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萍 劉強
摘要:近年來,隨著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和國家間貿(mào)易自由化進程的加快推動,植物入侵已經(jīng)成為全球性問題,入侵植物不僅對當?shù)氐纳鷳B(tài)系統(tǒng)、生物多樣性破壞嚴重且威脅人類健康,造成了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作為遭受生物入侵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對入侵植物的防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通過對入侵植物防治方法、入侵假說的闡述以及對7種典型入侵植物相關(guān)防治研究的介紹,對比不同入侵植物各種防治方法及其成效,更加直觀地展示各種防治手段的優(yōu)缺點。對入侵植物的防治提出建議,以期為防治工作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植物入侵;防治方法;防治成效;生物多樣性;生態(tài)災(zāi)難
中圖分類號:Q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8)07-0005-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07.001
Review of Research on Invasive Plant Control in China
WANG Xu-ping,LIU Qia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58,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promoted process between national trade liberalization,plant invasion has become a global problem. Invasive plants have caused severe damage to the local ecosystem, biodiversity,and poses a threat to human health,and also brought huge economic losses. As one of the countries which suffered from biological invasion seriously,the prevention of invasive plants in China is also in an orderly way.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work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ling,our country has also achieved some succes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methods are showed intuitively by introducing and comparing the controlling methods of seven typical invasive plants. Finally,suggestions on the invasive plant controlling a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Key words: invasive plant;control methods;effect of controlling;biodiversity;ecocatastrophe
植物入侵是指植物由原產(chǎn)地經(jīng)過自然或人為的途徑侵入到另外一個環(huán)境中,成活、繁殖形成野化種群,并對入侵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造成一定危害的現(xiàn)象[1]。入侵植物對不利環(huán)境有較好的耐受能力,且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能更有效地利用入侵地的資源,以排擠本土植物的生長。此外,大多數(shù)入侵植物還具有化感作用,可以抑制周圍其他植物的生長,從而降低當?shù)氐纳锒鄻有裕纬蓡蝺?yōu)群落。目前,中國有265種外來植物,其中包括108種雜草,且至少58種外來植物破壞了農(nóng)林業(yè)的發(fā)展[1]。隨著中國科技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對外貿(mào)易的強度增大,都為生物入侵創(chuàng)造了更多機會,當前種類繁多、數(shù)量龐大、廣泛散布的入侵植物已經(jīng)給國家?guī)砹司薮蟮慕?jīng)濟損失。作為遭受生物入侵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2],中國已從多方面、多途徑來應(yīng)對植物入侵的嚴峻現(xiàn)狀。在植物入侵源頭的控制上,國家日益加強海關(guān)檢疫的嚴格性,提高檢疫人員的業(yè)務(wù)水平,同時編制入侵植物名錄并頒布植物入境和引種方面的一系列法規(guī),力求將潛在入侵植物拒于國門之外[3]。對于已經(jīng)建群并形成規(guī)模的入侵植物,中國開發(fā)出一系列防治措施,即物理、化學、生物以及綜合防治方法等多種途徑進行控制,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鑒于入侵植物在中國已廣泛存在,所以防止種群進一步擴大并消減其現(xiàn)有種群是當務(wù)之急。目前,中國對入侵種的防治技術(shù)飛速發(fā)展,選為防治目標的入侵植物越來越多,防治手段綜合多樣,防治效果也越來越好。中國在入侵植物防治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因此本研究對近年來中國的入侵防治研究成果進行綜述,以期為這方面的研究發(fā)展提供參考。
