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楊華 徐江
我們的作文教學應該努力教會學生深思熟慮,判斷善惡以及生活實踐中一切應選擇或避免的東西,很好地運用存在于我們之中的一切善的事物,正確地進行社會交往,洞察時機,機敏地使用言辭和行為,這樣的作文教學才是有意義的。下面就以上海市2014年高考作文試題為例進行分析:
拫據(jù)以下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試題內涵非常明確,“自由”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非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它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面對這樣一道作文題,絕大多數(shù)的考生會論述什么是“自由”,為什么“自由”是具有相對性、條件性的,論述自由與規(guī)范的關系等。例如,有同學論述“是非與否,自由與不自由,需要自己定義,自己主宰?!覀冋J為自己是自由的,快樂的,那我們就是自由的,快樂的。這種自我定義,是旁人無法去完成的”還有同學論述“戴著鐐銬跳舞,是一種坦然,一種智慧?!髦備D跳舞,是一種超脫,一種境界?!边@樣的作文當然是教師平時作文指導的結果,這一點從中學教師對該作文題的分析中可見一斑,例如有的老師就把文章結構設計為“一、界定何為自由,何為責任,自由和責任的關系,沒有責任的自由是放縱, 完成責任往往就是為了自由;二、先論述沒有責任的自由是放縱 再論述完成責任往往就是為了自由,……三、 責任和自由是統(tǒng)一的。 完成責任往往就是為了自由;自由需要由責任來加以調劑,以達到人類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目的。”無疑,這樣的作文指導以及這樣的應試文章都是不錯的,但同時又都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因為寫論述類文章的目的在于交流思想,在于讓人接受一個不易接受的正確的道理。而材料所揭示的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論述這樣一個正確的、明確的、易懂的、易接受的道理的正確性是價值不大的??档戮驼f過“在畢竟永遠沒有錯誤可能的地方,雖然是十分正確的,但卻畢竟沒有意義,……例如那個學院演說家的命題:亞歷山大如果沒有軍隊就不能征服各國?!蔽覀兘^不能僅僅停留在對“自由”這樣“十分正確”的認知上。我們不能面對一個正確的命題停止在詮釋它的正確性上。當然,“為了顯示自己的深刻而把水攪渾”的那種把簡單道理說得玄之又玄的文章也是沒有什么意義的。我們更需要對試題作深入理解。
“選擇”的“自由”是在“必須”的“不自由”的情況下進行的,“自由”是相對的,這顯然無須過多論述,但“自由”狀態(tài)下的每一種“選擇”未必都是恰當?shù)?,如何做出自己的恰當“選擇”,顯然是每一個“必須穿越一片沙漠”的人所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因此,對于這道作文題,除了要簡潔地論述“是什么”“為什么”這些淺層問題外,更要著重論述的是“怎么辦”的這個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問題,論述怎樣在實踐中把這樣的認知做好,以幫助讀者成為真正懂得自由的人,真正會實踐自由理念的人。我們面對“必須”的客觀條件強制時,能調動主觀因素從容面對;我們在有選擇的自由時,還需要有會選擇的頭腦,能把握住選擇的自由,做出恰當?shù)倪x擇。這是人們不容易做到的,因而論述這些,才是具有實踐意義的。徐江老師的下水文值得我們借鑒一下:
主觀因素與實踐中的“自由”“不自由”
有人說:“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边@則箴言告訴大家,人的自由是相對的,有限的。
但是,我不想僅僅告訴人們“自由并非意味著可以做任何事情”,我們需要討論的問題是怎樣把這段話在自己的實踐中做好。當客觀條件已經客觀地存在那里,有“自由”的選擇,也有“不自由”的“必須”性的規(guī)定,這時讓事情向積極的正方向發(fā)展則取決于行為人的主觀因素有何強勢。
先從后邊說吧!
