補給水量。
(2)201工作面涌水量預測
201工作面回采期間共計發(fā)生41次礦壓顯現(xiàn)(見表5)。并不是每次礦壓顯現(xiàn)之后201工作面涌水量均出現(xiàn)顯著增大的趨勢。表5中“是否利用”一欄中的“是”表示礦壓顯著之后水量有增大的趨勢,以該“回采距離”作為201工作面涌水量預測區(qū)段劃分的依據(jù)。
201工作面回采期間洛河組下段水位降,見表6。
表5 201工作面來壓步距統(tǒng)計表Table 5 Roof weighting steps of the 201 face
表6 201工作面回采期間洛河組下段水位標高及降幅統(tǒng)計表Table 6 Elevations and drawdowns of the lower Lo-Ho formation in holes in the 201 working face
2016年11月9日開始,101工作面北側(cè)的103工作面開始回采。11月17日開始,103工作面開始出水,涌水量為3.3 m3/h。12月2—10日,103工作面涌水量由13 m3/h快速增大至195 m3/h。T1孔水位相應地出現(xiàn)急劇下降趨勢。表6中2016年12月4日之后的T1鉆孔水位受到103工作面回采影響較大,不能直接利用,采用的水位標高等數(shù)值為預測數(shù)值。
由于T2、T1鉆孔距離較近(約80 m),且分別觀測洛河組上段和下段水位,其水位差值具有可比性;且T1、T2鉆孔距離201工作面較近,約1 150 m。因此將T2、T1鉆孔監(jiān)測的洛河組上、下段水位作為201工作面涌水量預測時洛河組上段垂向滲流量計算的依據(jù)(表7)。
表7 201面回采期間洛河組上、下段水位標高及差值統(tǒng)計表Table 7 Elevations and drawdown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Lo-Ho formation in holes in the 201 working face
計算洛河組下段的垂向動態(tài)補給水量時,需將201工作面已開采區(qū)域(為矩形狀)的洛河組下段頂界面進水范圍等效為圓形,其引用半徑計算公式如下[18]:
(9)
其中,η取值見表8。
表8 b/a與η的關(guān)系表Table 8 Relationship between b/a and η
同前,洛河組下段含水層靜儲量釋放時間按1 h計。201工作面涌水量預測結(jié)果,見表9和圖9。
洛河組上段垂向滲流水量計算。2016年6月30日,201工作面已回采238.00 m,201工作面傾斜長度為120 m,滲透系數(shù)為0.043 m/d,洛河組上、下段的水位差為146.14 m,洛河組下段厚度為70 m,采用式(8)計算洛河組上段的垂向滲流水量為99.38 m3/h。
其它項水量計算方法與101工作面相同。
(3)預測結(jié)果評價
預測的101工作面和201工作面水量變化趨勢與實際情況基本符合。在洛河組地下水初次參與時工作面水量急劇增大,之后呈齒狀上升,回采結(jié)束后水量有一定幅度的衰減。若無其它鄰近工作面回采等影響,采空區(qū)水量將趨于穩(wěn)定。
預測的洛河組水初次大量參與工作面涌水、工作面采后初期穩(wěn)定涌水,以及工作面期間最大涌水量和實測數(shù)值相差-130.49~20.64 m3/h(表10),誤差率為-21.05% ~8.39%。
預測2016年3月26日—4月30日期間101工作面涌水量與實測數(shù)值相差較大(圖5),其原因是隨著覆巖持續(xù)破壞與變形,由于過水通道被堵塞使其有效過水能力降低,涌水量減小,部分涌水在頂板離層空間、裂隙中匯聚;過水通道暢通之后其過水能力恢復,涌水量在較短時間內(nèi)突增所致。
圖9 201工作面預測與實測涌水量曲線圖Fig.9 Predicted and observed water inflow of the 201 face
表10 101、201工作面預測涌水量誤差分析Table 10 Inflow forecast error analysis of the 101 and 201 faces
(1)以彬長礦區(qū)高家堡井田為例,將垂向水文地質(zhì)條件存在顯著差異的巨厚洛河組分為上段和下段。上、下段含水層在受到煤層回采破壞與影響后將形成不同的穩(wěn)定水位,涌水量預測時應區(qū)別對待。
建立了巨厚復合含水層涌水量預測的水文地質(zhì)概念模型,其中將受到煤層采后頂板導水裂縫帶波及的含水層涌水概化為考慮垂向滲流的向河渠排泄模型,稱之為“含水層水向工作面涌水模型”,簡稱“工作面模型”。
(2)給出頂板巨厚復合含水層涌水量預測方法,稱之為“結(jié)合工作面回采進尺考慮含水層靜儲量釋放、垂向滲流和側(cè)向補給的工作面時空動態(tài)涌水量預測方法”,簡稱“工作面時空動態(tài)涌水量預測方法”。該方法與礦井采掘計劃相結(jié)合,依據(jù)預測的工作面初次及周期來壓步距,分別對上覆含水層靜儲量釋放水量、動態(tài)補給量和可能存在的垂向滲流量進行計算,最后將預測結(jié)果按工作面回采距離(也可轉(zhuǎn)化為預計的回采時間)排列即可得到動態(tài)的涌水量結(jié)果。
涌水量預測時,應正確認識各充水含水層的水文地質(zhì)條件、建立與實際相符合的充水模型、選擇恰當?shù)挠嬎惴椒?;還應對煤層開采條件與水文地質(zhì)條件演化進行合理預測,如工作面初次和周期來壓步距、煤層采后頂板導水裂縫帶發(fā)育高度、受影響含水層給出水的能力、水文地質(zhì)參數(shù)(如滲透系數(shù)等)和水位變化等。
參考文獻:
[1] 國家安全生產(chǎn)監(jiān)督管理總局,國家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煤礦防治水規(guī)定[M].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2012.[State Administration of Work Safety,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oal Mine Safety. The regulation of water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M].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Press, 2012. (in Chinese)]