1 植物入侵簡介
1.1 外來入侵種的歷史
生物入侵在中國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且在不同歷史時期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1850年之前,中國僅有31種入侵種,1850-1889年,入侵種增長不足20種,1890-1909年,入侵種增長近30余種,而1950年后的60年間,入侵種增長了209種[2]。最初入侵種是由于食用、藥用、觀賞等目的而被引入。到了19世紀,大量通商口岸開放,入侵種數(shù)量急劇增加[4]。而改革開放后的近幾十年,隨著中國與各國貿(mào)易往來的加強,生物入侵風險突顯。
1.2 入侵種的入侵途徑
入侵種的入侵有三種途徑,即人類有意引入、無意引入以及自然擴散。多數(shù)入侵種是人們?yōu)榱四撤N目的引入,如為清理污水引入的水葫蘆,為觀賞引入的食人鯧,為綠化引入的紫莖澤蘭,為食用引入的福壽螺等;無意引入,如入侵種借助交通工具、游客等入侵其他地域,如豚草、毒麥等;還有通過風力、鳥類活動自然擴散到其他區(qū)域的入侵種,如薇甘菊等。中國第一次對不同入侵途徑的入侵種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有意引入導致的入侵種占入侵種總數(shù)的39.6%,無意引入導致的入侵種數(shù)占49.3%,自然擴散導致的入侵種數(shù)占11.1%[5]。
1.3 植物入侵現(xiàn)狀
生物入侵是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面臨的最重要的全球性問題之一,它不僅是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而且也威脅著全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發(fā)展[6]。據(jù)調(diào)查,目前中國共有外來入侵植物265種,其中單子葉植物綱38種,雙子葉植物綱221種,褐藻綱4種,真蕨綱和紅藻綱各1種。它們隸屬于56個科,菊科種數(shù)最多,達59種,禾本科36種,豆科35種,莧科15種,柳葉菜科12種,茄科11種,入侵種主要來源于歐美,其次為亞非[2]。中國國土幅員遼闊,氣候多樣,各地均有入侵種的身影,總體趨勢為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沿海多內(nèi)陸少,這與對外的往來程度密切相關(guān)。如薇甘菊1996年入侵廣東深圳內(nèi)伶仃島,不久成災(zāi),危害面積超過80%;空心蓮子草的入侵使當?shù)胤頁p失達63%,萵苣和水稻損失達45%左右,小麥損失達36%;互花米草破壞了近海生物棲息環(huán)境,影響灘涂養(yǎng)殖,誘發(fā)赤潮等[7]。據(jù)統(tǒng)計,全球大約有35%~46%的瀕危物種是入侵所致[8],而全球最具威脅的100種入侵種中,中國有50多種,每年的經(jīng)濟損失達1 198億元[7]。
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逐漸重視生物入侵防治[9],從最初的單一物理機械處理,到各種化學試劑的出現(xiàn)、天敵引入、生態(tài)替代、群落改造、資源開發(fā)、變廢為寶等多種手段的綜合治理,各項防治入侵種專利的出現(xiàn),標志著入侵種防治手段日趨成熟。目前,入侵種的治理在中國已是重中之重,隨著研究的深入,中國已經(jīng)建立了完整的防治研究體系,很多相關(guān)研究都已取得良好的效果,部分入侵種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2 入侵植物的防治
2.1 植物入侵假說
隨著對植物入侵機制的深入研究,陸續(xù)出現(xiàn)了多種與植物入侵機制相關(guān)的理論假說[10]。根據(jù)這些假說分析重點的不同,可將其大致分為三類:外來物種本身特性、入侵種與土著種的相互關(guān)系、新棲息地環(huán)境可入侵性。與外來種本身特性相關(guān)的理論假說有內(nèi)稟優(yōu)勢假說、理想雜草特征假說;與入侵種與土著種相互關(guān)系相關(guān)的理論假說有天敵逃逸假說、氮分配進化假說、新武器假說、新防衛(wèi)假說、增強競爭能力假說;與新棲息地可入侵性相關(guān)的有干擾假說、空生態(tài)位假說、環(huán)境發(fā)生化學變化假說、多樣性阻抗假說。
內(nèi)稟優(yōu)勢假說與理性雜草特征假說相似,即外來種的成功入侵依靠自身的生理生態(tài)優(yōu)勢,如能更有效地利用當?shù)刭Y源以及對外界不利環(huán)境有較強的抗性和耐受性[11-15]。宋莉英等[14]發(fā)現(xiàn)入侵植物薇甘菊、三裂葉蟛蜞菊和五爪金龍和他們的伴生或近緣本地種雞矢藤、蟛蜞菊和厚藤相比,葉片建成成本較低;陳新微等[15]在研究入侵種銀膠菊、三葉鬼針草和本地種的氣體交換中發(fā)現(xiàn),入侵種有較高的氣體交換率,豚草、三裂葉豚草相對共生本地種紫苑有較高的光合指標參數(shù)。