即便“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你是不自由的,但是,最終“必須做出決定的人正是你”。所以,我們要看到,在“必須”性的規(guī)定面前,我們自己還是自由的能動者。面對“必須”,你選擇依從“必須”的規(guī)定或對“必須”說“不”,這里的關鍵還是做決定的人對“依從”和“不”后果代價的認知判斷,乃至對其后果代價的承受、堅忍的意志。比如,當強震過后,解放軍某部戰(zhàn)士奉命救人。那怕是冒余震再發(fā)的危險,軍人從自己作為軍人的價值觀出發(fā),這種“必須”就沒一點點強制性、壓迫性,他們不會因自己不能不救而感到不自由。當然,如果一定說有不自由的話,或者說“必須”的話,那就是有的要“鉆”進廢墟里面去,把人救出來。因為從外面無法搬開重重障礙物。但這個“不自由”僅僅是物理條件的“不自由”。
所以, 在“必須”的規(guī)定下,行為人的主觀因素所起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回過頭再論前邊的話。
雖然,“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你是“自由”的,但并不是就可以無憂了。在選擇中,既然是選擇,起關鍵作用的是行為人會選擇的智慧。甚至可以說,會選擇者才有選擇的自由。選擇的自由實際上是為他們提供的。缺少這種智慧的人,他們寧愿“逃離自由”。當然,他們“選擇”了“逃離自由”的自由。
因此,具有“必須”性規(guī)定的擔當,還必須依靠在有選擇的自由時那些會選擇的人來完成。
初中課文有一篇《偉大的悲劇》。文中提到兩個人物,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國人斯科特。他二人向世人宣告:到南極探險。探險家的使命、榮譽、承諾,使他們“必須”去南極。怎樣去呢?各人有選擇自由,別的且不說了,僅以他們的裝備做比較。阿蒙森裝備有滑雪桿、滑雪板、雪橇,還有幾十只愛摩斯基狗。而斯科特裝備的是西伯利亞小矮馬、摩托雪橇。斯科特的西伯利亞馬凍死了,吃了馬肉。麾托雪橇因低溫和缺油拋錨了。他們只能步行,速度很慢。由南極點未能及時回返,被暴風雪困扼,缺食、缺燃料,全軍覆沒。而阿蒙森的裝備顯然適應雪地荒原,快速、及時安全返回。
兩人都“必須”去南極,兩人都有選擇去的路線和方式的自由。兩人都勇敢地履行了自己的使命。但是,一人罹難,一人歸來。傳記作家茨威格雖然承認斯科特是偉大的人,但也批評他是魯莽的探險者。什么可能都有可能,阿蒙森會選擇的智慧,顯然是他歸來的原因之一。
我的結論是這樣的:不論是不自由的“必須”,亦或是有選擇的“自由”,人不能輕視、忽略自己所具有的的主觀因素,即價值觀、智慧、意志等。是這些因素,使“必須”的規(guī)定下能體現(xiàn)自己的“自由”,使有選擇的“自由”時作出恰當?shù)倪x擇,不辜負自己擁有的“自由”。
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是時刻不能忘記的!空談“自由”與“不自由”是沒有意義的!
徐江老師的這篇下水文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它不是重點論述怎樣理解這段并不難理解的材料,而只是簡潔地肯定了試題核心話語的內涵,然后從“怎樣做”的高度非常理性地闡述了人的主觀因素在“自由”選擇中的重要作用。雖然選擇是“自由”的,但并不是所有任意的選擇都是恰當?shù)模龀龊玫倪x擇,“起關鍵作用的是行為人會選擇的智慧”“人不能輕視、忽略自己所具有的主觀因素,即價值觀、智慧、意志等。這些因素,使‘必須的規(guī)定下能體現(xiàn)自己的‘自由,使有選擇的‘自由時作出恰當?shù)倪x擇,不辜負自己擁有的‘自由。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是時刻不能忘記的!”對于這道作文題的這種認知,本身就體現(xiàn)了人的主觀因素的作用。作者由試題提供的認知出發(fā),對試題中的思想又有超越。
在論證過程中,例文結合事例分析很是中肯。特別是能結合我們初中課文提供的材料,充分利用課堂所學,這種“掉書袋”不僅不使人感到厭煩,反而親切,是值得提倡的。我們不妨把試題的原話根據(jù)徐江先生這樣的分析重新再說一遍——“阿蒙森、斯科特可以選擇去南極的路線和方式,他們是自由的;阿蒙森、斯科特他們去南極探險帶有比賽的性質,探險家的身份、國家的榮譽規(guī)定了他們是必須要去南極的,他們又是不自由的。但他們都去了,但一個完成了偉大的探險,一個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悲劇,我們都尊敬他們,但必須深入思考他們成敗的原因。”我這種再敘述,只是告訴大家,徐江先生從教材中挖掘出這樣的事例是多么切題,啟發(fā)讀者面對選擇的“自由”時,該如何選擇。如此論述對讀者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能夠啟迪讀者的生存實踐智慧。
而我們的大部分學生的作文還停留在詮釋一個簡單的道理的水平上,而沒有提升到解決實際問題的層面上來,這是因為我們的作文教學出了問題。我們當前的作文教學存在這樣一種錯誤傾向:重“是什么”的觀點詮釋,輕“怎么辦”的策略謀劃;重名人典故的羅列,輕自我認知的表達;重敘述輕議論;重文采輕思想。這樣的作文教學是一種缺乏創(chuàng)造性的作文教學,這樣的作文教學指導下的作文實踐也不會是出色的作文實踐:從應試的角度看,生產出的是大路貨;從人生發(fā)展角度看,生產出的是無用貨。
我們的作文教學應該努力培養(yǎng)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努力啟迪學生的“生存實踐智慧”,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現(xiàn)其“生存實踐智慧”。貫徹落實這樣一種教育理念,就意味著從學生做人、做事與做文章全部的現(xiàn)實的生存實踐層面來認識作文教學的意義,如此我們的作文教育境界將攀上一個較高的臺階。
當然考生面對這樣一道“必須”做的高考作文題,他們有“選擇”怎樣寫、寫什么的“自由”,但并不是所有選擇都是恰當?shù)?,如何做出恰當?shù)摹斑x擇”,是需要智慧的,而我們中學語文教師就是要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要啟迪學生的這種智慧,這是我們的責任。
[作者通聯(lián):安楊華,天津市實驗中學;徐 江,南開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