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理
【摘 要】“咚咚喹”是土家族獨有的簧管氣鳴樂器,深受土家族人喜愛。現(xiàn)存曲牌三十多首,但因為曲牌沒有整理分類,沒有系統(tǒng)性,最后導致曲牌遺落、失傳。但咚咚喹曲牌有其獨特的音列結構與命名方法,其中以三音列結構特征與“以字代音”特征尤為突出。現(xiàn)用這兩個特征將其曲牌整理分類,以保障曲牌種類完整,并希望為咚咚喹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土家族;咚咚喹;音樂;曲牌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9-0059-02
一、概述
湘西,全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的西北部,由土家族、苗族、漢族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構成,其中土家族人數(shù)最多。
土家族歷史悠久,史學界認為,先秦時期在清江和澧水流域的“巴人”為土家族先民。直到兩宋時期,修史之人用“土兵”“土人”等文字稱呼土家族。雍正年間“改土歸流”之后“土家”一詞出現(xiàn)?!巴良摇币辉~,不僅能夠將土家族與漢族、苗族分開,也賦予了土家人強烈的民族意識。
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載:“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边@可以清晰地說明土家族先民早在西周歌舞就相當出眾。《后漢書》中《南蠻列傳》中記載:“高祖觀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命樂人習之,所謂《巴渝舞》也。”可以看出漢高祖時期巴人歌舞進入宮廷,開啟了土家族音樂文化的先河。①
土家族音樂中咚咚喹以其天籟之聲出眾?,F(xiàn)如今咚咚喹音樂保存最為完好是在湘西州龍山縣。以下所述也均以龍山縣咚咚喹為本。
咚咚喹是土家族獨有的一種簧管氣鳴樂器,有的地方又稱其“呆呆哩”“低低吹”等,流行于我國湘鄂川黔邊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區(qū),以湘西龍山縣最為流行。②據(jù)考古證明,在沅水湘西松溪口貝丘和高廟古人類遺址相繼出土的3枚骨哨為咚咚喹前身,因此有學者推斷咚咚喹是“母系氏族的遺物”。
咚咚喹的演奏形式早期為單吹,后來出現(xiàn)雙吹、齊奏、合奏等。演奏場合包括山林砍柴、屋下乘涼、集市表演等,幾乎可以隨時隨地演奏。咚咚喹有其獨有的傳統(tǒng)曲牌三十多首,內(nèi)容大多歌唱土家人幸福美好的日常生活,以土家兒歌為主,極具民族風格。這些曲牌并未有系統(tǒng)分類,現(xiàn)將其曲牌按“音”與“名”兩種方法分類,并借此呼吁當代藝術家、創(chuàng)作者以及傳承者,關注少數(shù)民族音樂,以求咚咚喹曲牌更加系統(tǒng),有利于曲牌得傳承與發(fā)展,并促進其與現(xiàn)代音樂有機結合。
二、曲牌分類
曲牌是民族文化的瑰寶。自隋唐以來,曲牌就在中國音樂史上占據(jù)了重要地位,在民歌、歌舞、說唱、戲曲以及器樂中都被廣泛運用。曲牌研究在音樂理論界也一直備受重視。曲牌以民間流傳、典籍記載、文人傳播等方式保存下來。民間藝術給了曲牌存活和發(fā)展的養(yǎng)分,但傳統(tǒng)曲牌仍有失傳現(xiàn)象。曲牌分類研究對曲牌以及器樂傳承發(fā)展意義重大。咚咚喹是土家族音樂文化中重要部分,其曲牌是不能忽視的重要載體。
土家族樂器咚咚喹有其固定傳統(tǒng)曲牌,且極具民族韻味,可歌可奏。經(jīng)過藝人們挖掘整理,現(xiàn)存?zhèn)鹘y(tǒng)曲牌《咚咚喹》《巴列咚》3首、《慢巴列咚》《乃喲乃》3首、《呆嘟哩》《拉帕克》《咚咚開》《波左波》《咚巴哈》《些滴》《米思可可》《偏咚偏》《耍調(diào)》《趕集》《利利拉拉咚咚喹》《咚喹咚喹咚咚喹》《哎羅羅》等20多首傳統(tǒng)曲牌。咚咚喹傳統(tǒng)曲牌有傳統(tǒng)結構特色、技法特色、語言特色,為了使咚咚喹藝術能夠更好地發(fā)展,在保護傳統(tǒng)文化前提下,應當首先做好歸納工作,再探索發(fā)展其內(nèi)在音樂文化力量。
在歸納、學習傳統(tǒng)曲牌時,可以發(fā)現(xiàn)咚咚喹傳統(tǒng)曲牌構成和命名有一定規(guī)律可尋,目前暫且將這種規(guī)律分為兩種:一、按“音”分;二、按“名”分。
(一)按“音”分:就是根據(jù)音列來分,可分成以下三類:
咚咚喹的傳統(tǒng)曲牌均由三至四個不同的音構成,可將其定義為三音組結構、四音組結構。在不同的三音組、四音組之中,也有其不同主音。
譜例-1③
1.do,re,mi三音組結構,代表曲牌有《咚咚喹》《巴列咚(一、三)》《乃喲乃(三)》等;
以譜例-1《咚咚喹》為例。全曲僅由doremi三音組成,以宮音為主音。這一類曲牌在斷句的地方多有滑音(實際演奏均將譜例的mi下滑音到re),曲調(diào)輕快活潑。