天敵逃逸假說即外來種成功入侵是由于專一性天敵的缺失和當?shù)貜V源性天敵對其的損害程度較小,導致其種群的大肆擴張[16-20]。王楠楠[18]對黃頂菊進行模擬天敵處理,發(fā)現(xiàn)黃頂菊的生理指標和個體指標均表現(xiàn)出超補償效益,對天敵危害有較強的適應(yīng)性;郭素民[20]發(fā)現(xiàn)喜旱蓮子草在天敵作用下,表現(xiàn)出抗性和耐受性,并可能在第四代后發(fā)生短期進化。氮分配進化假說是對天敵逃逸假說的擴展,即入侵種將原本用于防御天敵的那部分能量用于自身建設(shè),如提高光合作用速率等,與增強競爭能力假說相似,即關(guān)于生長和防御權(quán)衡的重新分配[21-27]。馮玉龍等[25]比較了入侵到中國和印度的紫莖澤蘭和原產(chǎn)地紫莖澤蘭的葉氮向光合機構(gòu)和細胞壁分配的差異,發(fā)現(xiàn)入侵種的葉氮分配到光合機構(gòu)的比例較大。
新武器假說指入侵種的化感作用抑制本地種的生長繁殖,而新防衛(wèi)假說是在化感作用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毒性、拒食等,阻止昆蟲和植食動物對其的啃食,便于其成功定植入侵[28-30]。陳圣賓等[29]也提到了入侵種利用其化學武器與本土植物競爭,本土動植物多對其釋放的化學物質(zhì)比較敏感,這都促進了入侵種的定植。
干擾假說、空生態(tài)位假說、環(huán)境發(fā)生化學變化假說、多樣性阻抗假說都是圍繞空余生態(tài)位展開的,即人為或自然變化下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生態(tài)位發(fā)生空缺,入侵種利用空缺生態(tài)位成功入侵[31-38]。許玥等[36]在研究怒江河谷入侵植物與鄉(xiāng)土植物豐富度的分布格局時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干擾是入侵種豐富度的首要影響。生物的成功入侵,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能夠成功入侵的植物都具有內(nèi)稟優(yōu)勢,具有化感作用且無專一性天敵,入侵地具有空余生態(tài)位等。理解植物的入侵機制有助于開展防治工作,如基于天敵逃逸假說的生物防治手段的出現(xiàn),基于入侵植物資源分配、新武器和內(nèi)稟優(yōu)勢的生態(tài)替代防治,基于入侵植物內(nèi)稟優(yōu)勢的化學防治、資源開發(fā)等。
2.2 入侵植物的防治手段
隨著入侵防治工作的推進,防治手段趨于多樣化,專業(yè)化。近年來,主要的防治手段有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生態(tài)替代、群落改造、資源開發(fā)以及各種防治手段的混合使用[39]。物理防治即利用物理因子或機械作用對有害生物生長、發(fā)育、繁殖等的干擾?;瘜W防治即利用化學藥劑的毒性來防治病蟲害?;瘜W防治是植物保護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綜合防治中一項重要措施,化學藥劑主要通過抑制植物光合作用、干擾其呼吸作用,影響其細胞分裂、伸長、分化,破壞植物體內(nèi)水分平衡,阻礙有機物運輸?shù)确矫媲宄繕水a(chǎn)物[40]。生物防治是利用一種生物對付另外一種生物的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種間的相互關(guān)系。它的最大優(yōu)點是不污染環(huán)境,具有農(nóng)藥等非生物防治方法所不具有的優(yōu)勢。生物防治的方法有很多,如利用天敵防治、利用作物的抗性防治、利用耕作方法防治、利用不育昆蟲和遺傳方法防治等。生態(tài)替代是利用其他無害物種與入侵種相競爭,最終抑制取代入侵種的方法;群落改造是利用本地具有化感作用或競爭能力較強的物種在生物入侵區(qū)域建立新的群落,從而抑制甚至消滅入侵種;資源開發(fā)是利用入侵種的可取部分,在消滅入侵種的同時創(chuàng)造經(jīng)濟收益。目前,各種方法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各有不足,無法根除入侵種,如人工物理清除不僅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且一旦有所松懈,入侵種又會重新建立新的種群;化學試劑的使用,雖能較快地見到成效,但其安全性,對周圍本地種可能造成的長期影響無法準確衡量;天敵引入耗時久,成效較為緩慢,且其生態(tài)安全性需要進一步評估;生態(tài)替代是用本地生長力強的物種和入侵種爭奪資源,從而抑制入侵種,也是目前研究重點,但其不能清除入侵種,只能抑制入侵種;群落改造的方法需要建立新的群落,同樣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去培植植被,且生效較為緩慢。因此,入侵種的防治道路仍然任重道遠。
2.3 典型入侵植物的防治手段及成效
