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陽
玄奘西行圖 145cm×112cm 2013年
公元629年,唐貞觀三年的秋天,玄奘法師離開長安,冒著死亡的危險踏上了西行求法之路。漫長的河西走廊、茫茫的戈壁、荒涼的西域、熱浪灼人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險峻的喀喇昆侖山、千里冰封的帕米爾高原、曠野無邊的中亞和炎熱難耐的印度,都阻擋不住玄奘法師追求真理的腳步!
即使在交通發(fā)達,獲取資訊便利的今天,故地重游,去見證玄奘法師的足跡,橫亙在眼前的,依然是廣袤無垠令人生畏的漫漫長路。玄奘法師當(dāng)年所走的路,如今有些已經(jīng)變成了高速公路(絕大部分在中國),而有些路卻慢慢荒蕪,變成了人跡罕至的鄉(xiāng)野小道。
佛教傳來之路有多條,既有草原之路、沙漠綠洲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也有從帕米爾高原進藏,翻越喜馬拉雅山的路線。佛教傳入漢地主要是從印度北上,然后進入西域,再從西域入中原。按石窟寺院算,有印度德干高原的阿旃陀石窟和埃洛拉石窟;由此向北至犍陀羅地區(qū),繼續(xù)北上還有阿富汗的巴米揚石窟;穿過帕米爾高原進入西域,庫車的克孜爾千佛洞、吐魯番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直至敦煌莫高窟,并由敦煌向東至炳靈寺石窟和麥積山石窟,再向東到達長安和洛陽。
玄奘法師的西行取經(jīng)路,是沿著佛教傳來之路逆行溯源而上,沿著絲綢之路主干道向西一直走到咸海,然后調(diào)頭南下,直抵印度。
五年時間,從古長安大雁塔出發(fā),我走在這條路上,沿著甘肅、新疆境內(nèi)的南北絲綢之路,走出國門。先后進入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過阿富汗、巴基斯坦,最后到達印度和斯里蘭卡。遍訪佛教圣地和古文化遺存,總耗時三百天,往返路程加起來八萬多公里。
這條絲綢之路是眾多古文明的交匯處,幾千年來上演了無數(shù)的人間戲劇。曾幾何時,亞歷山大奔騰的雄獅揚塵遠征、成吉思汗的鐵騎席卷草原、伊斯蘭大軍懷揣《可蘭經(jīng)》,高喊真主安拉的名號響徹云霄,都曾在這片空曠的大地上留下過史詩般的足跡。
人類文明,猶如一條悠悠大河,自古就在交流和互動。佛教藝術(shù)之花像平靜祥和的甘露,滋潤著人們的心田。
我作為一名畫者,抱著學(xué)習(xí)研究的態(tài)度,走在這條文明古道上,與其說辛苦不如說是享受。寫生之旅所學(xué)到的知識,取得的經(jīng)驗和感受到的溫暖,對我的人生和藝術(shù)都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