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內心對話并不意指人格與精神的分崩離析,而是代表著行動與回應、起因與結果的中間過程。
任何一項耐力運動,都是與內心對話的過程,一段充斥著專注與迷茫、隱忍與堅強、肯定與否定、焦慮與激蕩、沮喪與輝煌……等一系列猶在眼前的過程。也正是耐力,賦予了感官如此豐富的層次。它是一道曲線,只屬于每個個體的曲線,它獨一無二。
鐵人三項尤其如此。
當游泳、騎行與跑步結合在一起,并不僅僅代表著項目的疊加,還意味著背后一連串運動能力的數(shù)據。
數(shù)據,可以使我們更了解自己的身體,除了擁有一副好看的皮囊,靈魂也變得更加有趣。因為想要刷新數(shù)據,就得避免盲動、誤區(qū)與投機,就得變得更加聰明。
英國鐵人三項作家Sean Lerwill在分析鐵人三項的動機與心理時曾表示:“人會受到不同的事物以不同的方式激勵。了解自己代表誠實面對自我,并清楚到底是什么會激勵自己、鼓勵自己、干擾自己,還有什么會讓自己停止訓練。我們越是自覺,就越容易看出自己的弱點與強項,進而避免前者出現(xiàn),并鞭策后者成長。這可以發(fā)掘最能督促自己的理由并銘記于心,尤其是面對艱難的時候,它的力量將倍顯強大。”
干了互聯(lián)網與移動端那么多碗毒雞湯后,你有沒有預見更好的自己?
但鐵人三項可以,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當你制訂了一份8周的奧運標準鐵人三項賽事的訓練計劃并徹底執(zhí)行了它,幾乎可以預見未來那一時刻的自己,因為那就是腳踏實地的真實映象。
與內心對話也是一系列產生疑惑與尋求答案的過程。美國攝影師歐陽凱,曾在青海、四川與云南橫斷山脈進行深度探索,也曾在年保玉則與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保護協(xié)會一起進行生態(tài)調查,學到的東西遠遠出乎意料,隨后歐陽凱意識到科學與普通人之間存在一個巨大的鴻溝,自然保護很少被正確地展現(xiàn)出來,需按照現(xiàn)代文化發(fā)展和不斷地尋找與創(chuàng)造新的令人關注自然保護的方法與宣傳策略。這促使他開展了“為保護自然而探險”(Explore to Conserve)項目。
與內心對話有助于抽絲剝繭回歸動力本源,行為動機引發(fā)的事態(tài)發(fā)展總會由于外部意志介入干擾而產生搖擺。南非越野跑運動員Ryan Sandes和搭檔Ryno Griesel創(chuàng)造了越野跑界的圣杯級路線—大喜馬拉雅之路的FKT,然而從計劃公布、贊助商宣傳伊始,這項計劃便開始受到業(yè)內某權威人士的質疑,雙方支持者們的口水戰(zhàn)甚囂塵上,畢竟一旦涉及到紀錄、權威,就到了較真兒的時候。但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這25天中真切經歷了什么。就像Ryan事后表示的,一場無與倫比的冒險,一生一次的體驗,足矣。同理,還有這個登山季中,紛紛擾擾的8000米商業(yè)登山名利場。
與內心對話引發(fā)的獨立思考并非要像純粹理性那般了無生趣,“皮”一下很開心,這種事我們也常干,只是為了距已經篤定的方向與目標,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