2003年,中國公布了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其中有9種入侵植物,包括空心蓮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毒麥(Lolium lemulentum)、紫莖澤蘭(Eupatorium adenophorm)、飛機草(Eupatorium odoratum L.)、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L.)Pers)]、鳳眼蓮(Eichhornia crassipes)。在2010年,又公布中國第二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其中包括10種入侵植物,分別為三裂葉豚草(Ambrosia trifida Linn.)、加拿大一枝黃花(Solidago canadensis L.)、馬纓丹(Lantana camara L.)、大薸(Pistia stratiotes L.)、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黃頂菊(Flaveria bidentis)、銀膠菊(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土荊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刺莧(Amaranthus spinosus)、落葵薯[Anredera cordifolia (Tenore) Steenis][41]。
入侵植物名單的公布,為研究人員的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從物理防治到多種化學試劑的研究使用、天敵引入、生態(tài)替代、群落改造、資源開發(fā)以及多種手段結(jié)合的綜合治理,入侵防治手段更加有效。本研究對比了7種較典型入侵植物的各種防治手段,直觀顯示其各自優(yōu)缺點(表1)。這7種入侵植物包括: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為多年生草質(zhì)藤本,生長快速、種子量大且極易擴散,斷株殘枝易形成新個體;鳳眼蓮(Eichhornia crassipes)為多年生浮水草本植物,生長快速,無性繁殖能力極強,5 d可形成新植株;飛機草(Eupatorium odoratum L.)是多年生草本,強化感作用抑制當?shù)刂参锷L,毒性使動物拒食,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共存,種子量大且能長距離傳播;三裂葉豚草(Ambrosia trifida Linn.)是一年生草本,具有很強的生態(tài)可塑性和生命活力,適應(yīng)性極強,可產(chǎn)生大量花粉和種子,且適于遠距離傳播,休眠十余年后仍能萌發(fā)、生長、繁殖;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是多年生草本,耐受性以及適應(yīng)性極強,能夠進行有性和無性繁殖迅速擴大種群;紫莖澤蘭(Eupatorium adenophorm)是多年生半灌木,入侵性和生態(tài)適應(yīng)性極強,通過化感物質(zhì)改變土壤微環(huán)境,短時間內(nèi)能夠生根發(fā)芽,快速發(fā)展成為單優(yōu)群落;加拿大一枝黃花(Solidago canadensis L.)是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一個基株即可形成高密度的單克隆斑塊,降低被引入地植被的豐富度,可迅速形成單生優(yōu)勢,繁殖能力極強,有“生態(tài)殺手”之稱。
入侵植物的各種防治方法,各有長處和不足,物理手段在入侵植物防治中不推崇,不僅耗費大量資金,且需要長期的不斷處理,費時費力,入侵種易恢復,不能徹底根除。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化學試劑逐漸趨于多樣化,其生態(tài)安全性越來越高,且見效快,但都存在污染周圍環(huán)境以及入侵種容易出現(xiàn)抗性的問題,有待進一步完善。生物防治以及生態(tài)替代是目前相關(guān)學者的研究重點,其中生物防治要考慮生態(tài)安全性,在確保不會引進新的入侵種和危害其他本地物種的前提下實施。群落改造的相關(guān)研究較少,因其費用較高,且見效較慢,推廣較為困難。而對各種入侵種的進一步研究,對其進行資源利用,也為入侵種的防治提供了一個新途徑。
3 小結(jié)
隨著中國對入侵種的防治進程的推進,無論是防治手段的多樣化或是相關(guān)專利的豐富性,還是立法上的逐漸完善性,都標志著中國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視,目前的防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在防治手段上,生態(tài)替代、資源開發(fā)等都是未來研究工作的重點,其安全性和經(jīng)濟效益在防治工作中有其他防治手段無法取代的優(yōu)勢。在生態(tài)替代上,中國相關(guān)學者的研究方向大多是采用勢均力敵的本地植物,也就是利用本地植物極強的生存力以及化感物質(zhì)進行防治入侵種,即用本地草本植物對抗外來入侵的草本植物,用本地灌木對抗外來入侵的灌木等。少有學者增加利用本地植物株高上的優(yōu)勢,即用本地生命力極強且具有化感作用的灌木抑制入侵草本植物,用生命力極強且有化感作用的本地喬木等抑制外來入侵灌木,充分發(fā)揮株高的優(yōu)勢,以及草本植物的競爭力低于灌木,灌木的競爭力低于喬木的一般屬性,通過化感作用、競爭力以及光合作用的抑制來控制甚至清除入侵種。
有關(guān)部門應(yīng)加強對外來物種的風險評估,完善對外來入侵物種的檢測體系,加強免疫,在源頭治理入侵種,以及提高公眾的防范意識。在立法上,也應(yīng)逐漸完善相關(guān)法律法規(guī),逐步全面實施。此外,還要建立完善外來物種信息庫和信息系統(tǒng),為防治工作指明方向。
參考文獻:
[1] 陳曉紅.外來入侵植物的防治措施研究新進展[J].防護林科技,2014,2(2):85-86,95.
