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晉哲 萬向群
《論語·子張》有言:“學而優(yōu)則仕。”近代學者陳寅恪卻認為:“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一脫心志于桎梏?!币簿褪亲鰧W問者不必仕。而梁啟超認為:“既做政黨,則身不由己,若一味圖清靜做學問,良心上實在是過不去。”
從古至今,有關“學而優(yōu)則仕”的討論從未停止,而時代的更迭,歲月的變遷,讓這句話的意義也在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不斷地發(fā)生進化。依筆者愚見,在21世紀的今天,學而優(yōu),可仕,而非必仕。
孔子時代,學而優(yōu)則應仕來實施政治藍圖!春秋末年,禮崩樂壞,社會陷入一片混亂,亂世之下,許多有識之士迫于無奈,選擇退隱而保全性命。因此才有了“學而優(yōu)則仕”的呼吁??追蜃拥慕虒W目標很明確,讀書就是為了做官,以達到實現人生價值,實踐學術主體的目的。實現人生價值方面,在人才形式單一的古代,“仕”是由一介布衣躍為卿相的唯一途徑,作為君子就應該挺身而出兼濟蒼生。實踐學術主體方面,仕途作為實踐的方式,如孔子希望歸于東周的政治計劃,都需要權力來實現。故在此層面上,“學而優(yōu)則仕”不僅有利于學,還有利于仕。
陳寅恪時代,學而優(yōu)則當不仕而清心治學!民國初期,腐敗嚴重,當許多有才之士深陷官場,沉醉官場之時,陳寅恪難免痛心疾首發(fā)出警示:靜心治學,脫心智于世俗,才可能在事業(yè)上有所建樹。在他本人顛沛流離的一生中,他堅持研究,從未滿足于自己的成就,也從未動過從仕念頭,這才成為在“佛教、語言、歷史”等諸多領域的大師,甚至在晚年失明時期,仍堅持完成了《唐代政治史稿》《柳如是傳》等大作,其對學術的純真,以及意志的堅毅,贏得了世人對他的敬仰。然而誰又曾想到,陳寅恪出身于官宦世家,本可憑借家族政治資源輕松從仕,可是在黑暗的官場與學術的熱愛之間,他選擇了后者,方成一代大儒!
梁啟超時代,學而優(yōu)當仕,救中華于水火!中國正值亡國滅種之際,怎能安心尋自己清靜?作為華夏子孫,良心上必然過意不去。姑且不談良心的譴責,如若文人紛紛避仕,中國腐朽的政治結構仍然如將傾之大廈,即使有再多科研,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度也是承載不了學術成果的。由此,文人變法做政黨,才是此時期的最佳選擇!
在今天,學而優(yōu),非必仕,但必事!和平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為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天空,而“政治”也不再是世人實現價值的唯一途徑??梢韵裨∑揭粯幼鳛橐粋€生物育種學家,為農民解決溫飽;也可以像貝聿銘一樣做一位建筑學家,為市民添磚加瓦;還可以像楊利偉一樣做一位航天員,代表人類征服太空!在人才形勢日趨多元化的今天,無論是“大國工匠”還是“文化楷?!倍际侨藗冏鹁吹南闰?。
如果你渴望為官造福一方,立志改善人民生活狀態(tài),請仕而施展政治才能!如果你不愿意宦海沉浮,想尋求單純心境,請不仕而靜心治學!只要對社會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作用,這個寬容的時代就會給予人才真正的歸宿。
點評:這是一篇議論文。議論文在選題的時候要求我們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善于發(fā)現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選出最有議論價值、最需要分析和回答的論題,也就是要善于發(fā)現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具有方向性的新人、新事、新風尚和新問題。這篇文章,作者通過觀察和思考,選題比較獨特,結構嚴謹,從孔子時代、陳寅恪時代、梁啟超時代,一直到今天,層層遞進,最后呼吁“只要對社會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作用,這個寬容的時代就會給予人才真正的歸宿”。(特約教師:山東省東平明湖中學 張芯)
意林12+2018年5期