[2] 虎維岳.礦山水害防治理論與方法[M].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2005.[HU W Y.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ine water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M]. Beijing: China Coal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2005. (in Chinese)]
[3] 杜敏銘,鄧英爾,許模.礦井涌水量預測方法綜述[J].地質(zhì)學報,2009,29(1):70-73.[DU M M, DENG Y E, XU M. Review of methodology for prediction of water yield of mine[J].ACTA Geologica Sinica,2009,29(1):70-73.(in Chinese)]
[4] 陳酩知,劉樹才,楊國勇.礦井涌水量預測方法的發(fā)展[J].工程地球物理學報,2009,6(1):69-72.[CHEN M Z, LIU S C, YANG G Y. The development of mining water inflow predict method[J]. 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physics,2009,6(1):69-72. (in Chinese)]
[5] 管恩太,武強.礦井涌水量預測評述[J].中州煤炭,2005(1):7-8.[GUAN E T, WU Q. An assessment of mining water inflow prediction[J]. Zhongzhou Coal, 2005(1):7-8. (in Chinese)]
[6] 連會青,夏向?qū)W,徐斌,等.礦井涌水量預測方法及適用性評價[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11(2):22-27.[LIAN H Q, XIA X X, XU B,etal. Evaluation and applicability study on prediction methods of water inflow in mines[J]. Jou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11(2):22-27. (in Chinese)]
[7] 苗文韜,苗合坤,牛中平.礦井繼生充水含水層的涌水特征及其水害防治措施[J].煤田地質(zhì)與勘探,2013,41(2):47-50.[MIAO W T, MIAO H K, NIU Z P. The water gushing features of non-native water-filled aquifer and methods for wa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J]. Coal Geology & Exploration,2013,41(2):47-50. (in Chinese)]
[8] 虎維岳,閆麗.對礦井涌水量預測問題的分析與思考[J].煤炭科學技術(shù),2016,44(1):13-18,38.[HU W Y, YAN L. Analysis and consideration on prediction problems of mine water inflow volume[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6,44(1):13-18,38. (in Chinese)]
[9] 虎維岳.淺埋煤層回采中頂板含水層涌水量的時空動態(tài)預測技術(shù)[J].煤田地質(zhì)與勘探,2016,44(5):92-96.[HU W Y. Water inflows prediction technique of water inflow from roof aquifer during extraction of shallow seam[J]. Coal Geology & Exploration ,2016,44(5):92-96. (in Chinese)]
[10] 張壯路.工作面頂板涌水量預測的滲流與應力耦合方法研究[D].西安:煤炭科學研究總院,2009.[ZHANG Z L. Prediction of inflow in roof of working face by seepage-stress coupling model[D]. Xi’an: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2009. (in Chinese)]
[11] 劉英鋒,李超峰.陜西彬長胡家河礦業(yè)有限公司礦井首采區(qū)水文地質(zhì)補充勘探報告[R].西安:中煤科工集團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2014.[LIU Y F, LI C F. Prospecting report on the hydrogeology in the first mining area of Hujiahe coal mine[R]. Xi’an: X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Co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Group Corp, 2014. (in Chinese)]