[2] 丁 暉,徐海根,強 勝,等.中國生物入侵的現(xiàn)狀與趨勢[J].生態(tài)與農(nóng)村環(huán)境學報,2011,27(3):35-41.
[3] 高珊珊.外來種入侵防治立法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2016.
[4] 閆小玲,壽海洋,馬金雙.中國外來入侵植物研究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J].植物分類與資源學報,2012,34(3):287-313.
[5] 徐海根,強 勝,韓正敏,等.中國外來入侵種的分布于傳入路徑分析[J].生物多樣性,2004,12(6):626-638.
[6] 鞠瑞亭,李 慧,石正人,等.近十年中國生物入侵研究進展[J].生物多樣性,2012,20(5):581-611.
[7] 嚴玉平,王曉鴻.生物入侵對中國農(nóng)業(yè)的危害及對策[J].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2007,19(2):90-94.
[8] 陳曉青,海 青,伊立野.外來物種入侵的法律問題研究[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2005,37(6):76-79.
[9] 楊茵茵.外來入侵植物防治的國內(nèi)專利技術(shù)進展[J].甘肅科技縱橫,2015,44(3):67-70,75.
[10] 王明娜,戴志聰,祁珊珊,等.外來植物入侵機制主要假說及其研究進展[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4,42(12):378-382.
[11] SAX D F,BROWN J H. The paradox of invasion[J].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2000,9(5):363-371.
[12] 楊清培,楊光耀,宋慶妮,等.竹子擴張生態(tài)學研究:過程、后效與機制[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5,39(1):110-124.
[13] 劉 駿,楊清培,宋慶妮,等.毛竹種群向常綠闊葉林擴張的細根策略[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3,37(3):230-238.
[14] 宋莉英,彭長連,彭少麟.華南地區(qū)3種入侵植物與本地植物葉片建成成本的比較[J].生物多樣性,2009,17(4):378-384.
[15] 陳新微,李慧燕,劉紅梅,等.入侵種銀膠菊和三葉鬼針草與本地種氣體交換特性的比較[J].生態(tài)學報,2016,36(18):5732-5740.
[16] DARWIN C.On the origins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M].London:Murray,1859.
[17] TORCHIN M E,MITCHELL C E.Parasites,pathogens and invasions by plants and animals[J].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4,2(4):183-190.
[18] 王楠楠.入侵植物黃頂菊對刈割、模擬天敵和施肥調(diào)控的生理生態(tài)響應(yīng)[D].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2.
[19] 陳莉敏.優(yōu)勢內(nèi)生真菌Colletotrichum對紫莖澤蘭(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的生長和逃逸天敵作用的初步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2.
[20] 郭素民.入侵植物喜旱蓮子草對天敵的響應(yīng)及機制研究[D].山西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4.
[21] FENG Y L,LEI Y B,WANG R F,et al. Evolutionary tradeoffs for nitrogen allocation to photosynthesis versus cell walls in an invasive plant[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9,106(6):1853-1856.
