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唐朝的國勢蒸蒸日上的時候,在祖國西南的青藏高原上,出現(xiàn)了一個強大的民族政權(quán)——吐蕃。年輕英勇的松贊干布經(jīng)過重重困難,在這個政權(quán)里脫穎而出,成為了當時吐蕃的王。
年輕的松贊干布并不滿足吐蕃的貴族生活,而十分熱心于接受周圍各族的先進文化,當他聽說唐朝的經(jīng)濟、文化都比他們發(fā)達后,就派出使者,到長安來要求同唐朝建立友好關(guān)系,并代表自己向唐朝求婚。
唐太宗考慮到漢藏兩族的友誼,又對吐蕃和松贊干布做了一番考察之后,決定把皇族姑娘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文成公主出嫁的陣勢十分壯觀,無論是送親隊伍,還是嫁妝,無不顯示出公主華貴的身份以及唐朝的繁榮發(fā)達。隨行的嫁妝里,還有許多吐蕃沒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種子以及藥材、蠶種,還有大批的醫(yī)藥、植樹、工程技術(shù)、天文歷法方面的書籍,這些嫁妝無不彰顯唐朝對吐蕃的真誠友誼。
松贊干布對這段聯(lián)姻也極為重視,他親率一支人馬,從邏些(吐蕃都城)趕到柏海(今青海陵湖)去迎接公主,并在那里舉行了隆重的婚禮?;氐竭壭┏呛?,松贊干布為了表示對文成公主的尊重,就在邏些城按照唐朝的建筑風格,建造了一座華麗的王宮,就是現(xiàn)在的布達拉宮。
文成公主進藏,是吐蕃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留下了很多動人的傳說。
青海境內(nèi)有一條倒淌河,這條河從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傳說文成公主到達這條河以后,就不再坐轎子,而是騎馬進入草原。文成公主感到從此和家鄉(xiāng)的距離一天比一天更遠了。心里非常難過,不禁失聲痛哭。公主哀婉的哭聲,感動了天地,結(jié)果使這條河同天下所有的河都不一樣,不是向東流,而是向西流?!疤煜陆咏詵|去,惟有此水向西流”的詩句,就描繪了這一現(xiàn)象,倒淌河的名稱也因此而得來。
在文成公主之前,吐蕃雖然已有農(nóng)業(yè),但經(jīng)營很粗略,只不過是用石頭圍住一塊地,然后撒下種子,既不會整地,也不知保持水土。唐朝的先進技術(shù)傳入后,出現(xiàn)了小塊農(nóng)田,學會了防止水土流失和平整土地。
吐蕃過去沒有文字,無論什么事都用繩打結(jié),或在木頭上刻符號來表示。文成公主就勸松贊干布設法造字,于是松贊干布指派了一些人去研究,后來造出了三十個字母和拼音造句的文法,從此吐蕃有了自己的文字。
文成公主進藏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是吐蕃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在吐蕃人民中間流傳著不少頌揚文成公主的詩歌,其中有一首這樣贊美道:
從漢族地區(qū)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糧食三千八百種,給吐蕃糧庫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從漢族地區(qū)來的文成公主,帶來各種手藝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給吐蕃工藝打開了發(fā)展的大門;
從漢族地區(qū)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種,使西藏的乳酪酥油從此年年豐收。
公元650年,松贊干布去世了。文成公主,這位了不起的女性,在異國他鄉(xiāng)與自己丈夫只共同生活了十年,而在西藏生活的時間卻有四十年。直到今天,西藏的大昭寺和布達拉宮,還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故事也像一根和平的紐帶牽系著漢藏文化,牽系著漢藏兩族人民的心。
妙妙柚:唐朝詩人陳陶在《隴西行》中寫道:“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边@兩句詩大意是:自從文成公主和親去了吐蕃之后,吐蕃的很多風俗習慣都漢化了??梢姡某晒骱筒?,對漢藏兩族文化經(jīng)濟的交流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正所謂“巾幗不讓須眉”,古代女子為國奉獻,上陣殺敵的人物也不在少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