譜例-2④[4]
2.do,mi,sol三音組結構,代表曲牌有《乃喲乃(一)》《耍調(diào)》《米司可可》《偏咚偏》《咚巴哈》《些滴》《波左波》等。
以譜例-2《乃喲乃》為例⑤。全曲僅由do,mi,sol三音組成,以宮音為主音。第一遍曲調(diào)悠揚,第二遍反復時速度則突快,感情稍激動。在《乃喲乃》中全曲除了一句有實意之詞外,其余則全是“乃”“喲”“嗬”等襯詞填滿全曲。
譜例-3[5]
3.re,mi,sol三音組結構,代表曲牌有《呆嘟哩》、《拉帕克》等。⑥
以譜例-3《呆嘟哩》為例(譜例為全曲)。全曲僅由re,mi,sol三音組成,以商-徵兩音為主,角音為過渡音。但由譜例仍可看出,全曲以商音為主音。全曲輕快活潑,且有節(jié)拍變化。
4.do,re,mi,sol四音組結構,代表曲牌有:《巴列咚(二)》《咚咚開》《慢巴列咚》《乃喲乃(二)》等。
《巴列咚(二)》《咚咚開》《乃喲乃(二)》三首曲牌中sol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極少,且大多是時長較長的打指音。《慢巴列咚》則是《巴列咚》的變體。
以譜例-4《咚咚開》為例,全曲僅由do,re,mi,sol四音組成,以宮音為主音,速度較快。
譜例-4
(二)、按“名”分,就是根據(jù)曲牌名來分,亦可分成三類。
1.以歌曲第一小節(jié)為名:
這種命名法也可以叫做“以字代音”。由譜例-1可知曲牌《咚咚喹》由“咚”代表首調(diào)do,“喹”代表首調(diào)mi,由第一小節(jié)的的音(dodomi)可轉換為“咚咚喹”,其他曲牌亦是如此。而這些曲牌名,也是曲中重要的襯詞,歌曲則是以這些襯詞以及其對應的音開始的。
2.第一種的變形:
以“咚咚喹”“巴列咚”“乃喲乃”等為本體,在此基礎上加以變形。如“慢巴列咚”是“巴列咚”的變形,“慢巴列咚”的速度較“巴列咚”慢,其次,在曲中多加了sol音?!斑肃肃诉肃薄袄诉肃笔恰斑诉肃钡淖冃蔚?。
3.代表特定的節(jié)奏、情緒或場景:
如《拉帕克》旋律就是“50505020”,全曲由簡單同度與純四度加以快速的節(jié)奏構成,曲調(diào)輕快活躍,充滿童趣;《波左波》,土家語“波左波”漢譯為“推磨”,樂曲可分為兩句,曲調(diào)活潑,速度快;《些滴》,土家語“些滴”漢譯為“打鐵”,樂曲速度快,以sol,mi,do為中心反復,仿佛一直在重復打鐵動作。樂曲十分形象的刻畫出了打鐵的氛圍;《米司可可》,土家語“米司可可”漢譯為“螢火蟲”,樂曲速度較快,曲調(diào)簡單,歌唱性強,旋律活潑,不由得讓人回想起童真的時光。
咚咚喹的曲牌簡單而又深受人們喜愛,歌詞中襯詞多而實意歌詞少,歌唱的內(nèi)容大多是日常生活,形式多為兒歌,曲調(diào)輕快活潑的較多。不僅是歌詞簡單,曲牌命名也同樣通俗易懂。土家人以這樣的方法命名曲牌,使得在演奏演唱時只要提到曲牌的名字就默契演奏同一首曲,唱同一首歌。
三、傳承發(fā)展
2008年,咚咚喹被列為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近些年來,咚咚喹樂器的形制在不斷完善,演奏的形式不斷多樣,越來越受到各界學者關注。在新創(chuàng)作的曲目中,田隆信創(chuàng)作的《山寨的早晨》流傳較廣,其中綜合運用了《咚咚喹》《巴列咚》等多種傳統(tǒng)曲牌;由紀清連、張以達編配的合唱作品《咚咚喹》中運用、改編了曲牌《乃喲乃》;由上海樂團演奏的《土家族》一曲中,運用改編曲牌《咚咚喹》??梢娺诉肃圃谕良易逡魳分姓紦?jù)的重要地位。
咚咚喹不僅是土家音樂載體,更是土家文化傳承載體,是土家族音樂財富,是民族的藝術瑰寶。傳統(tǒng)音樂是音樂文化的本源,發(fā)掘其特點并傳承、創(chuàng)新是不變的使命。⑦在此呼吁當代藝術家、創(chuàng)作者們關注、傳承、發(fā)展咚咚喹。咚咚喹作為土家族音樂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傳承和發(fā)展的道路上需要我們創(chuàng)新。
本文通過對土家族咚咚喹曲牌粗淺探索,進一步引起更多研究者對咚咚喹曲牌探索研究,希望讓咚咚喹曲牌能展現(xiàn)出更加動人的新聲。
注釋:
①袁炳昌.馮光鈺.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②熊曉輝.土家族古老樂器“咚咚喹”的藝術形態(tài)[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27(05):14-16+157.[2017-09-24].
③田荊貴.土家族文化知識手冊[J].??冢汉D铣霭嫔?,2011.12:114-118.
④⑤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M].中國ISBN中心,1996.
⑥黃滿芳.淺論湘西土家族“咚咚喹”的藝術形態(tài)與特色[J].中國樂,2003,(02):66-68.
⑦王海鷹.湘西地區(qū)土家族民間音樂藝術探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