[22] BLOSSEY B,N?魻TZOLD R.Evolution of increased competitive ability in invasive nonindigenous plants:A hypothesis[J].Jornal of Ecology,1995,83(5):887-889.
[23] 陳宗梅.葉氮在光合機構(gòu)和抗蟲蛋白或遺傳物質(zhì)間分配的權(quán)衡[D].沈陽: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2016.
[24] 耿旭彥.入侵種喜旱蓮子草防御策略及資源利用效率的進化[D].上海:復旦大學,2013.
[25] 馮玉龍,廖志勇,張 茹,等.外來入侵植物對環(huán)境梯度和天敵逃逸的適應(yīng)進化[J].生物多樣性,2009,17(4):340-352.
[26] 賈 昕.外來入侵種喜旱蓮子草在原產(chǎn)地和入侵地的地理變異[D].西安:西北大學,2008.
[27] 馬 淼.加拿大一枝黃花的入侵生物學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3.
[28] CALLAWAY R M,RIDENOUR W M.Novel weapons:Invasive success and the evolution of increased competitive ability[J].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4,2(8):436-443.
[29] 陳圣賓,李振基.外來植物入侵的化感作用機制探討[J].生態(tài)科學,2005,24(1):69-74.
[30] 袁永革.外來植物競爭增強機制的比較生物地理學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4.
[31] LAMARQUE L J,DELZON S,LORTIE C J,et al.Tree invasions:A comparative test of the dominant hypothesis and functional traits[J].Biological Invasions,2011,13(9):1969-1989.
[32] BRADLEY B A,BLUMENTHAL D M,WILCOVE D S.Predicting plant invasions in an era of global change[J].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2010,25(5):310-318.
[33] SAX D F,BROWN J H,GAINES S D.Species invasions exceed extinctions on islands worldwide:A comparative study of plants and birds[J].American Naturalist,2002,160(6):766-783.
[34] LEVINE J M,ADLER P B,YELENIK S G. A meta-analysis of biotic resistance to exotic plant invasions[J].Ecology Letters,2004,7(10):975-989.
[35] 張 昊.紫莖澤蘭對不同海拔入侵地植物多樣性的影響極其種子萌發(fā)特性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36] 許 玥,李 鵬,劉 曄,等.怒江河谷入侵植物與鄉(xiāng)土植物豐富度的分布格局與影響因子[J].生物多樣性,2016,24(4):389-398.
[37] 王蘇銘,張 楠,于琳倩,等.北京地區(qū)外來入侵植物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生態(tài)學報,2012,32(15):4618-4629.
[38] 高 末,胡仁勇,張賢興,等.干擾、地形和土壤對溫州入侵植物分布的影響[J].生物多樣性,2011,19(4):424-431.
[39] 王 芳,王瑞江,莊平弟,等.廣東外來入侵植物現(xiàn)狀和防治策略[J].生態(tài)學雜志,2009,28(10):2088-2093.
[40] 高 峰.化學除草劑的除草原理及應(yīng)用[J].山西林業(yè),2014(1):32-33,42.
[41] 陳 亮.3種菊科入侵植物的入侵機制及空心蓮子草生物防治的初步研究[D].福建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1.
[42] 申時才,徐高峰,張付斗,等.紅薯對薇甘菊的競爭效應(yīng)[J].生態(tài)學雜志,2012,31(4):850-855.
[43] 李鳴光,魯貝爾,韋萍萍,等.入侵種薇甘菊防治措施及策略評估[J].生態(tài)學報,2012,32(10):3240-3251.
[44] 張 麗.薇甘菊的生物學特性及防治方法探討[J].土肥植保,2016,33(9):89-90.
[45] 胡廷尖,王雨辰,劉士力,等.草食性魚種抑制鳳眼蓮生長的試驗[J].熱帶農(nóng)業(yè)科學,2011,31(9):56-60.
[46] 金 樑,王曉娟,高 雷,等.從上海市鳳眼蓮的生活史特征與繁殖策略探討其控制對策[J].生態(tài)環(huán)境,2015,14(4):498-502.
[47] 秦紅杰,張志勇,劉海琴,等.鳳眼蓮天敵——地老虎[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6,44(6):217-219.
[48] 汪鳳娣.外來入侵種鳳眼蓮的危害及防治對策[J].福建環(huán)境,2003,20(6):54-56.