[12] 李超峰. 高家堡礦井首采區(qū)白堊系含水層精細探查研究成果報告[R].西安:中煤科工集團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2015.[LI C F. Prospecting report on the hydrogeology of Luo-he aquifer in the first mining area of Gaojiabu coal mine[R]. Xi’an: X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Co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Group Corp, 2014. (in Chinese)]
[13] 李超峰.近千米埋深煤層開采巨厚洛河組含水層水防控對策研究[C]//煤炭安全高效開采地質(zhì)保障技術(shù)及應用.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2014:287-290.[LI C F. Research on groundwa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Luohe aquifer where the deep coal seams are mined at nearly a kilometer[C]//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geological safeguard in coal safe and efficient mining.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Press, 2014:287-290. (in Chinese)]
[14] 劉英鋒,郭小銘.導水裂縫帶部分波及頂板含水層條件下涌水量預測[J].煤田地質(zhì)與勘探,2016,44(5):98-101.[LIU Y F, GUO X M. Prediction of water inflow in roof aquifer affected by water-flowing fracture zone[J]. Coal Geology & Exploration,2016,44(5):98-101. (in Chinese)]
[15] 劉英鋒,王新.黃隴侏羅紀煤田頂板水害防治問題及對策探討[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13,33(4):432-435.[LIU Y F, WANG X. Water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Huanglong Jurassic coalfield[J].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33(4):432-435. (in Chinese)]
[16] 薛禹群.地下水動力學原理[M].北京:地質(zhì)出版社,1986. [XUE Y Q. Groundwater dynamics[M].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1986. (in Chinese)]
[17] 陳崇希,唐仲華.地下水流動問題數(shù)值解法[M].武漢:中國地質(zhì)大學出版社,1990.[CHEN C X, TANG Z H. Numerical solution of groundwater flow problems[M]. Wuha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1990. (in Chinese)]
[18] 武強,趙蘇啟,董書寧,等.煤礦防治水手冊[M].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2013.[WU Q, ZHAO S Q, DONG S N,etal. Handbook of mine water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M]. Beijing: China Coal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 2013. (in Chinese)]
[19] 郭純青,田西昭.巖溶隧道涌水量綜合預測——以朱家?guī)r巖溶隧道為例[J].水文地質(zhì)工程地質(zhì),2011,38(3):1-8.[GUO C Q, TIAN X Z. A comprehensive forecast of water inflow in karst tunnels——Exemplified by the Zhujiayan karst tunnel[J]. 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y,2011,38(3):1-8. (in Chinese)]
[20] 高召寧,孟祥瑞,王向前,等.礦井涌水量時間序列的長程相關(guān)性分析及分維數(shù)估算[J].水文地質(zhì)工程地質(zhì),2010,37(3):31-35. [GAO Z N,MENG X R,WANG X Q,etal. Analysis of long-range correlation and fractal dimension estimation of time series of mining water inflow[J].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y,2010,37(3):31-35.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