[49] 周國峰,郭再初,王云,等.幾種化學除草劑對鳳眼蓮的防效研究[J].湖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08(4):113-114.
[50] 鄭潤凱,張綺玲,張孝敏,等.飛機草提取物對斑馬魚毒性病理組織學研究[J].動物毒物學,2009,24(2):67-68.
[51] 閆曉慧,劉祖鳳,馮 玲,等.飛機草提取物抗煙草花葉病毒的活性[J].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2013,41(5):76-78.
[52] 秦樹森,楊 柯,曾春暉,等.飛機草鎮(zhèn)痛作用部位及其機制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5,44(3):312-317.
[53] 張麗坤,羅都強,馮玉龍,等.入侵植物飛機草的化學成分及其抗腫瘤活性[J].中成藥,2013,35(3):545-548.
[54] 潘玉梅,唐賽春,韋春強,等.土著植物黃敬條水提取液對飛機草生長和光合特性的化感效應(yīng)[J].生態(tài)學雜志,2013,32(2):351-357.
[55] 余香琴,馮玉龍,李巧明.外來入侵植物飛機草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0,34(5):591-600.
[56] 張建華,范志偉,沈奕德,等.外來雜草飛機草的特性及防治措施[J].廣西熱帶農(nóng)業(yè),2008(3):26-28.
[57] 王 娟,呂國忠,姜 華,等.外來入侵物種三裂葉豚草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3,41(4):1533-1536.
[58] 李 明,翟喜海,宋偉豐,等.外來入侵植物三裂葉豚草的研究進展[J].雜草科學,2014,32(2):33-37.
[59] 清 華.高桿型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入侵機制:快速進化變化的作用[D].南京:南京大學,2011.
[60] 欽 佩,李思宇.互花米草的兩面性及其生態(tài)控制[J].生物安全學報,2012,21(3):167-176.
[61] 李富榮,段琳琳,王富華.鹽沼植物互花米草的重金屬富集特性研究進展[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3,22(7):1263-1268.
[62] 尹 俊.中國西南地區(qū)紫莖澤蘭防治的現(xiàn)狀及對策建議[J].草業(yè)科學,2006,23(6):82-85.
[63] 邱 波,桑維鈞,王莉爽等.寄生植物菟絲子防治入侵種紫莖澤蘭研究初探[J].山地農(nóng)業(yè)生物學報,2010,29(2):185-188.
[64] 李霞霞,張欽弟,朱珣之.近十年入侵植物紫莖澤蘭研究進展[J].草業(yè)科學,2017,34(2):283-292.
[65] 萬方浩,劉萬學,郭建英,等.外來植物紫莖澤蘭的入侵機理與控制策略研究進展[J].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11,41(1):13-21.
[66] 劉 成,陳曉德,吳 明,等.蘆葦葉片化感作用對加拿大一枝黃花生長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響[J].草業(yè)學報,2014,23(3):182-190.
[67] 吳降星,陳宇博,金 彬,等.寧波市加拿大一枝黃花綜合防治及利用[J].植物檢疫,2015,29(2):78-81.
[68] 丁 月,葉仁鳳,歐昌榮,等.加拿大一枝黃花精油的提取及對灰霉菌抑制作用的研究[J].食品工業(yè)科技,2015,36(6):153-156.
[69] 楊蓓芬,杜樂山,李鈞敏.南方菟絲子寄生對加拿大一枝黃花生長、繁殖及防御的影響[J].應(yīng)用生態(tài)學報,2015,26(11):3309-3314.
[70] 馬小勤,伍亮亮,羅 洪.加拿大一枝黃花人工和化學防治綜述[J].江西植保,2011,34(1):6-8.
[71] 吳海榮,強 盛.加拿大一枝黃花生物生態(tài)學特性及防治[J].雜草科學,2015(1):52-56.
[72] 徐圓圓,李美虹,姚賢宇,等.加拿大一枝黃花的形態(tài)識別、傳播途徑、危害及綜合防治[J].廣西植保,2014,27(3):50-52.
[73] 陳 謙,王 強,何家慶.加拿大一枝黃花天敵—白條銀紋夜蛾的寄主專性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2016,52(5):776-781.
[74] 馬 淼.加拿大一枝黃花的入侵生物學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